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曾國藩:儘力做一個「不完美」的人

曾國藩:儘力做一個「不完美」的人

圖片 | STW

文稿 | 儒風君原創

三國李康的《運命論》中有這樣一句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意思是說一個才能品行太過出眾的人,必然會被別人嫉妒非議。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都善藏。

他們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深諳韜光養晦的道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不完美的人。

1

聰明人,都讓自己有點小缺點

一個完美的人,帶給別人的不只是敬佩,更是自卑與壓力。

所以,人們其實不願意與這樣的人相處。

余秋雨曾經形容過自己的處境:雞鶴同群的時候,一旦鶴出了問題,雞必然群起而攻之。

蘇軾遭受的烏台詩案就是源於小人物的構陷。

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同時代再厲害的文人,再好的文筆,在蘇軾的光芒下都變得一無是處。

他的光芒太盛,才華太高,讓人嫉妒得發狂。

所以,很多人面上敬仰東坡,內心其實嫉妒憤恨。只有瘋狂構陷,才能把這種不平衡的壓力釋放。

所以,更多人最喜歡的,是大人物身上的小缺點。

正是這些小缺點,拉近了他們的心理距離,解除了完美帶來的壓力。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藏,讓自己看起來不會「完美」,總是帶著一點小的瑕疵。

比如曾國藩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他處。

意思是自己很笨,是勤奮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但曾國藩中進士的時候,年僅27歲,而當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7歲。他九年升十級,很快官至二品,在清朝幾百年的歷史中都極其罕見。

他的學問功業,在死後幾百年無出其右者,要說沒有一點天賦,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曾國藩卻總是以愚人自居,處處表示自己不如人,拿自己年輕的時候屢試不第出來說事。(他可能只是開竅比較晚)

曾國藩說: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他其實深諳「藏」的智慧,讓自己在一路高升,手握大權的時候,還帶著一點愚笨,讓皇上不必太擔心,讓屬下不用太惶恐。

他縱容弟弟的貪婪無度,以至於朝野非議,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自污」。

把自己的把柄缺點拱手讓給太后,是為了讓太后放心。

倘若他在天分、軍功、人品,方方面面都無可挑剔,反而讓太后害怕了。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太完美的人,一般都沒什麼好下場,隱去鋒芒,展露缺點,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2

聰明人,從不求「完美」

曾國藩在大清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兢兢業業,希望可以當一個中興的名臣。

但是他最後發現,無論再努力,清王朝還是江河日下。

他費盡心思為自己的三個女兒挑選夫婿,結果最後沒有一個有完滿的婚姻生活。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間很多事情看得是天意,而不是人心。

倘若一心求完美,苦的只有自己。

順其自然,接受缺陷,人生才得解脫。

曾國藩在仕途最盛的時候,給自己的書房起名「求闕齋」。

他說:人生不能求全,要求缺。

一個人一旦心生完美之心,就是禍患的開始。

清王朝已經不可救藥,曾國藩獨立難支,卻依然勤勉奮進,他已經不求結果的完滿,只求儘力而已。

得失隨緣,所以心無增減。

老子說:大成若缺。《西遊記》里講:天地本不全。

真實的人生一定有笑有淚,有幸福,也有遺憾。

《一代宗師》里的宮二說:人生無悔,都是賭氣的話。人生若沒有遺憾,那該多無趣啊。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本來面目,強求圓滿,只能是自討苦吃。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是一種寬容和大度,也是一種格局和境界。

點擊試聽楊鵬老師《道德經》90講

點擊試聽賀偉老師《周易》40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做父母,不該偷懶的10年
人生有些再見,不如不見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