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新娘怎麼穿戴?

古代新娘怎麼穿戴?

《禮記·昏義》說:「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故君子重之。」可見婚禮是我國傳統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視婚禮,是因其「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作為婚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得到人們的重視。從秦以前,吉服就成為一種禮制傳承演變而下,是中華傳統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周朝女性婚服

形制:袍式純衣

色彩:玄黑色

用料:苧麻、葛藤或絲,貴族婦女用文錦

周朝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禮」制,男女婚嫁,注重門第,「尊卑不婚」被寫入了周禮,所以其婚禮是貴族和貴族之間、平民和平民之間、奴隸和奴隸之間的,貴族和平民、奴隸之間的婚配被絕對禁止。

周朝的婚禮舉行時間從「昏」,即黃昏舉行婚禮,跟如今多在上午(中午)舉行婚禮有異。此外,和如今舉辦婚禮喜歡大張旗鼓不同,周朝的婚禮更低調、含蓄、內斂,不擺宴席,不鋪排場。

因此,女性婚服也並非今天搶眼奪目的大紅色,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上天的最神聖的色彩)。其形製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女性和男性婚服在形制和色彩上差異不大。女性以黑色袍衣為主,束以腰帶,飾以「次」;男性以黑色袍衣為主,束以腰帶,戴冠。

其中,女性的「次」,是將裝飾性假髮和針法混編,編成好看的堆髻,最後以簪釵固定,顯得女子的頭髮烏黑豐美,是當時的女子髮飾時尚。男女的黑色袍衣通常會飾以赤色邊緣。此外,婚服中的蔽膝(遮蓋大腿至膝部的部分)、鞋履及大帶皆隨袍衣主色為黑色。

漢朝女性婚服

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

色彩:黑中揚紅

用料:絹、絲、紗,貴族衣錦

「雞鳴外欲曙,新服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衣服、鞋子、髮飾、腰帶、耳環、口紅,一個漢代新嫁娘的容貌服色如在眼前。

過去有觀點認為漢代沒有襦裙這種服飾,但由這首詩可以看出襦裙在漢代的存在。漢代,至少漢代末期女性婚服的標準式樣是夾裙(即襦裙),體現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裙長,長及地。

漢代服飾對後世影響甚深,其服飾文化中的大氣厚重、疊加飄揚,讓女子看上去富麗堂皇、「艷如春華」,使女子更顯優雅、沉著、寬厚和自信。

經過秦的「不守舊制、不守周禮」,漢代服飾可謂一開新面,對後代各朝的服飾演變產生深刻影響。從一體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離,即是一種重大的變革。

由於漢代刺繡技術工藝的發展,漢代刺繡的幾種代表性紋樣,如信期綉、長壽綉、乘雲綉、茱萸綉等也多在貴族女性的服裝中使用。

因此,在貴族階級中,婚服的用料更傾向於奢華的綉品,其色彩也更豐富,這種奢華的風氣,很有可能也影響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時尚,於是其婚服也不再僅僅局限於玄黑,而漸變揚赤或纁黃。

有種說法認為,漢末女子出嫁,出於害羞多以紗羅遮蓋面部,。如果史料證實如此,那麼後來女子出嫁鋪「紅蓋頭」這一婚俗,則最早起源於漢代的面紗。「面紗」或後來的「紅蓋頭」,也應對算作女子婚服的一部分。

魏晉女子婚服

形制:交領或直領廣袖衫、對襟廣袖襦裙

色彩:白色

用料:紗、羅、練、絹

曹植《洛神賦》以及顧愷之《洛神賦圖》分別從文字和畫面上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子服飾有較為清晰的刻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洛水之神身著交領右衽衫,雙鬟髮髻,盈盈廣袖,衣帶飄飛,靈動飄逸。

這種交領衫,學界稱為「裲襠」(古代的一種背心),也寫作「兩當」,其穿著方式為,將本該穿在內的裲襠加在交領衫之外,此即「內出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內衣外穿」。

估計這種「奇裝異服」也只有在魏晉這個時期才可能出現,這種服飾時尚是女性服飾對當時戎裝的一種效仿,反映了這個時期女性的一種特殊的審美心理。

魏晉時期女子的常服和婚服在一段時間內崇尚白色,在今天看來,完全是對「紅喜白喪」兩儀禮的一種顛覆,究其原因,多因當時玄學「以無為本,返璞歸真」的風氣影響所致。

這種全身白的婚服,和今天西方國家的白色婚紗,在色彩的講究上,雖如出一轍,但文化源頭則相去甚遠。

唐朝女子婚服

形制:大袖襦裙式釵鈿禮衣

色彩:絳紅、青綠

用料:紗、羅等

古代新娘怎麼穿戴?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唐朝女子服飾的時尚,那麼「雍容大氣」一詞是再合適不過的。大唐之所以為「大」,是它廣納四海、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氣象所決定。

和周、漢時期崇尚玄色,魏晉時期崇尚白色不同,唐代婚服崇尚絳紅和青綠。「士假絳公服親迎」,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青色的深衣,飾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屬於典型的紅配綠,學界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

這樣大膽出挑的顏色搭配,支撐起了繁華綺麗的大唐氣象,「紅男綠女」這個成語也因此而傳之後世。

釵鈿禮衣,是對襦裙的一種繼承和創新。層層疊疊的規整裝束,既彌補了襦裙活潑有餘、嚴肅不足的特點,又同深衣禮服一樣端莊,同時還具備了更加綺麗的風姿。釵鈿禮衣故此成為流行於唐時的一種極有風韻的隆重禮服。

另外,從命名可以看出,唐人注重釵鈿這類裝飾品對婚服的整體提升功能,或者說,唐人已經開始認為,作為飾品的釵鈿是女性婚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宋朝女子婚服

形制:大袖衫、鳳冠霞帔、蓋頭

色彩:青綠、紅

用料:紗、羅等

宋朝偃武修文,重視文教,這對有時代特色的婚禮婚俗形成也有所影響。

和唐代婚服的繁麗相比,宋朝的婚服崇尚簡約,女性婚服的基本形制在唐朝的基礎上,略有演化,成為釵鈿大袖衫,簡稱大袖衫或大衫。不過,和唐朝的大袖衫的寬大廣袖相比,宋朝的大袖衫更收省,束腰塑型是大袖衫的一個主要功能。

作為宋朝的一種創新,這個時期的女性婚服系統中,出現了鳳冠霞帔,而紅蓋頭在這一歷史時期也被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

鳳冠本是宋朝的命婦服(有封號的婦女的規定服飾),而後由於宋朝「皇帝寬簡仁厚」,民間人家嫁女將其廣泛應用於婚服,也不被視為僭越。只是普通女子戴的鳳冠則沒有命婦鳳冠那麼繁複,金銀裝飾品也很少。

但鳳冠由此成為宋朝女子喜歡的頭飾並進而成為婚服中必不可少的首服,這體現了宋朝在歷朝女性婚服中最個性的一面,宋朝將鳳冠收入「冠服」制度,並以制度確定下來。

霞帔為宋朝女子婚服中的披肩之服,長方形,綉紋飾,繞肩而交合在領前,用料為厚實的布帛。

明朝女子婚服

形制:彩綉龍鳳對襟大紅袖衫、長裙、雲肩、鳳冠霞

帔、蓋頭

色彩:大紅

用料:粗綢、錦等

據《明史》記載,明朝沿襲唐宋服制,但在形制和色彩上開始有了大的突破。婚服尚大紅,就是明朝形成並確定下來的一種婚俗,因此,明朝女性的婚服,被認為是後世中式婚服的重要代表。

明朝時期的大紅袖衫形式為對襟,像褙子一樣,領子直下一尺,領寬三寸,內穿紅色長裙,多褶皺,下擺大。其長裙一改上衣短下裳長的舊制,而變為上衣長而下裳短,衣領也變為圓領。

另外,由於朱元璋的默許,明朝女子婚服也有「假服」之稱,即普通平民女子在結婚時,也可假借九品命婦的鳳冠霞帔。

為此,明朝奠定了此後數百年的女性大紅吉服、上衣下裳、鳳冠霞帔這一傳統服飾的形制,沿用至清和民國初期。

清朝女子婚服

形制:袍服、馬褂、裙子、坎肩、旗袍

色彩:大紅

用料:棉、毛、皮、絲、綉等

古代新娘怎麼穿戴?

清朝相對長時間的統治,使滿族旗人服飾對傳統漢制服裝形成了一種顛覆性的影響,除了鳳冠得到保存外,其餘明以前形成的傳統服制幾乎廢除殆盡。

清順治九年,用以統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輿條例》正式頒布,濃厚的漢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滿族旗人特徵、在長期騎射生活中形成的袍服、馬褂、坎肩等服飾漸漸取代了傳統漢服。長袍馬褂,是滿族女子的主要婚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融合的深入,清中葉時,傳統漢服在民間得到了局部的恢復,部分漢族人口在婚嫁時著旗人特色的紅青褂子也常常可見。作為滿漢融合產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愛。

到清後期,女性婚服出現了旗袍,並對民國時期及其後的女性婚服產生深遠影響。

20世紀初期,隨著國門的打開,西式禮服也同西方的堅船利炮、文化觀念等一併進入中華大地。

少部分的時尚人群崇尚西式婚紗、西式套裙,而更多的女性,繼續穿著中式婚服,如紅袖襖、綉裙以及鳳冠霞帔。改良的旗袍在民國大行其道,從單純的婚服演變成持續經年的著裝時尚。

(參考沈從文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陳芳等著《粉黛羅綺》、王革非著《我國古代婚姻與女性傳統婚服簡略》)



(作者:雲棲閣主)

作者寫於2016-03-2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口服膠原蛋白不能美容,更不能「逆生長」?
上海大眾為什麼要改名為上汽大眾?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