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人民日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人民日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在世界範圍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勢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對於追溯中華文化的源流、探究中華文化的傳續、前瞻中華文化的走向,對於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立根鑄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凝心聚力,都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通過「四個講清楚」的持續努力和「三個獨特」的科學把握,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黏合劑」功能,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另一方面按照時代要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形成基於傳統、跨越時空、融通中外、貼近當代、富有魅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系列關於文化建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及其新境界新成果,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從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鍛造了中國社會魂有定所、情有依歸的牢固精神紐帶。

習近平同志強調,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段話言簡意賅,凸顯了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根」與「魂」的定位,展現了其文化共識和精神紐帶的功能。

從歷史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對於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於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於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於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於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曾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不斷昭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深厚根基,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從世界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和突出優勢。特別是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共同困境與難題,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在破解現代化困局、推動生態保護、完善社會治理、健全行政倫理、促進民族交往、強化道德建設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啟示和解決路徑。

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等,立體而系統地呈現出有別於西方傳統模式的思維和理念,彰顯出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巨大潛力,彰顯出東方智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在上述兩個維度上充分體現了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與高度自覺,形成了繼承、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系統理論,提供了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帶領全國人民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奔赴民族復興征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傳統思想精華,開闢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治國理政新格局新境界 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明確指出了新形勢下我們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兩創」的基本方針。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不僅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時俱進的品質,而且反映了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要求,系統梳理中華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挖掘其中的精華,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容加以改造,使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等相適應、相協調。

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兩創」這一基本方針的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國家文化資源,已經潤物無聲地進入了治國理政新實踐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

例如,在國家治理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滋養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與實踐;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智慧,則彰顯出「和諧、和睦、和平」的中國風範,助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與構建。

又如,在社會引導上,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等文化傳統,強化了中國社會的公序良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匯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發揮了凝聚共識、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

再如,在黨的建設上,為政以德、清廉從政、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豐富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內涵;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獨意識、民本思想,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實踐和積極健康政治生態的形成;誠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提高了黨員幹部的修身自覺。這不僅豐富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實踐新經驗,也構成了以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的新探索新成效,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已經形成了繼承、闡揚、創造性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戰略資源的科學方法論,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話語體系。

從推進中華文明現代化的角度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融通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文明成果,匯聚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不數既往,不能知將來;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通過對中國文化發展理路的深入觀察、對中國現代化起點與方向的深刻思考,凝練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不忘本來是指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個「根本」。一方面,中國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巨變,均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實踐中所取得的勝利。

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之本。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對於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是底座、是地基,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離開了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地基,文化建設就會像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安泰離開大地一樣,從根本上失去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反覆闡述著這樣一個道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吸收外來是指要始終堅持在文明交流中兼容並蓄、在文化互鑒中海納百川。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是成就我們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原因、重要路徑。

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意即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歷史大勢下,從本國、本民族的實際出發,以批判的精神兼收並蓄、取長補短、擇善而從,以此來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不斷增加中華文化的廣度和厚度。

面向未來是指始終堅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應該也必須具有指向未來、更新創造、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久推動民族發展、深刻觀照人類命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越來越展現出世界胸懷和視野,一方面在多種文化互鑒中博採眾長,不斷把文化上的對外開放提升到新水平;另一方面深深根植於本民族文化,深刻把握中國文化演進的指向,在與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動中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達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懷、「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中和之道」的協調智慧,不但匯聚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福人類開闢了廣闊前景。

有根可尋、有本可立,一個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正是因為帶領中國人民確立了中華民族的「根」與「本」,才能在文化建設上、在學術發展上、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闡揚上確立自己的基本話語、構建自己的命題學說、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凸顯自己的價值導向、傳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現自己的審美風範,由此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與時俱進之路徑,開闢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新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君子的幾個特徵:有好人品,才有好人緣
日本幼兒園的身體素質課讓人震驚與沉思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