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幾日前,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為全軍掛像英模。這兩位新增的英雄中,林俊德是浙江大學校友,更是一位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浙大人。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人民日報抖音號發布林俊德生前最後的視頻畫面,283.5萬人點贊、7萬人留言、近10萬人轉發。截至目前,是人民日報抖音號點贊數最高的短視頻。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林俊德

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系機械製造專業。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2013年2月,榮獲「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榮譽稱號。2013年9月26日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

隱姓埋名,52年堅守羅布泊

林俊德是誰?

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他個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時候嘴唇略顯厚,臉更是會圓起來。

這是他平常時候的模樣。4個月前,他因為癌症晚期病情嚴重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瘦得厲害,臉頰凹陷,額頭顯得特別突,幾乎讓人認不出來。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輸液管、導流管、減壓管,有時還有從鼻腔直通到胃裡的三米長導管……最多的時候他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這個樣子,他仍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一下一下挪動著滑鼠,每挪一下,都能讓旁邊的人心顫一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電腦里有關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還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學生的培養方案,他都要系統整理,怕耽誤學生的論文答辯和畢業。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時間太有限,要儘快。

他一開始就問醫生,做手術和化療以後能不能工作,醫生回答不能,於是他放棄了治療。住重症監護室不能工作,他難得用將軍的威嚴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間歇,他休息也要坐著,怕躺下就起不來了。

他希望活得有質量,說不要勉強他,現在需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手術。與其治療後卧床不起,不如最後還能爭點時間。他是閩南人,現在這個勁頭,就像1960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西出陽關一頭扎進戈壁大漠幾十年,一樣倔強。

同事、學生、朋友、親人趕到醫院看望他,他說,「我沒有時間了,看望我一分鐘就夠了,其他事問我老伴吧。」他讓老伴在醫院附近找了一間房子,專門用做接待,即使從閩南山區遠道而來的親人也是如此,沒有商量餘地。他繼續吸著氧氣按著滑鼠。插著管子工作沒有效率,他兩次讓醫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脹氣和腹水,身上抽出過2800多毫升積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兩倍,嚴重缺氧,平常的喘氣比剛跑完百米賽還劇烈。他從沒因疼痛在人前發出一聲呻吟,只有當醫生湊近問怎麼樣時,他才說有點兒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劇惡化。上午,他要求、請求甚至哀求,想盡各種辦法下床工作,兩個小時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後一個願望都不被滿足,他終於被放下地。半小時過去,他的手顫得握不住滑鼠,也漸漸看不清,幾次問女兒眼鏡在哪,女兒說,眼鏡戴著呢。這時候,很多人已經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來,怕他聽到,還要使勁捂著嘴巴嗚嗚地哭。

他又接著工作了1小時。最後的5個小時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時又能聽到他在嘴裡念「ABCD」「1234」,這些都是他在電腦里給文件夾排的次序。

老伴黃建琴緊緊攥著他的手,貼著他的耳邊,翻來覆去地說:「老林啊老林,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這麼長時間。40多年了,你現在終於屬於我了……」

5月31日20時15分,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也不會再哀求著起床。他沒做完他的工作,這幾天他在電腦上列了個提綱敲敲打打,5條提綱的內容沒有完全填滿,家人留言這一條完全是空白。

醫院科室主任張利華,54歲,撲通跪了下來,對著床頭說,「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們後人會接著完成。」張利華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這樣面對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見到。

得知他的離去,「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科院院士、94歲的程開甲寫來一句話:「一片赤誠忠心,核試貢獻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個遺願:一切從簡,不收禮金;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馬蘭。最後一個,他也在病床上啞著聲音和基地的司令員說過,算是他的一個要求。司令員聽完轉身,淚打濕了滿臉。

羅布泊邊緣的馬蘭,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裡,他和所有人一樣,干著驚天動地的事,也做著隱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馬蘭花。

這個季節,馬蘭小院里的草長高了,杏也熟了,正等著他回去。他說過,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讓它們自由生長,戈壁灘長草不容易。

打著赤腳考上浙大,低調的全班第一

1955年,17歲的林俊德,這個福建永春山裡的窮孩子,硬是打著赤腳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上學的路費是信用社的借貸和學校的補助。因為家裡實在貧困,上了5年大學他沒回過一次家,讀大學的費用全靠政府發放的助學金。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據同年級同學張文斌的回憶,林俊德有著那種「不怕吃苦、努力攻克難關的堅毅品質」。由於家境貧窮,大學期間的林俊德沒有多餘的錢來買新衣服。因此,當夏天被安排去西湖邊噴洒農藥除四害的時候,林俊德僅穿著一件背心,光著腳在滾燙的柏油馬路上一走就是兩個星期。

1958年,張文斌和林俊德被安排攻克液壓馬達的難題。當時僅是大三學生的兩人,甚至都沒有見過液壓馬達——唯一有的只是一張前蘇聯液壓馬達的示意圖。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通過反覆研究,終於掌握了工作原理,並成功地在三周後製作出了一台液壓馬達。隨後,為了油馬達的成功運轉,二人又投入到液壓試驗台的設計和製造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浙大第一台液壓試驗台出現了,當油馬達在試驗台上成功運轉時,林俊德和張文斌歡呼雀躍、熱淚盈眶。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張文斌校友的回憶文章

在同班同學魏賽珍的回憶里,林俊德一貫樸素無華,謙虛低調。大學一年級時,他三門考試都得了5分(滿分),是個全優生,但是他不申請全優生,不與別人爭高低。在隨後幾年中,他總是默默地努力學習,從不在同學面前表露和宣揚自己,畢業時他的總成績仍是全班第一。

1997年,浙大百年校慶時,林俊德和「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被學校以「貴賓」身份邀請回校。他戴了15年的手錶,就是母校百年校慶時送的紀念品。他一直戴著,舊了磨手,就用透明膠粘上。2017年,在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晚會上,這隻「手錶」又回到了浙大,手錶背後的感人故事再次讓所有浙大人動情。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學習狂」和「工作狂」,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60年,從浙大機械系畢業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國防科委下屬某研究所。報到的第二天,所領導向林俊德交底:國家正在西北建設一個核試驗場,把你挑過來,就是去那裡工作。就這樣,他個人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

有一個經典畫面廣為人知——人們紛紛跳出戰壕,將帽子拋在空中,相擁而慶。然而,另一場景卻鮮為人知——當蘑菇雲還在不斷向上翻滾時,穿著防護服的科技人員,無所畏懼地向煙雲開進。搜尋記錄此次爆炸數據的設備。

在那些義無反顧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他為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參數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數據,證實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83萬次點贊!他寫下這輩子最後的338字,是給學生的論文評閱意見,生命的最後10小時,他感動了整個中國!

他當時帶頭負責研製的鐘錶式壓力自記儀,樣子像一個罐頭盒,用來測量核爆炸衝擊波。這是他拿自行車輪胎和鬧鐘等,用土辦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獲得了當時證明核爆炸的重要數據之一,還拿到了國家發明獎。

他一輩子被人看作「學習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紀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裡,搞研究、做實驗、帶學生幾乎佔去所有時間。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說,成功的關鍵,一個是機遇,一個就是發狂。他以自己為例:「成功不成功,的確有個機遇。一旦抓住機遇,就要發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別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所以生命倒數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斷斷續續說了兩句話,「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並且,「咱們花錢不多,做事不少。咱講創造性,講實效,為國家負責。」

他善於啃硬骨頭,也常教自己的學生要敢於啃硬骨頭。他的23個學生,個個都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他走的那晚,學生們親吻著他的手,長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親一樣撫摸一下他們的頭。

他軍齡52年,他這一代人,一輩子自主的人生選擇不多,做核試驗也不是個人的選擇。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楊樹一樣,紮根半世紀,是他自己的抉擇。

他是搞核試驗的,說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這兩個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實。

他研究爆炸力學,一輩子都和炸藥打交道。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每次總是儘可能地離炸藥近一點。

一次在野外,等了好久炸藥都沒響,他用對講機沖其他人大聲喊:「你們都不要動,我來弄。」說著就走上前,快到炸藥放置點時,他再次回頭對跟在後面的人說,趴下,不要抬頭,自己上去排除了險情。

他經常要在核爆後第一時間去搶收數據。有一次,車壞在路上,他看到司機帶著防護罩修車進度很慢,就先把自己的防護罩摘下來,證明沒有危險才讓司機也取下,提高修車效率。

他的學生說,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老師常年奔波在實驗一線。凡是重要實驗,他都親臨現場,拍攝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這是他的專業需要,也是習慣。

2011年,74歲的他由於拍攝實驗現場太專註,被絆倒在地,膝蓋和臉部都被蹭傷,讓他包紮一下,他笑著說沒事沒事,拍了拍灰塵繼續工作。

每做一次實驗,他都建一個檔案,就像病人的病歷一樣,幾十年從沒間斷。誰需要資料、數據,都能在他那兒很方便地找到。

簡便實用、講求實效,也是他一貫倡導的。他常對學生說,科學就是用簡單的辦法達到理想的目的。

為解決實驗用的鉛皮,他發明了用鋼棒手工擀制的辦法,像擀餃子皮一樣,把1毫米厚的鉛皮擀成了0.2毫米。為了找到力學實驗的理想材料,他出差途中買了一塊特殊木材做成的菜板,鋸開分析密度和硬度。就連戈壁上的沙子,也被他用來作為實驗的一種特殊材料,解決了技術難題,也節約了大量經費。

病中留下的工作筆記上,他一筆一畫繪下了保險柜開鎖示意圖,密碼盤、固定手把、開門手把,以及三位密碼刻度的標示,清晰明了。還有詳細的文字,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

他一絲不苟的程度,有點像人們所說的極致。

他帶過的每位學生,都在他的電腦里有個屬於自己的文件夾,每一個文件夾都詳細記錄著每個人的技術專長、培養計劃和施教方案。

住院期間,他讓學生們將各自的文件夾拷貝走,這時學生們才發現,從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長的十幾年,他都詳細準確地記錄下了每個人的成長足跡。

去世前三天,他寫下這輩子的最後338字,雖然手抖得厲害,但字跡工整,沒有一絲潦草。這是他給學生寫下的論文評閱意見。他在5月的最後一天去世,這個學生在6月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

他不是個完人,但他被家人理解。老伴說,「這一生我陪伴他,我覺得我值。因為,他為國家、為人民、為黨,做好了他應該做的事情,良心上沒有愧對黨和人民對他的培養。」

他去世後,10萬元慰問金交到老伴手上,她深深地鞠了一個躬表示謝意,說:「這些錢就當做他的最後一次黨費吧,這也應該是他的心愿。老林一輩子幹了他喜歡的事業,他對黨和國家的愛刻骨銘心。」

參加第一次核試驗的人們回憶起,那個時候他一股朝氣勃發的勁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年紀大了、人滄桑了,他蓬勃的朝氣、工作的熱情一點沒變。人們在想,是什麼支撐著他走出了比75年更長的生命跨度?

創造了馬蘭精神、見慣了英雄的馬蘭人送給他一副輓聯,為他送行:「鏗鏘一生,苦幹驚天動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隱姓埋名人」。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大漠鑄核盾 生命寫忠誠》(記者:余建斌),都市快報《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是浙大校友 與杭州結下不解之緣》(記者:胡信昌),求是新聞網《林俊德院士事迹學習會在浙大舉行》(記者:周亦穎)

今日編輯:丁希雯

責任編輯:葉鑫

(來源:浙江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