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晚年,出現了哪些過失?

唐太宗晚年,出現了哪些過失?

作者/高成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貞觀十一年,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道:「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為人處世,想要有好的開頭並不難,難的是一以貫之,堅持到底。《道德經》也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然而,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的唐太宗並沒有做到這句話,特別是在他的晚年。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在這場戰爭初期,唐軍進展的較為順利,連克數城;可是後期,卻被阻擋於安市,進退維谷;隨著天氣轉涼,物資耗盡,大軍不得不撤退。班師後,唐太宗並沒有打消滅亡高句麗的計劃,可是道路艱遠,必須依靠船隻運糧才能周全。於是命令長使強偉在劍南造船。由於官府催促太急,雅州、眉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不堪重負,揭竿而起。蜀地的百姓也難以承擔繁重的徭役,許多人甚至把田地、宅院乃至兒女都賣掉了,只為完成官府交代的指標。因為壓迫過於嚴重,整個巴蜀米價暴漲,出現騷動。

大臣們知道基層的情況,但也了解李世民的決心,都不敢說話。司空房玄齡已經入膏肓,臨終前,他決定上表皇帝,請求停止征討高句麗的部署,為百姓減負:「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募之眾,自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對於房相國的忠心,李世民還是相當認可的,他對高陽公主說:「彼病篤如此,尚能憂我國家。」你公公都病成這樣了,還能為李家的天下憂慮。那唐太宗聽進去了嗎?完全沒有!只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就下旨越州、婺州、洪州等地造船一千一百艘,完工後,順流而下開到長江口,再北上山東待命。直至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新皇帝李治為了穩定國內局勢,才當即下旨,暫停徵討遼東計劃。

除了徵發兵役、徭役,李世民還大興土木,建造離宮別館。終南山上的翠微宮還沒有修完,唐太宗又下令在今天的銅川營建玉華宮。雖然官方文件要求務必節儉,可竣工後,大臣們發現,玉華宮「苞山絡野」,規模特別龐大。不僅僅只有皇帝居住的宮殿,還有太子的、百官的,整個工程下來,花費已經過億。唐太宗晚年飽受風疾困擾,非常怕熱,每到夏天,就喜歡去長安附近的山林避暑。修個行宮完全說的過去,可是在初唐時期,國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耗費如此多的錢財營建行宮,說明唐太宗也開始追求奢靡,沒有貞觀初年那麼自律了。

年輕時,李世民得知秦始皇、漢武帝曾經求仙問葯,最後人財兩空,他表示非常不屑,並說世界上沒有不死之人,他絕對不會相信仙藥什麼的。結果等到晚年,自己身體快不行了,當初信誓旦旦說出的話全被拋之腦後。王玄策從天竺帶回了方士那邇娑婆寐,此人自稱活了兩百多歲,有長生之術。李世民如獲至寶,趕緊讓那邇娑婆寐給他煉藥續命,結果吃了幾次,非但沒見好,反而更嚴重了。對此,大臣們不知如何處置,殺了吧,傳出去,怕鄰國笑話,放了吧,畢竟有責任,太便宜他了。想來想去,還是放了吧,面子更重要,殺了人家也解決不了問題。幾十年後,這位「大師」又來到了長安,相比過去,他明顯蒼老了許多,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是個正常人,也會衰老甚至死去,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可能救李世民?唐高宗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沒有像他的父親一樣,找那邇娑婆寐煉什麼葯,儘管他的身體也不好。

為了提醒皇帝不要迷失自己,充容徐惠建議道:「伏惟陛下明鑒未形,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賾於儒林。千王治亂之蹤,百代安危之跡,興衰禍福之數,得失成敗之機,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環目圍之內,乃宸衷之久察,無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泰,體逸於時安。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則令名與日月無窮,盛業與乾坤永大。」

身為一個後宮女子,徐惠敢於向九五之尊提意見,而且是反對意見,可以說是非常有勇氣的。李世民看過她的文字,態度也非常友好,賞賜了不少物品。心裡的確是明白的,具體到執行就非常困難。面對利益、誘惑,能夠保持清醒的人畢竟是少數。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我們舞在大路上
一戰二戰,最諷刺的是德法角色互換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