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第九次北極科考隊順利返回上海

第九次北極科考隊順利返回上海

第九次北極科考隊順利返回上海

9月26日,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攝

9月26日,克服時間緊、冰清複雜、氣候多變等困難後,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順利返回上海。

據新華社此前消息,這是自然資源部成立後組織實施的第一次極地考察,是完善北極觀測網、開展北極業務化觀/監測的重要航次。

26日,位於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雪龍號甲板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自7月20日從上海出發以來,先後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海域開展綜合調查,安全航行逾1.25萬海里,其中冰區航行3815海里,最北到達北緯84.8度。

中國北極科考始於1999年。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前七次北極科考均以科研項目調查為主,第八次開始嘗試進行業務化調查,此番第九次科考,則首次將兩者相結合。

此次考察隊由「雪龍」號船、綜合隊、大洋隊等組成,共131人。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介紹,此次共實施了88個海洋綜合站位和10冰站的考察,冰站數量、冰基浮標以及錨碇觀測平台的布放量均為歷次考察之最。

特別值得一提的,這次考察首次成功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冰站」、水下滑翔機、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標等無人值守觀測設備,使我國北冰洋考察從夏季延續到了冬季。

目前,各國以破冰船考察北極,主要集中在夏季,對海冰春季融化、秋季凍結等關鍵過程缺乏了解。

「無人冰站的主要任務是觀測冰的形成和消融過程,目前數據正通過衛星傳遞過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人冰站預計可以運行一年。

此外,在白令海公海海域,水下滑翔機自主航行了500nm,成功實現了白令海海盆和路坡區持續44天的高密度觀測。

在楚科奇海北風深海,考察隊則開展了多波束全覆蓋測量 ,這為研究楚科奇海地質演化過程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

通過與國際大型北極考察和研究計劃相配合,此次考察的大氣探空等觀測數據將與國際計劃實現融合和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新的大熊貓譜系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