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滅絕恐龍還使氣候升溫10萬年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滅絕恐龍還使氣候升溫10萬年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當時這場災難導致恐龍滅絕消失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當時這場災難導致恐龍滅絕消失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大型小行星碰撞在現今墨西哥境內希克蘇魯伯地區,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釋放到地球大氣層,此次小行星碰撞導致恐龍物種滅絕,並使地球氣候變暖持續10萬年時間。

  這項基於化石記錄的分析表明,當時地球整體氣溫上升5攝氏度。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美國密蘇里大學地質科學教授肯尼斯?麥克勞德(Kenneth MacLeod)稱,研究結果帶給人們更多的擔憂,尤其是地球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影響。目前,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5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麥克勞德指出,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7-14千米的太空岩石碰撞在現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鎮附近的尤卡坦半島,在短短几分鐘或者幾個小時之內,地球氣溫迅速飆升。此後數月或者數十年,大量灰塵和煤煙進入地球大氣層,並阻擋了太陽光線。最終,該碰撞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將使全球變暖。


  麥克勞德的研究是第一個證明溫室氣體相關全球變暖持續多長時間的經驗證據。他說:「我們認為通過觀察突尼西亞埃爾蓋夫遺址魚類骨骼、鱗片和牙齒咬痕化石能夠揭曉這一謎團。」他強調指出,位於突尼西亞西北部的埃爾蓋夫古生物遺址具有重要考古意義,是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坑事件前後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化石記錄。該遺址保存著白堊紀-古近紀交替時期重要的考古證據,記錄了希克蘇魯伯隕坑事件之後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


  研究人員觀察了化石中不同氧同位素的濃度,依據麥克勞德的觀點,這些同位素數量不同於氧原子中的中子數量,而且兩者特徵存在一定差異。麥克勞德說:「其中一個差異是——隨著溫度升高,輕氧同位素氧16在礦物質中含量相對增加。我們測量了氧16和氧18的比例,每千分之一的比率變化與大約4.5-5攝氏度的溫度變化相關。」

  研究人員分析了突尼西亞考古遺址的40個考古樣本,其中10個樣本來自於小行星碰撞之前5萬年,20個樣本來自於小行星碰撞之後10萬年,還有10個樣本來自於小行星碰撞之後200萬年。


  麥克勞德說:「我們發現這3組考古樣本之間氧同位素差別較大。」目前,他和研究小組希望從全球其它考古遺址分析化石樣本,檢查它們之間的相似性。


  他說:「我們發現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當時北非地區(現今)升溫5攝氏度,令人更印象深刻的是,澳大利亞海岸(現今)升溫10攝氏度。這是全球氣溫升高和溫室氣體相關變化的一個重要跡象。」麥克勞德指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地球生態系統在毀滅性碰撞事件前後所發生的事情,而且還對當前人類活動的後果提出了疑問。(葉傾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極路由的極速死亡之路,「P2P+區塊鏈」有毒
為什麼蘋果和谷歌都希望你少用手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