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充分挖掘報刊史料價值

充分挖掘報刊史料價值

報刊作為文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史料價值日益引發學界的關注。在學者看來,應當在與社會互動的框架中,探討報刊變遷的歷史軌跡,並探究歷史在報刊中如何呈現。

報刊文獻具有獨特史料價值

與檔案等傳統文獻資料相比,報刊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層面的動態,極大地豐富了學術研究的現實感和立體感。

在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根看來,在學術研究當中,報刊與傳統的檔案、日記、碑刻等共同構成了文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報刊的新聞性和公共性是獨有的。報刊具有趨新的特點,能夠反映日常生活中新的動態、新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公共信息傳播媒介,報刊更容易被研究者獲得並利用。

青島大學教授劉增人以文學期刊為例談到,在搜集、整理文學期刊史料時,必須注意刊物內容形態的完整性。除報刊內文外,刊物的封面、題詞、編者按、編後記乃至廣告都是所處時代風貌的反映。有些內容及形式看起來與文學沒有直接關聯,卻能反映當時的文壇風氣、文人關係等,有助於研究者還原文學史的發生現場,進入歷史語境。

在近代史研究中,報刊史料具備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官方檔案和正史典籍的有益補充,拓展和深化近代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大華認為,在沒有近代報刊以前,思想史研究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各種出版物,如官修或私修的史書、家譜、方誌,尤其是思想家的個人著述、日記、書信,以及一些檔案材料等。隨著近代報刊的出現和發展,報刊成了思想史研究的又一重要資料來源。

多學科介入報刊研究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研究者對報刊資料的獲取更加便捷。王天根介紹說,很多學科都把報刊資料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文本,進行了大量的發掘研究,比如,文學對副刊的研究,傳媒學、經濟學對廣告的研究,以及法學對報刊刊登的法律文書的研究等。

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報刊研究走向深入。在劉增人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近現代文學期刊資料庫建設與研究」中,研究人員嘗試基於大數據支持展開研究。比如,研究人員利用詞頻分析功能,通過查找某個關鍵詞在所有文學期刊中出現的次數及時間、地域的分布規律,來展開主題學研究、近現代文學版圖研究、作家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中某些已有的、廣為接受的結論進行校驗,並加以修正完善。

王天根表示,將媒介事件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結合起來,由此分析媒介與政治、媒介與社會關係是當前報刊研究探索的重要取向。另外,將報刊與社會史、文化史結合起來,探討報刊和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係,形成一種新的歷史書寫方式,也是當前報刊研究的重要路徑。

報刊作為載體與其傳播的社會信息之間的關係,好似河床與河水。河床承載河水,河水也在沖刷河床,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河道的走向。王天根說,社會變遷中出現新的信息內容就會有相應的辦報形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報刊類型。在研究當中,新聞學、歷史學、文學等都要關注報刊內容與呈現形式之間的關係。多個學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報刊內容及書寫方式所經歷的時代變革。

關注報刊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王天根認為,目前的報刊史在內容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立體展現歷史上政治事件與媒介事件的關聯上做得不夠。學界應當把報刊文本、話語研究與報刊對社會事件的解讀結合起來,探究報刊與輿論建構之間的關聯。

在鄭大華看來,所謂報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概括來說,即報刊如何通過輿論來影響社會,而社會又如何影響著報刊調整辦報辦刊方針、刊載內容和欄目設計,以便爭取更多的讀者。換句話說,報刊的話語或內容,是與它所處的社會緊密相連的。因此研究報刊,要研究它產生和存在時期的社會背景,研究報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探究近代媒介功能既要關注以報刊為核心的傳媒本身,又要研究其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在王天根看來,研究報刊既要探討報業本身變遷的軌跡,也要分析其刊載的內容,通過報刊內容看社會輿論的重疊與交錯,由此解讀社會輿論的分歧及共性。不注意報刊輿論共性的關聯,就很難看清其時社會輿論的焦點。

此外,王天根提出,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報刊在內容呈現上具有選擇性,對於近代報刊史料的利用和研究,要特別重視釐清各種報刊資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之路」學術研討會綜述
「他寫得好,這個老頭兒!」——憶錢穀融先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