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不要為了先苦後甜 過著「低配」的生活

不要為了先苦後甜 過著「低配」的生活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我從小到大聽過了無數遍的一句話。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有幸生活在了欣欣向榮的美好時代,因此對於生活水平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

然而我們的父母們,卻從資源匱乏的年代裡走來。他們曾經經歷過沒錢的苦,即使成人後賺錢養家了,也依然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

他們捨不得出門旅遊,因為住宿和火車票都要花錢。他們喜歡買超市裡打折的商品,因為這才叫「划算」和「會過日子」。他們喜歡把錢都存起來,以備年老後的不時之需。

詩聖杜甫曾說:「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人生在世,哪有什麼先苦後甜的道理。做人,要對自己好一點。該享受生活的時候,就應該享受生活;該及時行樂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行樂。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寫下一首名為《勸行樂》的詩歌:「少年信美何曾久,春日雖遲不再中。歡笑勝愁歌勝哭,請君莫道等頭空」。年少時的青春一去不復返,百花爭艷的春天也很快會過去。再多的錢,也買不回年輕時的快樂。

就好像南唐詞人馮延巳在《三台令》所說的那樣:「年少,年少,行樂直須及早」。

如果我們年輕的時候,捨不得花錢去旅遊,老了以後就算想去都走不動了;捨不得花錢買衣服,等以後身材發福了,想穿也穿不上了;捨不得下館子吃美食,等以後牙齒掉光了,想吃也嚼不動了。

人們之所以喜歡省錢和存錢,是希望以後可以過著財富自由和舒心的好日子。可是他們卻忘記了,生命不是虛無的未來。眼下的似水年華,也是生命。

更讓人心酸的是,也許我們年輕的時候「吃了苦中苦」,年老以後卻沒有「成為人上人」。

去書店隨便翻一翻暢銷的名人傳記,你就會發現:那些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出一番事業的社會名流,從來沒有一個是靠著純粹的「吃苦」走向成功的。

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一個過度省吃儉用、完全不知道享受生活的人,往往會給人一種「寒酸和小氣」的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也是信息社會,這樣的人,自然無法打通社會上的有效人脈,也就無法獲取高效致富的路徑與信息。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過著「勤儉節約」但是沒有方向的生活。

「先苦後甜」,在資源匱乏、食不果腹的時代,是對年輕人的一種安慰和勉勵。它是一個手段,可從來都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吃苦」而「吃苦」。

吃得苦中苦,也不一定就能成為人上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只知道低頭「吃苦」,就沒心思抬頭看路。

年輕的歲月如白駒過隙,我們不應該為了所謂的「先苦後甜」,就犧牲眼下的快樂與幸福,過著一種「低配」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蘇軾:人生如逆旅 我輩亦當向死而生
王陽明:或語或默 內心真誠皆無礙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