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別光顧著喝茶,看看你的杯子!

別光顧著喝茶,看看你的杯子!

茶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中國人不僅愛喝茶,也會喝茶。一杯小小的茶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閑時,邀上三五好友泡上一壺茶,也是別有一番韻味。若有一個別緻的茶杯也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杯」字起源於「抔」,雙手合捧之意。最早的杯是橢圓形的,兩側有耳,又名耳杯,要雙手持耳捧起來,喝酒。商周時飲酒的青銅觚,有一些是帶把手的,漢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當於把的功能。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為配角,或形單影隻,或成雙成對,環繞在壺與茶器周邊,或因如是「不起眼」而身處於茶器中的細微末節。然而,杯小卻藏無盡之美,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用器。

一隻小小的茶杯,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它不僅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更賦予品茗之時的美感與趣味。從胎土的選擇、杯型的拿捏、釉藥的施彩、士窯的燒結,茶杯在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蘊藏著大學問。茶杯與茶湯的交融、肌膚與杯沿的輕撫,更讓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時,別有一番興味。中國悠久的品茗文化,以及歷代文人對於杯器的歌詠傳頌,更造就了茶杯的深厚內涵。

在唐代以前包括魏晉以前飲茶是作為藥用的,這個說法起源於神農氏,魏晉以後茶逐漸由葯飲轉變為飲料。

到了宋代飲茶習慣發生改變,改為點茶,又稱鬥茶。把茶末置於盞內,用茶瓶注湯點之, 稱之為點茶。人們將團茶碾碎後置於盞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充分攪拌,使之均勻混合,形成乳狀茶葉,表面形成極小的白色泡沫。

在這樣的習俗中,黑色的茶盞因為方便人們觀看茶膏而受到喜愛,其中就以福建的建盞尤為出名。比如,著名的宋代曜變天目盞,此盞黑如星空上的藍色天目,被形容為「一手可握的宇宙」,這樣的曜變天目盞確實十分珍稀,我國只有杭州市出土的半隻曜變天目盞;另外,油滴天目盞和兔毫盞也是建盞中的著名品種。

由於宋人十分鐘愛飲茶,故宋代茶盞種類很多,除了建窯和吉州窯以外,龍泉窯、景德鎮不窯、定窯、鈞窯等均有相當著名的茶盞作品。到了明代飲茶風俗發生改變,由煎茶、點茶轉變為品茶,由茶餅改為散茶。散茶成為主要茶類。唐代為煎茶,宋代為鬥茶,明代稱之為品茶。飲用方式由「煮飲」改為「沖泡」,在這樣的改變之下,我們今天熟悉的小巧輕便的茶杯開始流行起來了。

有的人會認為喝茶的茶杯並不重要,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品茶之美是從茶杯開始的,茶杯是品茶最核心的環節,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都是由之而得。許多愛茗者都會大方地拿出價值不菲的茶來待客,但所使用的器皿卻只在乎「壺」是否為名家製作,至於杯子的品質卻不重視,更遑論選器了。

其實愛茶更要愛茶杯,才能盡享品茗之樂。很多實驗都證明天然礦物釉製成的茶盞有利於膨發茶之香氣,在沖泡時透過杯子的聚香冉冉而升,若是粗製陶土的杯子,因為低溫燒制,礦物里的各種元素無法充分融合、還原(俗稱生料),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容易滲出,對水質、健康造成不利,又因質地疏鬆,氣孔較大,會把香氣吸走、散失,難以使香氣激發升騰,而其對茶與外界氣味具有的吸附性,常用會混味、變味使茶之原味無法體現,致使茶的品質下降,造成財物浪費。

同時,用玻璃器隔熱效果差,易燙手,又失茶色與器色交融相映之趣,更無磁化、軟化之效果,使口感易生乾澀,遜失茶韻;流水線工業化生產的色劑的茶杯,色澤不瑩潤靈動,使茶湯昏暗無光,化學成分更破壞了水質,造成有害物質,有損健康,所以自古至今,無不推崇天然礦物所燒制的「五大名窯」之美器。因其原料天然純凈無雜質又經高溫燒制使所有礦物在火中融合反應。

有道是: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品一杯好茶,還得從一個好茶具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陸金喜《柴燒油滴束口盞》限量發售!
「茶杯控」的特點,你有幾個?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