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箭是一種以弓、弩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冷兵器。古代中國將箭又叫矢。通常總長約70~110厘米左右,箭是由箭鏃、箭桿、箭羽組成。箭鏃(又叫箭頭)用於射擊目標,箭桿用於撐弦承力,箭羽則使箭在射擊飛行中保持穩定。

早在3萬年以前,中國早已開始使用弓箭。由於遠古的箭桿、箭羽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山西省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出中一個用很薄的燧石片打制的石鏃,長約2.8厘米,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14測定年代——那是中國最早的石制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箭鏃材料採用燧石、獸骨、蚌殼、硬木等製作,箭鏃形成形狀有棒形、尖葉形、三角形等多樣,有些且有鏃莖和逆刺(倒鉤)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打磨石制尖葉形箭鏃

最早出現的由金屬做成的箭鏃是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箭鏃,商、西周時代,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時代就出現了三翼銅鏃,戰國時代就還出現了三棱銅鏃。漢代將三棱鏃稱為羊頭鏃,這是最常見的箭鏃型式。漢武帝時代的三棱鏃,銅鏃與鐵鋌共長37厘米,約合1.6漢尺,與楊雄《方言》所稱「其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虻」之說正合。在漢代,飛虻是殺傷力最強的箭。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出土的中國戰國時代三棱青銅箭鏃及各種類型青銅箭頭

古代戰爭的使用箭矢的消耗量很大,有翼鏃和有棱鏃的造型複雜,不易用鐵大量鍛制,所以長期使用銅製造。而要用高質量的鐵鏃取代昂貴的銅鏃,關鍵是必須為鐵鏃找到合適鍛打工藝能大量生產的鏃型,這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改進過程。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戰國時代的青銅箭鏃,其倒刺一旦射進人體很難拔出

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體呈圓柱形、前端呈四棱的鐵鑄鏃頭,它們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鑄造箭鏃,是經過模具澆鑄成型後,再退火脫碳製作而成,便於戰爭動員時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但是其毛坯為生鐵鑄件,不太規範,大量箭鏃澆鑄成型同時退火,脫碳程度亦難一致。所以它的硬度和鋒利程度都不夠理想。尚不足以取代青銅箭鏃,青銅箭鏃的優點是比鐵沉重,這樣箭矢在飛行時穩定而殺傷力大。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東北出土的高麗(朝鮮)製造的各種類型鐵制箭鏃和重型剷頭箭鏃(破甲)

與時俱進,箭矢的製作工藝在戰爭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直到東漢後期,出現了鋒部呈銳角三角形的扁平箭鏃,這種形態即適合鍛造,又具備較強的殺傷力,遂為後世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也最終促使鐵鏃取代了銅鏃。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漢代的鐵制點鋼箭鏃跟成人手掌尺寸對比大小,後面細條可嵌入箭桿內成為一體。

箭桿的製作多用竹製(如箭竹、紫竹等),也有用木材製作。先秦時代,南方、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樺木,直至明清時代,華南制箭仍用竹桿,而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杆。

最簡明製作箭桿的方法是取箭竹,破竹削細,後把三~四根合為一股,用膠粘成桿狀,然後纏上絲線,再塗上漆而製成,也有不經粘接,直接用細直竹桿做成箭桿。木製箭桿,製作更簡單。打去枝杈,稍加修整拉直後,即可作箭桿使用。箭的末端刻削成帶槽狀的箭尾,用來掛弦。竹製箭桿,即使經過乾燥處理也難免日久彎曲,木製箭桿乾燥後也會出現彎曲或開裂,所以必須進行特殊加工處理。箭頭射入敵人體內,就很難拔出。所以,不論用那種材料做箭桿,必須質地堅硬不易折斷。在整支箭的重量分配上,重心最好在前五分之二處(從箭頭算起),即為最理想的箭。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山西晉城高平市出土的戰國時代文物:秦國名將白起率秦軍在長平之戰射殺40萬趙國降俘留下的三棱青銅實心箭鏃,堆積成山,其箭桿和箭羽因年代久遠早已腐爛無存。

箭桿雖主要用於撐弦承力,但箭桿的前、中、後必須粗細輕重得宜均衡,否則射擊時也會影響箭矢飛行的穩定性。中國最早的弓箭手工製作書籍—《周禮·考工記·矢人(矢人即古代造箭的工匠)》在裡面闡述了對於箭矢在飛行過程中起平衡和定向作用的羽毛的設置,則利用各個箭桿在水中的沉浮程度,查明質量分布情況,再酌情處理,這是關於箭桿飛行物體的重心、形狀同重力、空氣阻力之間的關係以及箭矢飛行軌道的最早空氣動力學的科學探索。還論述了箭桿強度失宜、箭羽大小失度所引起的弊病,提出了檢查箭羽丰度是否失度、箭桿的各部分的強度是否適宜的方法,說明了正確選擇箭桿材料的要領。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現代文明社會的偏僻角落——熱帶雨林還有原始土著始終用原始弓箭狩獵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有密切關係。箭羽安在箭的末端,通常用膠粘有3~12厘米長的二~三枚羽毛。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箭羽太少,穩定性差,射出後容易偏斜失穩。故《考工記·矢人》說:「羽豐則遲,羽殺則趮。」箭羽以鵰翎為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雁鵝羽毛太軟)。在中國南方用家鵝羽毛做箭羽很常見,因為鷹、鷲的羽毛不容易獲得。在宋代,當優質箭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了風羽箭。據《宋史·兵士》記載: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廷賜一個總管發放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穩定,這設計思想無疑是非常科學的。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韓國拍攝以弓箭為題材的電影《最終兵器:弓》滿清軍人畫面

關於中國古代一名普通士兵配備一把弓時,究竟應該帶上多少條備用弓弦(應付斷弦應急使用)和箭矢這個問題,唐代李筌所寫的兵書《太白陰經》在裡面規定:唐朝士兵應以裝備三根備用弓弦和三十六支箭為標準,而且不能只是一種類型的箭矢,具體裝備比例是:三十支用以射穿敵人鎧甲的重型透甲箭、四支生鐵箭和兩支長垛箭。為防雨雪淋壞浸爛,士兵還要佩帶裝弓的弓袋和叫做胡祿囊或矢菔的皮製箭袋來裝箭矢,保護弓箭不受外界環境影響。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第一神射手南伊自幼苦練射箭,箭術通神

據說在宋代,當製作弓箭工具齊全和材料完備時,三名造箭工匠在兩天就可以做一百五十根箭,當然也可以由一個人完成全部製作工藝。在官辦的古代兵工廠,生產弓箭均有專門分工,流水線生產效率很高。

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箭矢,形式與中國的古代箭矢差別不大,但箭桿都用木製,主要採用的是白楊木和紫杉木等。箭鏃也經歷了從原始人早期的骨石鏃到青銅鏃、再到鐵鏃的發展過程。歐洲中世紀時主要使用以生鐵製作的尖葉形箭鏃。  蒙味時代的制勝武器-箭的發展史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神射手南伊借扳指配合破甲用的重型剷頭箭鏃射擊,一箭雙鵰地射穿2名滿清精銳軍人!

今人看到古人留下細小的箭鏃遺物,一直懷疑弓箭在戰爭的殺傷力是否太弱,事實上箭鏃實戰殺傷力是很驚人的,歷史上恐怕最有名的遠程拋射兵器是英國長弓,測試英國紫杉木製做的長弓射出的箭鏃需要理想拉力在150磅(68千克力)左右,經多普勒雷達測速射出兩支不同的箭(重量分別是53.6g、95.9g,其重量遠比現代手槍子彈頭重許多):

53.6g箭:初速64.3m/s、動能111焦耳、彈道末端48.9m/s、64.1焦耳 實際最大射程在312m~328m之間,末端能量剩餘58%;

95.9g箭:初速53.0m/s、動能134焦耳、彈道末端44.9m/s、89.9焦耳實際最大射程在228m~249m之間,末端能量剩餘67%。

從上可以結論看到射出的箭鏃具備有一百多焦耳的發射動能,差不多相當於現代手槍子彈速度的三分之一,再配合合適的箭頭可以在百米內有效貫穿早期的鎖子甲甚至板甲,如果沒穿重型盔甲的人肯定會被活活射穿,若擁有強壯臂力配合重型高硬點鋼箭鏃能夠射穿百米遠的10厘米厚木板!因此看來,弓箭對於蒙昧時期,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期和槍炮對於文明時期那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黃藥師原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號:LQLSSFA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作者寫於2016-04-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菠菜+豆腐=結石?
期待「靈魂伴侶」會讓婚姻受挫?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