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紙刊徵稿 |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在抱怨缺覺這件事情?

紙刊徵稿 |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在抱怨缺覺這件事情?

原標題:紙刊徵稿 |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在抱怨缺覺這件事情?


這是一則稿件徵集啟事。對,沒錯,《三聯生活周刊》紙刊向你徵稿啦!本次徵稿的主題是睡眠,關於睡眠,請寫下你的困擾,你的思考,以及你做出的改變與努力。


截稿日期10月6日。字數2500-4000字以內

來稿格式:睡眠徵稿+標題


稿件請發送至


zhenggao@lifeweek.com.cn


貌似全世界人們都在抱怨缺覺這件事情。


根據德國《明鏡雜誌》的數據,近半數的德國人有或多或少的失眠問題;


根據奧地利《標準》雜誌的數據,如今奧地利人的睡眠時間比一百年前減少了一個小時;


美國的數據:在過去50年中,我們工作夜的平均睡眠時間減少了一個半小時,從八個半小時到七個小時以下。31%的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69%的人睡眠不足。


中國的數據呢?

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7中國青年睡眠現狀報告》也指出,中國青年人的睡眠狀況更引人堪憂,在受訪的6萬人中(調查範圍涵蓋10歲~45歲人群):整體看來,76%表示入睡困難,24%表示整體睡眠狀況不錯,而在這24%自認為睡眠還可以的受訪者中,一覺睡到大天亮的受訪者僅有11%;而睡醒後精神飽滿的調查者僅佔5.6%,感覺睡了假覺的則高達91%。


凡是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睡眠不足的滋味不好受,極度疲憊,且伴隨糟糕的情緒。


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都被認為與睡眠不足有著某種關聯。



但是,另一方面,科學家始終沒有搞明白,人到底為什麼要睡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睡眠也許並沒有某種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它也許只是動物節省能量的一種方式。還有不少睡眠研究者致力於研發大幅縮減——如果不是徹底消滅——我們對睡眠的需求。這並不奇怪:如果有一種疾病剝奪我們三分之一的有意識的生命,關於這種疾病的研究一定能得到不菲的資助。據說,他們很可能已經很接近了。

就像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我們很難分辨睡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生理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化構建。


當然,一切飛禽走獸、蟲豸游魚以及人類,都有著內在的生物鐘,這是由基因、蛋白質和分子串聯控制的生理素質。內在生物鐘與地球因自轉和傾斜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密切相連,這種交替循環永不停歇,而其模式又不斷變換。正是生物鐘驅使生理、神經和行為系統大致按照24小時的周期運作,被稱為「晝夜節律」,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慾望、食慾、睡眠模式以及對時間的感知。



但另一方面,睡眠又與文化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我們大部分人認為應該一覺睡上七八個小時才算良好的睡眠。但在過去卻並非如此。比如美國歷史學家A.羅傑·艾克奇(A.Roger Ekirch)認為現代電子照明是人類睡眠模式變遷的關鍵點。

幾年前,他寫了一本書《白晝將近:舊時代的夜晚》(At Day』s Close: Night inTimes Past),指出在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前,睡眠是被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的,中間隔著一段夜間的清醒時間,大約從凌晨一點開始,持續幾個小時。這種模式叫做分段睡眠。


也就是說,100多年前,人們常常在夜半十分醒來,閱讀、祈禱、寫作、回味並試圖解釋方才的夢、同伴侶聊天或做愛。然後再次入睡,直到第二天早上醒來。


這樣的睡眠模式如果擱在今天,很可能被視為睡眠障礙。



在現代社會,睡眠為什麼突然成了一個如此讓人困惑的問題?睡眠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有多重要?我們的睡眠為什麼會變少?個體、社會、文化,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我們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真的有可能縮短睡眠時間而又不造成過度疲勞嗎?如果科學家們研發的「清醒葯」真的能讓我們以150%的效率生活,我們有勇氣來選擇這種生活嗎?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在下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探討的問題,並在此向讀者徵稿,講述你們與睡眠的那些故事。


過去幾十年,關於睡眠剝奪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個體差異性的清晰呈現——有些人一夜不睡之後各項表現良好,有些人則一缺覺就萎靡不堪。無論你屬於前者,還是後者,關於睡眠,請寫下你的困擾,你的思考,以及你做出的改變與努力。


快來說出你們與睡眠的那些故事吧!


截稿日期10月6日,字數2500-4000字以內


來稿格式:睡眠徵稿+標題


稿件請發送至zhenggao@lifeweek.com.cn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玫瑰紅茶就像門德爾松的音樂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