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諸子中,以此子最賢良,忠孝禮義無一瑕疵,有「賢王」之譽

朱元璋諸子中,以此子最賢良,忠孝禮義無一瑕疵,有「賢王」之譽

原標題:朱元璋諸子中,以此子最賢良,忠孝禮義無一瑕疵,有「賢王」之譽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為避免朝廷孤立,大封同宗分鎮各地,確保朱姓子弟本固枝榮,君臨萬代。

其中的第十一子朱椿於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


朱椿「性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容止都雅」,朱元璋曾親昵地稱他為「蜀秀才」。


朱椿的母親是郭惠妃,外公即是元末梟雄之一的濠州帥郭子興。


想當年,正是郭子興慧眼識珠,將朱元璋擢拔於底層行伍之間,悉心培養,終成大明王朝的開創者。

朱元璋統一了宇內,



坐穩了江山,吃水不忘挖井人,於洪武三年二月「追封故元帥郭子興為滁陽王,妻張氏為滁陽王夫人。立廟滁州,仍繪其子從祀。凡生卒之日及節序,皆命有司致祭。」


朱元璋和郭惠妃共生有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三子,另有永嘉公主、汝陽公主二女。


蜀王朱椿就藩前,滁陽王廟的重要祭祀活動都是「以蜀王主祀」。

而根據《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二所記:「蜀王之國,掌滁之衛事者主焉」,即蜀王去成都就國後,滁陽王廟的重要祭祀活動就交由地方官主祀了。



當然,每到清明節,朱椿都會不辭勞苦,前往滁州郭子興墓祭祀。


朱椿於王府中堂大書「忠孝為藩」四大字以自警。與高僧來複談禪,作《正心》、《觀道》、《崇本》、《敬賢》四箴以自勉。到成都就藩後,有意「以詩書禮樂化一方」,聘大儒方孝孺為蜀世子老師,隆重迎入成都講學,表其居曰「正學」,以風蜀人。他還詣講郡學,分祿接濟博士,每月一石,成為定製。


史稱:「時諸時諸王皆備邊練士卒,椿獨以禮教守西陲。」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番人入寇蜀地,燒黑崖關。


朱元璋遣朱椿的岳父涼國公藍玉出大渡河邀擊,電閃雷擊,一舉破番。


朱椿並不滿足於軍事上的勝利,而從政治上查找暴亂的原因,認真檢討,大減賦稅,制訂蜀地集市規範,「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


朱椿也因此被蜀地百姓稱為「賢王」。

朱元璋駕崩,繼位的建文帝上台後要處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



建文帝連續對齊王、周王、楚王、湘王、代王等動手,卻對蜀王朱椿信任有加。


甚至,建文帝在剝奪朱椿的同母弟弟、代王朱桂爵位後,還將之送到成都,希望朱椿「以德化之」。


朱椿之所以能得建文帝如此信任,主要是他表現出來的「無與興廢之謀,超然評論之外」的態度。


可以說,不但在建文帝眼裡,朱椿是一個完美無瑕「賢王」,在明成祖朱棣眼裡也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成功稱帝後,朱椿及時前往京城表忠,朱棣稱讚他「天性仁孝,聰明博學,聲聞昭著,軍民懷服」。


永樂三年(1405),朱椿向朱棣進貢荔枝等物,朱棣直接賜書稱:「惟賢弟抱明達之資,敦忠孝之義,處事循禮,秉心有誠,稽古博文,好學不倦。」


朱椿的另一同母弟弟谷王朱橞曾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出了大力,得朱棣改封到長沙。


到了長沙,朱橞漸有問鼎天下之心,「招匿亡命,習兵法戰陣,造戰艦弓弩器械」。


為了增加成功係數,朱橞於永樂十四年(1416)寫信給朱椿,希望哥哥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朱椿不願天下戰事又起、民間再現兵刀,及時向朱棣上奏,說谷王朱橞要密謀不軌。



朱棣大為激賞,稱讚朱椿「此心周公忠存王室之心也」,給予了他極為豐厚的賞賜。


朱椿薨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十一日,享年53歲,謚號「獻」,為明初藩王中罕有歷事三朝、且得以善終者。


也因為朱椿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遵守宗藩的規章制度,對子孫要求也很嚴格,使得蜀藩成了整個明朝51個宗藩中少數幾個與明朝共始終、獨善其身的宗藩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說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大封功臣勛爵,名列末位的劉伯溫是何心態?你可能想像不到
朱元璋最有才的兒子,有不朽作品傳世,曾與朱棣齊名,卻被人坑慘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