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BGM我都不會走路了:7個同音樂播放器有關的故事

沒有BGM我都不會走路了:7個同音樂播放器有關的故事

每個現代人都活在自己的BGM里。沒了耳機,走在路上簡直尷尬到想原地爆炸。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能隨時隨地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不過是近些年的事情。從磁帶隨身聽到CD機,從MP3到手機,音樂的載體在不斷進化

從前,可著一本磁帶翻來覆去聽上百遍,聽到磁帶都走音了,還挺美好的。現在,一個音樂APP里就存上還幾百首歌,不錯是挺不錯的,但總覺得有些東西改變了

下面是7個成年人與音樂播放器/軟體的故事:

在校學生

金融專業

2003年上小學的時候,我有了第一個MP3,蘋果的iPod classic。孫燕姿、周杰倫、林俊傑、SHE的歌,都會在網上下下來放到MP3里。零幾年的華語樂壇還是挺好的。我一般是寫完作業聽。有時候專心聽,有時候一邊干點別的一邊聽,每天最多一兩個小時吧

初一開始用iPod shuffle。這是我最喜歡的蘋果產品。小、簡約、價錢公道。我已經用過三四個了,還曾經買過刻字的shuffle送給女生。我現在還在用,但不會刻意用它來聽歌。如果哪天從抽屜里翻出來了,就拿出來聽聽。因為itunes的系統很麻煩,當我想起來的時候我就會淘汰一批shuffle里的歌;想不起來的時候,我就聽原來的。這是個問題,但我能夠克服,因為沒有比它更好的了。

四代shuffle|wikipedia commons

那時候除了做數學題會關音樂,做其他題都會開音樂,尤其是做英語的時候,一定會開音樂。英語題都太弱智了。語文題都是靠運氣,聽不聽歌也沒什麼影響。音樂對我來說就是一個BGM的功能。

我現在用網易雲音樂。我會把QQ音樂和蝦米裡面的下下來加到網易里,我的播放列表有大概有兩三百首歌吧。還是小學時代的那些歌為主,五月天,田馥甄,周杰倫。

我實習的時候一聽就聽一天。反正別人也不知道你是在開電話會議還是在聽歌。

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很好,分享到朋友圈的時候可以找評論抄文案。我分享音樂純粹是為了在朋友圈裡找存在感。分享的歌不能太口水,不能太俗,也不能是最近特別火的。我的朋友圈受眾,70後、80後比較多,我認為沒有給90後看我的朋友圈的必要。所以,我會可以分享一些有年代感的歌。

我平時也會聽林子祥、葉倩文、李克勤、縱貫線之類的。前段時間,我還分享了費翔的《故鄉的雲》。音樂代表了我的一部分品味,能幫我塑造出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

1987年春晚截圖|CCTV.COM

新媒體編輯

工作7個月

我現在用五個音樂APP, Spotify,Sound Cloud,Apple Music,網易雲音樂和蝦米。五個APP的曲庫加起來有兩三千首歌。

主要是因為歌不一樣,不同的APP有不同的版權庫。我最喜歡Spotify,因為Spotify的演算法最好。推薦給我十首歌,能有七首歌是我喜歡的。而且,Spotify特別貼心,會把我點了紅心的歌給我打包,做成每天的mix歌單。相比之下,網易雲音樂的推薦特別智障。

Spotify界面 | 本人提供

我現在喜歡聽一些小眾的獨立音樂,這類音樂在Sound Cloud上比較多。我會刻意到上看去找喜歡的歌手和樂隊。

高中的時候喜歡聽金屬搖滾和朋克,現在聽起來都太燥了。再之前聽過一段時間打口碟。好像是07,08年左右。一個在西安玩樂隊、回來開書店的老闆,在賣打口碟。他會把碟拆開,用他的特別好的音響放給我們聽。我們就一直在那兒聽。

打口碟 | wikipedia commons

以前在家裡上網時間有限制,我都是去百度百科和貼吧里搜風格類似的樂隊,再把眼緣好的樂隊挑出來,瘋狂下歌。那時候,在網上也認識了許多朋友。大家一起聽歌,一起嗨。

QQ音樂以前有一個功能:你的聊天對象可以聽到你放的歌。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會放他的歌單,我也會放我的歌單。自從流媒體時代,我就不再用QQ音樂了。太土了,你看大家在朋友圈分享音樂有多少是來自QQ音樂的?

流媒體確實讓我接觸到更多音樂人,但我不會特別認真的去挖掘每個人。資源有限的年代,更會想知道樂隊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故事什麼的,現在就不會。聽音樂已經變成了更稀鬆平常的事兒。我覺得,聽音樂還是需要儀式感的

插畫師

工作4年

我初中時代一直在聽隨聲聽。一個飛利浦的隨聲聽,做工特別好,現在還在我們家。我姐姐和哥哥聽什麼,我就聽什麼。我姐特別喜歡王菲,我就跟著她聽王菲。還有周杰倫和梁靜茹。特別是周杰倫的第一盤專輯《JAY》,那盤磁帶我反反覆復聽了好多遍。

在網上被拍賣的磁帶 | 舊書網

雖然初中的時候MP3就已經有了,我上了高中才開始用。上下學騎車的時候都會聽。我還記得那個畫面:兩個同學並排騎自行車,突然會有一個人騎得飛快。那個人一定在聽一首快節奏的歌。

我畫畫的時候也喜歡聽快節奏的歌,不然會困得要睡著了。那時候艾薇兒特別火,《滑板少年》什麼的,還有黑眼豆豆,我聽他們聽得多。

我的第一個MP3是魅族的。高考前,有一次,我把MP3放在兜里,背著一個大畫板去畫室上課。到了畫室,發現MP3沒了,就剩畫板了。

插畫師自畫像

上了大學就不聽快節奏的了,聽陳綺貞、戴佩妮。現在會用網易雲音樂聽一些小眾的日本樂隊。最開始聽的是ミツメ(Mitsume),後來APP又給我推薦了Yogee New Waves,DADARAY之類的,我都還挺喜歡的。畫畫的時候就聽他們的歌。如果聽中文歌,比如說民謠,容易被歌詞影響到構思。

我最喜歡MP3的年代。因為容量有限,我的MP3好像只有2G,只有自己特別喜歡的歌才會放進MP3里。不像隨身聽時代選擇那麼少,又不像現在選擇那麼琳琅滿目。一旦存夠了歌,我就很少換。一天循環聽都不會膩。就聽那幾首歌,反而會覺得那些歌真的很好聽。

mp3 | pixabay

現在的音樂APP特別容易讓人疲憊。你總是像大海撈針似的找到自己喜歡的歌,卻花費了許多不必要的精力在選歌上。

行政處罰案件審理員

工作6年

我的第一個隨聲聽是我哥給我的,就用了一兩年,磁帶就不火了。記不清都聽誰的歌了,神奇的是,我的抽屜里有一本張明敏《我的中國心》的磁帶,我都不知道這盤磁帶是哪來的。

上初中的時候有了CD機,經常跟同學借CD聽。那時候喜歡周杰倫,《范特西》買不起正版,80一張太貴了。我買過他另外一張專輯,40塊錢,感覺還能承受。

CD機 | 網上商城截圖

高中時代用iPod。願意折騰才會串曲庫,我們同學朋友間都是直接串iPod聽。我把他的iPod拿回家,他把我的拿回家。我把我的iPod借給一個哥兒們聽,拿回來發現他一晚上把林俊傑的江南聽了171遍。真是一晚上一分鐘都沒浪費。

我借過一姑娘的iPod,聽到了一首很好聽的歌,我問她是什麼歌。她說她是從打口碟淘的,她也不知道是什麼歌。那時候聽歌就是這樣。只是單純地聽歌,就算覺得好聽,不認識這個人,也不認識這首歌。

iPod | wikipedia commons

現在蝦米用的最多。我在蝦米聽過三萬多首歌,蝦米也已經摸透了我的品味,推薦的歌我一般都比較喜歡。

網易雲音樂也會用,因為上面有一些比較偏門的歌。像以前做廣播體操的音樂《時代在召喚》,還有10、11年那會兒火的金坷垃的廣告。找了一圈,我發現只有網易有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網易雲音樂截圖

無論是MP3還是CD,都太受你自己所在的環境限制。你身邊的人在聽什麼,媒體上在宣傳什麼,你能了解到的只有這些。很有限。你自己能去淘碟,但那是一個未知的東西。而且你即使淘到了,你很難再繼續往下延伸出什麼東西。還是很受限制。

現在就可以瞎聽隨便聽。當你有一個選擇之後,演算法會幫你接觸到更多這個方面的東西。當然了,我也會有被機器控制的感覺,但我目前的看法是,機器控制我走的比我自己走的更遠。人其實很難跳出自己的圈子,只不過機器幫我畫的圈比我自己畫的圈更大些

短視頻製片

工作7年

我現在用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用QQ音樂是因為版權多,歌特別全。我喜歡聽韓國音樂,那上面都能找得到。我的QQ音樂歌單幾乎都是韓語歌。

QQ音樂界面截圖

我喜歡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用APP的時候會從產品的角度考慮。使用網易雲音樂和使用抖音給我的感覺類似,都是網感很強、粘性很強的東西。而且,網易雲音樂的演算法比較好,總是能推薦到我喜歡的音樂。

兩個已經夠了,我不覺得有用其他APP的必要。

我從小就喜歡聽音樂,可能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媽媽特別喜歡音樂。我記得還是九幾年的時候,我家就花了一萬塊錢買了一套環繞立體聲的音響。我和媽媽一起聽莎拉·布萊曼。我現在偶爾還會聽歌劇

後來家裡還買過那種磁帶機兼收音機兼CD機,一個灰色的、圓形的機器,還挺酷的。我那時候喜歡聽歐美音樂,也喜歡聽日本動畫片里的音樂。我不喜歡華語音樂,因為覺得情啊,愛啊,特別沒勁。哪有那麼多情愛。

多功能機 | 網上商城截圖

然後就是MP3了。我沒有用過隨聲聽和CD機,我覺得它們又丑又重,本身書包已經夠重了。而且,那麼大還不好藏在校服里。

MP3是大學時代聽得比較多,聽歌特金屬。那時候還是大學管弦樂隊的成員,也會聽些古典樂。

我現在還是會聽音響,在休息的時候。我覺得音響帶給我的感受是其他設備也好,軟體也好,取代不了的。音響播出來的音樂,是有深度的音樂。你能聽到音樂的結構、敘事和高音時的共顫。手機里都聽不到。

手機聽的其實是信息量,是橫向的。工作的時候,如果沒有靈感會聽歌找找靈感。音響和手機,兩個作用不一樣,沒有誰會取代誰的問題。

建築事務所老闆

工作12年

小學初中吧,先是聽復讀機,後是隨聲聽,SONY的Walkman。打著聽英語磁帶的名號聽歌。我初中的時候,一邊看張愛玲,一邊聽孟庭葦。現在想想,當時得多缺少情感才會聽這樣的歌。

高中時候聽朴樹,大學聽電子、搖滾。當時會一箱一箱的買打口碟,兩周買一次,但也不知道哪張碟好聽,就看封面。哪個封面好看買哪個。所以挑著挑著就聽到電子了,因為電子樂的封面最好看。

大學也會聽MD和MP3都是從別人那兒淘歌,在誰那兒聽到好的歌就放到自己的歌單里。還有種情況是你覺得別人比你酷,那個人聽什麼,你就會偷偷回去聽什麼。

MD機 | 網上商城截圖

大學末期會用豆瓣FM,聽民謠聽得多。現在,我大部分時間都聽爵士。偶爾不憤了,再聽聽搖滾。

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都會用電腦聽,在Spotify上聽。Spotify的界面更像一個網頁,用起來很舒服。就連Spotify的廣告都覺得好聽。而且,它不會推薦很多東西給你,只會推薦一個分類,讓你自己去裡面發現喜歡的音樂。音樂list少,但品質高。

相比之下,蝦米就不好。我在蝦米上搜了一首寶寶的催眠曲,之後一個月蝦米都在給我推薦寶寶的催眠曲,只有搜了好多次以後才會沒有。這就是淘寶演算法,我都已經買了,為什麼還要給我推薦?

蝦米音樂截圖

我還是喜歡現在。雖然沒有像原來那麼珍惜音樂,但選擇多了。選擇多了,你就不會被一個東西綁架。

以前只聽那麼幾首歌的日子,確實特別喜歡那幾首歌。可小時候聞橡皮都覺得特別香。我現在都能想起橡皮的味道,還覺得特別幸福,像糖一樣。不是說橡皮這東西有多好,只是因為當時選擇太少了。

樂隊主唱

時間沒算過

我一開始用復讀機聽歌,聽英語的那種復讀機。我把兩個耳機線接一塊,一頭插在電腦上,一頭插在復讀機上,這麼聽歌。當年的條件比較艱苦。

復讀機 | 網上商城截圖

初中高中的時候喜歡崔健和「土搖」。我還記得,05、06年左右,我在電視上一個什麼金曲回顧的節目里聽到了崔健的歌,就覺得特別好。

我會買一些盜版CD,第一張CD是崔健的,也會從在小眾的搖滾論壇上找歌。確實不太好找。人人網的年代,我還和幾個網友一起,做了一個中國搖滾的年代表。就是一個excel表格,列了每個人哪一年出過什麼曲子。

大學以後慢慢接觸到國外的各種音樂,喜歡的音樂類型也多了起來。最近,我喜歡聽日本昭和時代的音樂

沒事的時候,我會拎一個小的無線音箱,爬到我租的平房的屋頂。音箱連著網易雲音樂,一邊聽歌,一邊看鴿子和天空中飛機拉出的白線。

無線音箱|網上商城截圖

現在還是會有不少找的歌,也有些歌聽著聽著就找不到了。所以,喜歡的歌我都會在電腦里存一份MP3。反正聽了那麼多歌,還是覺得大門和地下絲絨好。

我會覺得接觸了什麼音樂還是挺重要的。我現在晚上在工體最大的夜店當DJ。看那些蹦迪的孩子,會覺得如果他們青春期的時候接觸到了好的音樂,他們就會去鼓樓那片兒(北京獨立音樂聚集地)。

我還有一個小問題,網易雲音樂的唱片指針是反的,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一直都沒改。可能是為了美觀吧。

唱針方向不同|新浪新聞(左)、網易雲音樂(右)

1979年,索尼發布了第一代Walkman。這代隨聲聽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耳機線的橙色小按鈕。按下按鈕,耳機音量減小的同時,麥克風會開啟。這個功能為了方便Walkman的使用者和外界的溝通,在索尼時任會長盛田昭夫的強烈要求下特別添加的。

盛田昭夫擔心新產品會令人太「與世隔絕」。帶上了耳機,一個人可以不融入當時所處的環境、不與周圍人交流。這在當時看來,既無禮又自戀。

橙色按鈕很快就消失了。人們顯然更願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1984年,日本學者細川修平提出了「隨身聽效應」。隨聲聽使人們從公共環境中脫離出來,在增強了個人對空間的掌控力的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有保護色的泡泡。人待在其中,願意說話的時候說幾句,不願意說話的時候裝作什麼都沒聽見。

再往後,音頻壓縮技術MP3的出現、網路的普及,都讓音樂播放器/軟體中的曲庫更豐富、更個人化。到了演算法的年代,該如何同機器爭奪掌握權才是需要深思熟慮的話題。

該如何禮數周全地同人交流,不再是題中之義。難怪如今尷尬癌遍地。以前是尬聊氣氛常在,偶爾能逃到自己的小世界,連帶個耳機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現在是不到萬不得已,可以盡情在自己的BGM里徜徉

作者:雪竹

編輯:Iris

一個AI

遇到喜歡的音樂要點收藏,遇到喜歡的果殼要設星標(置頂)!

打開公眾號主頁面

點擊右上方的「…」按鈕,選「設為星標」就好啦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科大訊飛說「冒充AI」只是個誤會,我們又找「真的同傳」聊了聊
我買了一個月餅打算送禮,結果沒送出去……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