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五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9)

菩薩「五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9)

菩薩「五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9)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凈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凈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承前:【凈世界願,亦復如是。四教菩薩,各有通別二願。行相多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一段文里引用《涅槃經》裡面的「五行」,五類的生活行為。菩薩表演得很多,佛在《涅槃經》裡面把菩薩行歸納成五類:

【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

這個第一是根本,決定不能離開,離開戒定慧你是凡夫,你就不是聖人。我們不要論凡聖,論凡聖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們講覺迷好懂。離開戒定慧痴迷,迷了,不離戒定慧,這個人覺悟了,覺才叫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定裡面清凈心、平等心,我們今天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你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大慈大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叫大慈大悲。這是『自行因』,也就是說超凡入聖之因,轉凡成聖之因,我們這個大轉變,從這裡轉變。這五種行這一條是根本,後面這四種是示現。

【二梵行,謂慈悲喜舍,為因中化他。】

『梵』是清凈心。『謂慈悲喜舍,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舍。舍是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真正能夠喜愛一切眾生。這種喜愛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歡他,他作惡墮落在地獄、餓鬼,你還是喜歡他,並沒有絲毫的分別心。為什麼?同一個法性。十法界眾生同一個法性,法性是清凈無染,法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從這裡生的。一個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個人就是菩薩,他的念頭轉變過來,他的行為也轉變過來。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看到一切在受苦難的眾生,他有憐憫心,念念希望幫助他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幫助?用教學;要曉得,只有教學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諸佛在教化眾生,這是一個教育的工作,佛菩薩是一切世間義務教學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眾生對佛菩薩的恭敬,那是出於他們感恩之心,佛菩薩決定沒有一念,希求眾生對他恭敬供養,沒有這個念頭,如果還有這個念頭,那他也是凡人,他也在痴迷,他並沒有覺悟。覺悟的人不可能有一念,他永遠保持在無念的狀態之下,無念才是正念,無念才是正覺,有念就是痴迷。第二個叫梵行。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起,佛法常說:「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把這兩句話的深義說出來了。慈悲是無條件的、無邊際深廣的愛心,這個愛心是包括了虛空法界,這是真正的大愛,我們要好好的培養,要有這個心量。現在說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無量無邊的族群,現在所謂是各種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個整體。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不是誇大,這兩句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是這個樣子,一切眾生的心性也是這個樣子,這叫事實真相,《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本來是這樣的。

【三天行】

『天行』,「天」是講天理,自然的法則,天然之理,我們今天一般人常講合情、合理、合法,這是世間人所讚歎的。到底什麼是天理?天理這兩個字怎麼講法?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則,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一般大眾所說的「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就是天理,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現代人自作聰明,違背了自然生態,所以把地球污染了,現在地球上所謂生態失去平衡,這樣給我們帶來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就是失去了生態的平衡。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跟自然生態相應。

中國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導一切眾生的宗旨目標,跟現在教育不相同。從前教育的宗旨三樁大事:第一是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都是講自然生態,自然的法則,並這不是把聖人的「理念」強加於人,也不是他的主張強迫我們遵守,如果是那樣就錯了。說實在話,聖賢人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自己的理念,他所說的是自然法則,順乎自然,沒有一點點自己的意思。佛沒有,所以佛說:「佛無有法可說」,這個話是真話。孔老夫子也沒有,孔老夫子一生教學是「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沒有創意,佛沒有創作也沒有創意,所說的是事實真相。擺在眼前的,大家所見,大家所聞,不過你所見所聞,你沒有看出來。我們看錯了、聽錯了,佛看出來,佛聽出來,為我們說出而已,這就是屬於天行。

儒、佛都說「父慈子孝」,我們中國人講父慈子孝是天性,這就是屬於天行。所以教給我們,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們講五倫十義,五倫十義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則,也就是今天講自然的生態。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主張,你要認為這是孔老夫子的主張、孔老夫子的理念,你完全誤會孔老夫子,你根本就不認識孔老夫子。佛教導我們「凈業三福」,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的本性;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人都有良心。

有一個故事,有一次王陽明出去,遇到一幫土匪搶劫,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陽明,大家對他也很尊重,就問他:「王先生,你說人有良知良能,我們做土匪的人沒有良心,你能不能證明我們也有良心,我就放你走。」王陽明說:「只要你聽我的話。」行!聽你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下,王陽明說:「你把衣服脫掉。」脫掉了,裡面還有小衣,王陽明說:「再脫掉。」又脫掉,脫得光光的。王陽明說:「褲子脫掉」,最後脫到一件,這不能再脫了。王陽明說:「這就是良知良能」。土匪一聽,沒錯,把他放走了。你到最後覺得我不行了,良知良能不就出來了嗎?現在不行,現在要他脫,他真脫光了,沒有法子。所以良知良能就是天性,他還是有羞惡之心,這叫天行,這叫天理。

我們這個地方要講:

【初地已上,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王,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這樣講人家不懂,愈講愈複雜,不好懂!底下這一句四個字,我們用『由理成行,故名天行。』掌握這一句,我們從這一句里深深的去體會。所以五倫十義,佛法裡面講三福、三種凈業,這是自然生態,這叫合理。這是古德教學宗旨裡面第一樁事情。

第二樁事情,教給我們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現在世界各個地方政府,都提倡要保護自然環境,現在講「環保」。環保這個名詞從前沒有。我們要重視環保,我們要愛護我們居住的環境,這些山川樹木花草,與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要懂得怎樣去照顧它、愛護它,它也會給你回報。不要認為這些植物、礦物無知,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中國諺語裡面有所謂「人傑地靈」,你們想想這個話的意思,人中的豪傑,他生長的環境,那個地靈才孕育出英雄豪傑。地怎麼靈?為什麼別的地就不靈,他那塊地就靈?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大人物的厝宇你去看看,祖先總是有多少代積德修善,人能積德修善就感動山川土地,我們中國人講風水好。好風水從哪裡來的?從人積德修善而來的。人如果造惡多端,風水就被破壞。這說明人與大自然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如何讓自然生態能平衡與美好?要修善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自然環境慢慢就轉變了。佛講的話沒錯,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去體會,他講得有道理。中國古代教學,從小就教小朋友愛護動物、愛護樹木花草,以愛心對待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才美。這是教育第二條。

第三條是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很多人講這是迷信,它不是迷信。人道之外,確實有天道,現在有很多西洋宗教,相信有天,有天道,有天神、有鬼神。我們把人以外的有情眾生分為這兩大類:天神跟鬼神,像我們辦外交一樣,我們跟祂的關係要搞好,我們尊敬祂們,祂們愛護我們,我們關係和睦。如果這個關係搞不好,麻煩很大。古代帝王每年要祭祀山川鬼神,決定不要認為那是迷信,錯了,一點都不迷信。為什麼?鬼神跟我們同住在這個地區,所謂是人鬼雜居,我們同在這一個地區,同在這一塊土地上。由於我們生活的空間維次不相同,我們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祂們可能生活在五度、六度空間,所以我們見不到祂,祂們見不到我們,但我們時空突破的時候也能見到。什麼時候時空突破?沒有妄念的時候。要曉得,時空的維次怎麼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偶爾之間,妄想、分別、執著真的舍掉,突然看到鬼神,就這麼回事情;你念頭一起來又複雜了,這境界馬上就沒有。世界上有很多特異功能的人,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他們告訴你,他們看到鬼神,你再問他,他心清凈,如果他心亂,心亂就見不到。所以這個能力有時候有,有時候失掉,心裡一亂就失掉了。

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阿羅漢要替一個眾生調查他過世的父母親屬,去為他調查他到底生在哪一道?他要入定。為什麼要入定?定就突破境界,就這個道理。定裡面障礙就沒有了,也就是突破時空的維次,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能突破,所以他能夠見到餓鬼道、地獄道、天道。隨他定力的淺深,他突破的層次多少,定功淺的人突破一、兩個界限,深的人突破更多的界限,就這個道理。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知道,那就是所有一切時空維次他全部突破。全部突破叫一真法界,他沒有障礙了,他的心清凈到極處,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與天地鬼神關係我們要處好,大家都能夠得到和平安樂,我們尊敬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也愛護我們眾生,我們共存共榮,和睦相處。這是中國古老教育的宗旨重點,非常可惜!現在人不講求了。

【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這兩種是菩薩善巧方便的示現。『嬰兒』,遊戲人間,能夠逗人取樂,不拘形式,善巧方便。底下注解說,『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這是大乘經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楞嚴經》也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形式,這叫「嬰兒行」。我們一般講是大開方便之門,嬰兒行叫順行。

第五『病行』

『病行』是什麼行?逆行。逆行是反常方法來教導、來教化。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是愚痴,甘露火王示現的是瞋恚,貪瞋痴也能度眾生。高度智慧的運用,我們今天講正面的、負面的,如果你有智慧巧妙的運用,正面、負面都能利益眾生。這裡頭都有菩薩,賭場裡頭有賭王菩薩,你們懂得嗎?每一次賭他都必贏,人家就向他請教:「你為什麼會贏錢?」他說:「布施,念阿彌陀佛。」,這是賭王菩薩。確確實實是如此,順逆都是菩薩道,你才曉得佛菩薩神通廣大,道理在於此。他的心真清凈,決定與聖行相應,他的心慈悲,幫助人回頭,幫助人覺悟,所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那個手段高明,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什麼人做得到?法身大士,他們在一切境界里真正不動心,可以這麼作法。我們在這個境界里還會起心動念,不行!你要這個作法,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度跑了。特別是「病行」,病行是一身的毛病,跟眾生一樣,他是菩薩化身,他決定不是凡夫。

這是佛在《涅槃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三惡道,他們種種表現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我們要知道,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行裡面決定包含了其他的四行,這才叫菩薩行。《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道理貫一切法,所以才稱為菩薩行。我們這五種行,我們有一,不具足其他的四,所以那是凡夫行,那是造業。縱然是小果聖人,阿羅漢、辟支佛的聖行,不具足其他四行,佛呵斥他們是「焦芽敗種」,佛不讚歎他們。為什麼?不能利益眾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好不好?不能說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說他好,他潔身自愛;說他不好,他不能見性,也就是說他很僥倖脫離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見性,他不能入一真法界,他錯誤了。我們凡夫裡面有很有智慧的人、很有才幹的人,也能夠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但是他不具足聖行跟梵行,他只能夠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所以我們就曉得,佛菩薩示現這五種行統統具足,一個都不缺。嬰兒行裡面有聖行、有梵行,為什麼?縱然是嬰兒行、病行,順逆境緣當中他所表現,他與戒定慧相應,他與自然的法則相應,在我們佛法講他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他嬰兒行、病行都是菩薩行,不是凡夫行,我們凡夫看到他是凡夫,其實他是菩薩。我們讀佛經,必須要了解這個深義。

菩薩「五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9)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菩薩「五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不著名聞利養果報」——《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學記(20)
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志樂經》學記 14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