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隨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隨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原標題:隨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本文共計6829字,預計讀完需要20分鐘



▲毛澤東在廬山(1961年)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歷朝編纂的24部史書的總稱,全書3213卷,約4000萬字,包括從傳說的黃帝時代,到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內容,是中國最詳細、最權威的歷史巨著。


毛澤東一生研讀《二十四史》,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之餘,通讀了全書,有些紀傳,研讀了幾遍。


他強調: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還說:

讀歷史是智慧的事。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毛澤東讀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吸取教訓,服務現實。

毛澤東在研讀《二十四史》過程中寫下大量批註,並在各種場合聯繫實際,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


毛澤東的史論,包括他閱讀《二十四史》的圈點、批註內容和閱讀《三國志集解》一書的圈點、批註內容;同時包括他在閱讀其他古籍中的史論性批語,以及在其著作、書信、講話、私人談話中涉及史論的相關內容。


這些史論全面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歷代帝王將相、重要歷史人物、學術典籍、文學著作等的評論與分析,真知灼見,不勝枚舉。



▲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的書房


毛澤東對《二十四史》的批註和評論以及其他史論,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


一、注重探討和吸取前人的領導智慧和工作方法


毛澤東讀史,借鑒古人調查研究的方法。


孔子到周公廟去,看到什麼都要問個明白,有人嘲笑他什麼都不懂,但毛澤東認為這是調查研究的重要方式。


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說:

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


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

裴度是唐憲宗時期有名的大臣,受憲宗之命巡視軍隊,他在巡視中深入前線了解情況,搜集敵我雙方大量信息。


毛澤東在閱讀《新唐書》卷173《裴度傳》時,批註道:「調查研究,出以親身。


明朝的徐霞客從22歲到56歲病逝前,走遍當時中國16個省區,為後來整理成的《徐霞客遊記》積累了材料。


北魏的酈道元為前人記述河道水系的地理專著《水經》作注,在各地「訪瀆搜渠」,考察水道變遷及城邑興廢等地理現象,積累大量素材,注文超過原書文字20倍。



▲1961年,讀書中的毛澤東


毛澤東1958年1月28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的講話中說:

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遊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那麼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

岷江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的,他說是「金沙江導江

高度讚揚了徐霞客通過考察的方式來否定舊說、得出新論的研究精神。


還說:

我看《水經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他不到處跑怎麼能寫得那麼好?


這不僅是科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

《水滸傳》里的「三打祝家莊」也被毛澤東看作是「調查研究」的經典案例。


1937年8月,他在其著名的哲學著作《矛盾論》中說:

《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


後來改變了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裡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

毛澤東讀史,推崇古人運用分析的方法。


十六國時石勒在建立後趙前,利用張賓為其謀士。


當時石勒想攻取西晉將軍王浚鎮守的幽州,因擔心劉琨和鮮卑、烏桓在後面襲擊而遲遲下不了決心。


張賓通過敵我雙方將軍智勇的對比以及對敵方內部矛盾的細緻分析,促使石勒痛下決心一舉攻取幽州。


毛澤東讀史讀到《通鑒紀事本末·石勒寇河朔》相關記述時,批註道:「分析方法是極重要的。



《漢書》卷69《趙充國傳》記述漢宣帝時趙充國率軍與羌族作戰,趙充國提出駐邊疆軍隊實行屯田的建議,並具體分析了屯田的12條好處,不屯田的12條壞處。


由於分析透徹,逐漸取得了公卿們的贊同和漢宣帝的採納。


毛澤東讀到此處批道:「說服力強之效。


公元901年,後唐梁王朱全忠率軍攻擊晉陽。

面對強敵,唐朝晉王李克用在部下紛紛投降的情況下,冷靜分析敵情,派精兵每夜出城襲營掩殺,造成敵營極大恐慌。


朱全忠因糧草不濟,無奈下令全部撤軍。


李克用遂派兵追殺,大獲全勝。


毛澤東讀《舊五代史》卷26《唐書·武皇本紀》時批道:沙陀(代指李克用)最危急之秋,亦即轉守為攻之會,世態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


毛澤東讀史,強調遇事聽取不同意見。


他在不同場合講述項羽由於不聽別人的意見而失敗的教訓,也高度評價劉邦「從諫如流」的事例。


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

一切事情,第一書記一個人說了就算數。這是很錯誤的……


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


從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

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


另外一個人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有個知識分子名叫酈食其,去見劉邦。


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這一派的。


回答說,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


這個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


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篇。


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


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


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

這時候酈食其已經60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


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


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1962年,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


毛澤東認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的原因,一是聽張良勸說,封韓信為齊王;


二是楚漢劃界鴻溝後,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勝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


三是邦稱帝後,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入都關中長安。

劉邦的每一步正確決策,都與他善於採納不同人的意見密切相關。


毛澤東讀史,主張在變幻的形勢下多謀善斷。


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講話中說:

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


郭嘉是三國時期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紹部下,但他認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


後經荀彧介紹,成為曹操的重要謀臣。……


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稱道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


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


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


要當機立斷,不要優柔寡斷。


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計劃。


▲1959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


1959年6月,毛澤東在與人民日報社負責人吳冷西談話時說:

有些人是書生,最大的缺點是多謀寡斷。


劉備、孫權、袁紹都有這個缺點,曹操就多謀善斷。

毛澤東讀史,重視抓主要矛盾,並用疏導的辦法解決矛盾。


1942年12月,毛澤東與即將赴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工作的張稼夫談話,談到工作方法時說:

要提綱挈領,領導要抓大問題;不要事無巨細,眉毛鬍子一把抓。


「君逸臣勞,古已有之。」我們的同志不懂得這一點,結果什麼工作都搞得不太好。


▲毛澤東與吳冷西(1960年)


1949年10月,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毛澤東在同綏遠負責人的談話中說:

中國已歸人民,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負責並且管理好,不能像踢皮球那樣送給別人去。


國民黨的一千萬黨、政、軍人員我們也要包起來……


湖南有十萬失業軍政人員和廣大的孤寡沒有人管,如果只管共產黨的孤寡就會出亂子,那就不是大禹治水,而是伯鯀治水了。

強調用疏導的辦法解決矛盾。


關於借鑒外國文化問題,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說:

演些外國音樂,不要害怕。隋朝、唐朝的九部樂、十部樂,多數是西域音樂,還有高麗、印度來的外國音樂。


演外國音樂並沒有使我們自己的音樂消亡了,我們的音樂繼續在發展。


外國音樂我們能消化它,吸收它的長處,就對我們有益。


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都是錯誤的。


對於如何繼承古代文化遺產,1957年3月8日,毛澤東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

一些有牛鬼蛇神的戲,看看也可以,我們看的《封神演義》不是牛鬼蛇神嗎?……


許多青年都不懂什麼是牛鬼蛇神,讓他們看看也不要緊。


拿個更好的東西來代替它當然很好,但還拿不出來,就讓它演吧!


對牛鬼蛇神,戲是看,鬼不一定相信。


出一些《草木篇》,就那樣驚慌?


你說《詩經》《楚辭》是不是也有草木篇?


《詩經》第一篇是不是《吻》這類的作品?不過現在發表不得吧?那《詩經》第一篇,我看也沒有什麼詩味。


不要因為有些《草木篇》,有些牛鬼蛇神,就害怕得不得了!

二、特別注重研究戰爭的原因、謀略及得失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演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


毛澤東把戰爭特別是農民戰爭視為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根源,認為戰爭時期「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他特別關注中國歷史上的時期是春秋戰國之時、三國之時、五代十國之時,以及唐末與明末的軍閥混戰。



關注中國歷史上的戰例,有劉邦與項羽之爭、朱溫父子與李克用父子之戰、朱元璋與陳友諒之爭等。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寫道: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


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1938年5月,他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以戰略家的眼光分析古今中外戰例:

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而益信。


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外國如拿破崙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


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對三國時期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的具體謀略,蘇洵《權書·項籍》中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毛澤東在讀這一條時,寫下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一語否定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



公元382年秦晉淝水之戰,秦王苻堅率大軍進攻東晉,最終失敗。


歐陽修《為君難論》評論失敗原因在於聽信一人之言,毛澤東讀到此處時寫下批語:錯在傾巢而出。若一二十萬人更番迭試,勝則進,敗則止,未必不可為。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軍北上討伐契丹,相繼攻克涿州、寰州,節節勝利。


契丹不戰,卻在沿途布下伏兵。此時宋軍糧草不足,繼續急進,契丹在歧溝關兩路鉗擊,大敗曹彬率領的東線宋軍;之後契丹又集中十萬兵力攻寰州,大敗楊業統領的西路宋軍。


毛澤東讀《宋史·太宗本記》時批註到:「契丹善用誘敵深入戰,讓敵人多佔地方,然後待機滅敵。


對於後來的宋遼作戰的評述,1965年8月10日,毛澤東在聽取羅瑞卿彙報國防備戰方法後的談話中總結道:

就是要誘敵深入。


我最近研究歷史,古今中外,凡是誘敵深入的,就把敵人殲滅了;


凡是開始打了勝仗,興高采烈,深入敵境,就打敗仗……


宋朝第二個皇帝趙光義經過苦戰滅亡了北漢、佔領了太原之後,接著就同遼國打仗,深入到現在的北京附近,被敵人一個反擊,打得大敗,皇帝幾個月不知下落。


以後宋朝同外國作戰,就是把敵人擋住,不敢讓敵人深入。

三、不迷信權威、大人物,強調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毛澤東讀史,比較鮮明的特點是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評價古人。


不因權威就崇拜,不因小人物就蔑視,有時甚至相反。


對被歷代統治者尊為聖賢和偶像的孔子及其門徒,一方面給予尊重,一方面也頗多微詞。



1954年9月14日,毛澤東在《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中說:

對孔夫子,自董仲舒以來就說不得了,「非聖誣法,大亂之殃」。


我們不能這樣,我們要實事求是。


我們對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評。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武昌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

我們共產黨看孔夫子,他當然是有地位的,因為我們是歷史主義者。


但說是聖人,我們也是不承認的。

關羽在中國民間也有神聖一樣的地位,但缺點也很明顯,毛澤東評價起來不留情面。


1971年9月10日,毛澤東在靠近紹興的一條專線上與浙江省黨政軍負責人南萍、陳勵耘、白宗善等談話中說道:「三國關雲長這個將軍,既看不起孫權,也看不起諸葛亮,直到麥城失敗。


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1958年,毛澤東參觀杜甫草堂


1942年4月下旬,毛澤東約見魯藝文學系和戲劇系的幾位教師何其芳、嚴文井、周立波、曹葆華、姚時曉等到楊家嶺談話時說:「我喜歡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氣。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場。


還認為「杜甫詩寫得不少,好的不多」。


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過程中,發現歷史的重要角色往往是小人物的年輕人,像甘羅、荀灌娘、王勃、王弼、賈誼、李賀、夏完淳等。


1958年5月,他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提綱中寫道:自古以來,發明家都是年輕人,卑賤者,被壓迫者,文化缺少者,學問不行。


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


對於這些人,他在批註和評論二十四史時都給予了很多筆墨和同情。


四、不囿於前人固有的結論,善於提出自己的觀點


世人對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王莽、朱元璋等人的評價比較偏於反面,毛澤東則提出迥異的觀點,認為「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後來吳王把他說得很壞他「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毛澤東還講道:

說秦始皇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太武斷了。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


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


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

王莽並不是怎麼了不得的一個壞人;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

秦檜因殺害岳飛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大的奸臣,對於此人,毛澤東晚年在與蘆荻的談話中說道:

封建社會有一條「為尊者諱」的倫理道德標準,凡皇帝或父親的惡行,或是隱而不書,或是把責任推給臣下或他人。


譬如,宋高宗和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高宗趙構。


這在《宋史·奸臣傳》的《秦檜傳》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人物之外,對於學術文化,毛澤東也有許多個人的見解。


對唐代的古文運動,蘇軾評價其代表人物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對此,毛澤東不以為然。


他在與蘆荻談魏晉南北朝史時說: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漢代只有僵化的經學,思想界死氣沉沉。


武帝以後,漢代有幾個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到東漢末年,儒家獨尊的統治局面被打破了,建安、三國,出了多少軍事家、政治家啊!


連蘇軾自己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其實,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思想解放的時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發展。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很有名。


玄學的主流是進步的,是魏晉思想解放的一個標誌。


正因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麼多傑出的思想家、作家

什麼「道溺!我送那時兩個字,叫「道盛


蘇軾說那時期「文衰」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可以把那時的作品擺出來看一看,把《昭明文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拿出來看一看,是「文衰」還是「文昌」,一看就清楚了。


我再送給那時兩個字,叫「文昌」。

還有,毛澤東指出,有些小說「是光寫黑暗的……人們不喜歡看,不如《紅樓夢》《西遊記》使人愛看。


《金瓶梅》沒有傳開,不只是因為它的淫穢,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寫黑暗,雖然寫得不錯,但人們不愛看。


《紅樓夢》就不同,寫得有點希望么。


毛澤東對《二十四史》的批註和評論以及其他史論,是以偉大政治家和戰略家的目光去評說歷史,探討歷史上各個朝代興衰的原因,總結歷史上重大政治謀略的得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囿於前人固有的結論,善於從浩瀚史料的分析研究中得出自己的觀點,思人所不敢思,道人所不能及。


他的批註及評論,是一代偉人留給後人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毛澤東讀史心得,了解其評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中汲取智慧的營養,對歷史研究本身、對黨和國家事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


編輯推薦




中國文史出版社近期推出《 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武英殿版平裝本,中央檔案館編,責任編輯詹紅旗等。


本叢書系橫排簡體字版、共計91冊,全面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帝王將相、重要歷史人物、學術典籍、文學著作等的評價與分析,集毛澤東縱觀古今、以古喻今權威資料之大成。


中國文史出版社發行部


訂購電話:010-66173572 66168268 


66192736 


傳 真:010-66192703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橋大街23 號 


郵 編:100811


中國文史出版社聯絡部


訂購電話:010-66192574


傳 真:010-66192577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橋大街23 號 


郵 編:100811


本期編輯:于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史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單士元:清代奏摺
周末聽書| 少年柳三變

TAG:中國文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