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的抽水馬桶,是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 | 短史記

中國的抽水馬桶,是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抽水馬桶是人類生活史上一項極其偉大的發明。



這項偉大發明在中國的普及,並不容易。




周谷城的「抽水馬桶之夢」




1933年,上海的《東方雜誌》推出一期「新年特大號」,邀請社會名人及普通市民暢談「新年的夢想」。共收到來自巴金、冰心、郁達夫、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回信160餘封。




在鄒韜奮看來,這些回信中,以歷史學者周谷城的夢想最為有趣:




「我夢想中的未來中國,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大便。」




晚年的周谷城,曾言及,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夢想,與現實如廁環境的不如意直接相關:





「我從小生活在湖南農村,所謂廁所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種田人就在茅草屋旁搭一個篷子解手,或者就根本『敞向大自然』,要如何『方便』就如何方便!後來我到上海教書,住在老靶子路一個叫『三德里』的一間極小的『亭子間』里。我是在不能適應上海居民的『傳統』:放一隻木桶在房子里的過道上,用塊布帘子遮一下,或者就在房間里放只木桶,大小便很隨便,不文明更不衛生。為什麼?因為太窮,飯都沒有吃,怎能想到廁所間抽水馬桶?」②




圖:周谷城




周谷城做「抽水馬桶之夢」的時候,距離國人首次見識抽水坐便器,已過去了60餘年。




那是1866年,奉命前往歐洲遊歷的京師同文館學員張德彝,在輪船上見到抽水馬桶,感覺十分新鮮有趣,遂將其運作機制,寫入了自己的著作《航海述奇》:





「兩艙之中各一凈房,亦有閥門,入門有凈桶,提起上蓋,下有瓷盆,盆下有孔通於水面,左右各一桶環,便溺畢則抽左環,自有水上洗滌盆桶,再抽右環則污穢隨水而下矣。」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抽水馬桶成了一種讓有機會出洋的中國人十分艷羨的東西。




懷念抽水馬桶,也是晚清來華的洋人們的一種共同的「鄉愁」。




在清廷提供給總稅務司赫德的四合院里,曾安裝過一尊抽水馬桶,乃是大清海關駐倫敦辦事處主任金登干特意為赫德定製,不遠萬里送至北京。不過,清廷沒有現代自來水系統,也沒有現代下水道系統,所以,並不是所有來華的洋人,都可以如赫德般擁有自己的抽水馬桶。到了1904年,上海租界的部分商戶嘗試請求允許安裝抽水馬桶時,仍因為下水道系統不夠完善、擔心污染水源,而被工部局多次拒絕和制止。③


 



圖:赫德



進入民國後,抽水馬桶才開始成為一種真正的社會風尚。




梁實秋在清華就讀8年,1922年,終於住進有抽水馬桶的宿舍,然後感慨「臨畢業的前一年是最舒適的一年」。1920年代末裝修的南京國民政府辦公樓內,如國民政府主席辦公室的衛生間里,也配有自美國進口的浴缸、洗臉池和抽水馬桶。今天廬山「美廬」里的蹲坑,在1930年代,也曾是抽水馬桶。




當然,這種風尚只能夠存在於上層社會。1933年南京北河口水廠局部建成供水時,最初的用戶只有29戶。自然,有能力鋪設自來水和公共下水道管線的住戶,也不會太多。沒有自來水和公共下水道管線,自然也就不會有抽水馬桶。




中國躍居衛生陶瓷產量世界第一



1949年後,抽水馬桶在京、滬等大城市,仍長期只是一種少數的存在。




1957年,針對南京市約600戶出現痢疾患者的家庭的一項調查顯示,「用馬桶者在本市比較普遍,並相沿成習,計501戶,占調查戶數的85.49%;

其次是用抽水馬桶計42戶,占調查戶數7.17%

;再次是糞坑,計26戶,占調查戶數4.44%。」




1985年的另一項調查顯示,約37%的城市居民必須與他人共用廚房,

76%的居民家中沒有獨立衛生間。




1993年,已經用上抽水馬桶很多年的周谷城,應《文匯報》之邀,刊文回憶自己60年前的「抽水馬桶之夢」,仍如此感慨:




「今天我把60年前『中國人人都能在抽水馬桶上大便』的夢想講給家人聽,家人都笑得前俯後仰,

只可惜60年過去了,夢想並未實現

,就是在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也還沒有完全消滅用木馬桶。」⑤




其實,周谷城毋須遺憾自己的「夢想並未實現」——1993年,中國的衛生陶瓷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而抽水馬桶三件套(坐便器、水箱、反水彎),恰是衛生陶瓷領域的核心產品。





圖:現代衛浴設施中的抽水馬桶



這個「衛生陶瓷產量世界第一位」的得來,並非易事。




雖然中國號稱「瓷器之國」,但長期難以獨立生產包括抽水馬桶在內的衛生用瓷。




這與抽水馬桶用瓷不同於一般生活類用瓷(如碗碟)、裝飾類用瓷(如花瓶),有直接關係。它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故吸水率必須很低;作為潔具,表面的異物吸附率必須很弱;須承載人的重量,所以還要求擁有可觀的強度。

所以,中國現代衛生陶瓷的生產,始於新興的工業城市唐山,而非景德鎮這類傳統瓷器生產中心

——1914年,唐山啟新洋灰公司

聘請德國人漢斯·昆德父子為技術師,從德國進口原料

,開始生產衛生陶瓷。二戰爆發後,德國原料斷絕,啟新瓷廠改用中國原料生產,成品率和產品質量均出現了下滑。



簡言之,衛生陶瓷的大規模生產,必須依賴高度的工業化,包括原料的機械化開採、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控制、以燃煤燃油燃氣為燃料的高溫保證等等。所以,

儘管歐美城市住宅在二戰前就已全面流行抽水馬桶,但在1949年的中國,仍只有四家工廠或作坊能夠生產衛生陶瓷,總產量僅有約6000件,其中3件套的抽水馬桶的數量,無疑更是屈指可數。




1949年後,在長達約3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衛生陶瓷生產,並未發生質的變化。1984年,上海電瓷廠衛生瓷分廠的一位技術人員曾刊文披露:





「我廠生產的主要品種——福州式坐便器,又稱虹吸噴射式坐便器,是唐山兩家衛生陶瓷廣在五十年代生產的式樣。老福州式坐便器接配件多,整隻便器要接三塊擋板一個圈,由於裝接零件多,工人在接修時如配件和坯體軟硬程度掌握得不當,含水率不適合,半成品在乾燥過程中就會收縮不均而開裂。另外接縫越多,也給成型上帶來一定困難。我們以前生產這種便器時,定額低,質量又差,

半成品合格率一般都只有75%左右




「這種虹吸式坐便器的沖水性能好劣,一塊S形的擋起主要作用。然而,最難解決就是一塊二擋,它的定形和接粘時上下間距離,全部由操作工人憑自己經驗決定。如果二擋裝得略高或偏低一點,就會直接影響沖水功能。我廠曾經在八0年全國行業聯檢中,

抽10件坐便器做沖刷性能檢驗,結果只有二件用13公升水而勉強通過

,其餘的耗水量全在13公升以上,用戶意見大。」⑦




上海電瓷廠衛生瓷分廠,是上海城市住宅抽水馬桶的主要提供者。很顯然,該廠在上世紀80年代仍近似於一家手工作坊。




1986年,該廠

與美國公司合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購入了一套年產36萬件的中高檔衛生潔具生產線。這場合作,使該廠實現了蛻變——1989年,生產線建成投產,該廠的抽水馬桶終於賣出了國門。⑧




自80年代開始的技術(如微壓注漿成型、微風乾燥、立式澆注、窯爐微機控制、低溫快燒)、設備(如注漿機、乾燥器乃至全套生產線)引進浪潮,是中國衛生陶瓷工業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1993年躍居產量第一寶座的關鍵。


 



圖:機械化施釉





當代中國廚衛大變革




中國的抽水馬桶實現自給自足之日,也是衛生間重回中國城市居民住宅之時。




任志強曾如此回顧衛生間在中國當代的變化:





「20世紀60年代背景的『社會主義大院』仍然是公共衛生間和公共廚房的筒子樓,至今不得不拆除重建。70年代後期直至80年代初期標準建築圖紙中廁所所佔不到一平米的位置。鄧小平參觀北京前三門的新建築之後,為了不增加建設的成本,提出了壓縮和降低樓的層高,將省出來的錢用於增加廁所和廳的面積。90年代初計劃經濟的管理中,每戶的建設面積仍是控制點重要指標,廁所在居住建築中仍然處於一個生活中的配角地位,仍然停留在以解決排泄功能為主的認識水平中。

當中國住房改革將商品房推向市場之後,人們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庭住宅中廁所已不再僅僅是茅房,而在隨著人類生活的進步完善著自己的功能。『茅房、廁所、衛生間、盥洗室、化妝間……』,僅僅從人們在稱謂的改變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變化。

」⑨


 



圖:現代衛生間,早已突破傳統「廁所」的概念





這樣的變化,累計至1999年,成就了中國城市居民在廚衛方面的一場悄然的大變革。




該年的12月13日,為「提高住宅質量」,建設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新建城市商品房淘汰一系列「落後產品」。其中多項涉及廚衛,比如:





(1)「自2000年1月1日起,在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螺旋升式鑄鐵水嘴」,改用陶瓷片密封水嘴。 


(2)「自2000年12月1日起,在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一次沖洗水是在9升以上的便器。推廣使用一次沖洗水量為6升的坐便器。」⑩




這是國家關於住宅建設的第一個淘汰產品的文件。




淘汰螺旋升式鑄鐵水嘴的主要原因,是該產品工藝落後、質量低劣。




這種水嘴於上世紀30年代自日本傳入中國,長期普遍使用於城市住宅,雖然價格低廉、維修容易,但密封性能很差,易漏水,且使用壽命很短,不過1~2年。1999年前後在北京市場上抽檢的結果顯示,

這種水嘴的合格率幾近於零。

?




相比之下,上世紀60年代初於國外出現的陶瓷片密封水嘴(用高性能陶瓷加工成上下兩個圓片,各有出水孔,旋轉90度可出水),就沒有上述問題,其使用壽命可高達30~60萬次開閉。可惜的是,因時代因素,這種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未能被引入中國。




市場經濟,才是推動技術更新最大的動力。




上世紀90年代初,九牧廚衛推出「九牧家用水龍頭」(1993年)、北京建材集團五金科研實驗廠推出「菱形密封水龍頭」(1994年),率先拋棄傳統的「生鐵橡膠旋式水龍頭」,改用陶瓷片技術。普通中國城市居民家中,才開始較普遍地出現以銅質零件為主的陶瓷閥水龍頭。?





圖:1993年,改采陶瓷片技術的九牧家用水龍頭




稍後,鑒於銅製陶瓷閥水龍頭中的黃銅,為便於切割往往會加入少量的鉛,水龍頭鉛含量雖有國家標準可依,但民眾的「恐鉛」心理終究不易消除,九牧廚衛又推出完全無鉛的「硅黃銅水龍頭」,並改造了生產線,成為「第一家全面用硅銅為原材料生產製造廚房及面盆水龍頭的企業」,產品的安全環保指標,早於、高於行業的國家標準。同期,九牧還響應產品智能化潮流的市場需求,推出了感應水龍頭。這種水龍頭伸手來水,離開閉水,無需人體直接接觸,可以很有效地防止細菌交叉感染。 


 


「9升以上的便器」遭到淘汰,則更多是因為節水的需要。




長期以來,中國的抽水馬桶因技術落後,「一次沖洗水量在15L的比較普遍,甚至還有17L的」,較之國外的普遍標準6L,可謂相當費水。80年代抽水馬桶數量有限,浪費尚不顯著,90年代抽水馬桶開始普及,問題即開始凸顯,2001年,《南方周末》曾刊登報道,標題就直接叫做《抽水馬桶與南水北調》,可見劣質馬桶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嚴重程度。




真正推動革新的,並非政策,仍是市場。




200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北京的生活用水保持每立方米2元錢(含0.4元污水處理費)的價格不變,也沒有任何政策補助,大多數市民並不會選擇拆掉自家的較為費水的馬桶。但一款更人性、舒適、明顯能夠提高生活質量的抽水馬桶,可以做到這一點。畢竟,改革開放最核心的原動力,即在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真正的市場經濟,它的嗅覺是非常靈敏的,可以很迅速第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然後很自然地致力於向市場提供更美好的產品。2008年前後,中國開始零星出現「赴日本買馬桶蓋」的現象,在此之前,2007年,國內的九牧等企業,就已經開始在著手研發智能馬桶。


 



圖:九牧智能馬桶





為適應中國國情,除了常見的坐墊加熱、溫水洗凈、暖風乾燥及殺菌等功能外,九牧還研發出了低水壓(解禁零水壓)下仍可沖廁的技術,讓那些居住在水壓低的老舊樓房的用戶也可以改用智能馬桶,且將沖水量節省至4.8L。




為減輕家庭主婦的工作量,九牧研發的「免刷馬桶」,陶瓷滲水率只有0.1%,遠低於國際標準0.5%,釉面厚度則是普通釉面的3倍,獨特的管道沖水結構,可以實現0.5秒極速沖洗。




顯然,只有真正的市場經濟,才能夠實現周谷城的那個夢想——不但「人人能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而且可以坐得很舒適,很愜意。





 圖:2018年2月,九牧發布G6智能馬桶





注釋


①鄒韜奮,《<生活>周刊第8卷第2期漫筆》。


②周谷城,《我為何夢抽水馬桶》。


③馮肅偉、章益國、張東蘇/編著,《廁所文化漫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第40~42頁。


④南京市衛生防疫站,《南京市1957年痢疾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總結》,收錄於:《全國急性傳染病學術會議資料選編 (下冊)》(1959),第113頁。


⑤周谷城,《我為何夢抽水馬桶》。


⑥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編,《中國工業五十年 新中國工業通鑒 第9部 1949-1999》,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第651頁。


⑦葉來發,《關於虹吸式坐便器的一些改進》,《陶瓷》1984年第06期。


⑧《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第212頁。


⑨任志強,《從衛生間的變化看中國住宅的進步》。


⑩《建設部、國家經貿委、質量技監局、建材局關於在住宅建設中淘汰落後產品的通知》,1999年12月13日。


?梁小青,《國家首次在住宅建設中淘汰落後產品的意義》,《房材與應用》2002年第2期。


?高文、曉陵,《從「螺旋式鑄鐵水嘴」到「陶瓷片高檔水嘴」:我國水暖五金配件的技術發展變化管窺》,《建材工業信息》2000年第10期。






相關閱讀




1978:這一年,萬千沉默心流,拉開了自由表達的序幕





1979:「青年人愛美是正當的」,這句話來之不易





1980:上億人為何輕易成了「氣功大師」的俘虜? 





1981:口紅在中國,是如何解禁的? 




1982:安全套歷盡了波折,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1983:感謝港劇,讓大陸文藝界體驗了一番「觀眾用腳投票」 




1984:中國民眾首次被允許合法擁有私家轎車





1985:為了一本《一千零一夜》,排隊一天零一夜




1986: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與日本相比差太多太多




1987:越過長城,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988:李雷與韓梅梅,如何遇上Jim、Lily 和 Lucy




1989:股市在中國,是如何徹底解禁的?




1990:汪國真在這一年爆紅,有一些特殊原因





1991:曾經,我們是如此地難以接受「外商廣告」 




1992:「南巡講話」後,企業終於有權管理自家的司機了




1993:引進一部好萊塢大片,被罵成「外國買辦」 




1994:我們需要擁抱真正的市場經濟 




1995: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曾粗暴對待它的網民 




1996:自由自在打麻將,倏忽已有二十年 




1997年,法律不再裁決愛情的真偽




1998:二十年前的夢想——房價約等於家庭年收入四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在蔣介石夫婦及其親屬身邊做事,是種什麼體驗?
遲雲飛:陳其美主謀殺宋教仁說可以休矣 | 文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