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導讀

「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去看看」……又到了假期出遊的美好時光了,許多人都開始信心滿滿地籌劃外出旅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但是,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遠方的不只是美景,也會有意外……出遊前,請仔細閱讀醫學專家的這6條建議吧!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1.腹瀉、便秘、長痘痘,這些都是「水土不服」嗎?

「水土不服」是旅行中最常見的病症。以前人們認為是由於氣候、食物或水土氣壓的改變所導致的。但研究證實,旅行者腹瀉是感染性腹瀉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是一組急性腸道傳染病。

旅行者腹瀉有80%是由腸致病性細菌引起的,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就能自愈,但要注意給機體補充水和電解質。待癥狀改善後,可食用清淡食物;之後可增加瘦肉、煮蛋等食物。若有胃腸痙攣的情形,可用熱水袋對腹部進行熱敷處理,這樣能夠緩解疼痛。嚴重的患者建議儘快到醫院治療。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2.乘飛機時如何減輕耳痛?

飛機起飛或下降時,耳朵會產生難受的感覺。不必擔心,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是由於鼓室內的壓力低於大氣壓,鼓膜內陷,耳膜兩邊就產生了壓力差,使耳膜充血,此時乘客就會感到耳朵疼。由於人耳對飛機降落時的氣壓差更敏感,因此痛感會更強。

醫學上把乘坐飛機引起的耳朵疼痛稱為航空性中耳炎。雖然大家普遍都會感到不舒服,但有些人咽鼓管很好,通過吞咽等動作緩解後,並不會感到十分疼痛。對於咽鼓管功能差、患有鼻炎、鼻竇炎、感冒、鼻塞的人來說,痛感會更強一些。做一些促使咽鼓管張開的動作,比如咽口水、吃東西、喝飲料、打呵欠等,或者佩戴飛機耳塞,能自動調節耳內氣壓,減輕耳部不適。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3.暈車了,寶寶該怎麼辦?

當傳入耳朵內部的平衡刺激過分強烈時,如急剎車、劇烈旋轉時,即使在平衡系統安全正常的狀態下,也會讓人感到頭暈,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有些人這種耐受力差,對輕微的平衡刺激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應。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戴上耳機聽音樂,並把音量調大一點,這樣能干擾人內耳對平衡刺激的反映。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有效預防暈車的措施有:

1.在乘車前可送服乘暈寧來預防暈車反應。

2.乘車前不要吃得過飽或過飢,乘坐汽車靠前的位置也能減輕顛簸。

3.打開車窗使通氣流通順暢,將頭後仰靠在固定位置上。閉上眼睛減輕頭部震動和眼睛視物飛逝而引起頭暈加重。

4.嘔吐時可送服乘暈寧或胃復安等。

5.在汽車踩油門、剎車、旋轉時深呼吸也能減輕癥狀。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4.登山時,如何避免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人們就會產生高原反應。

初到高原地區,不要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要避免體力勞動。不要暴飲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負擔。不要飲酒和吸煙,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維他命的食品。注意適量飲水,也要注意保暖。盡量少洗澡,避免受涼、感冒和消耗體力。也不要一開始就吸氧,否則,你可能在高原永遠都離不開吸氧了(依賴性非常強)。 對於適應力強的人,一般高原反應癥狀在1~2天內就可以消除,適應力弱的需3~7天。嚴重的高原反應,比如出現浮腫、肺水腫、重感冒等癥狀,一定要到醫院進行輸液、吸氧等治療,並儘快離開高原。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5.如何處理腳上的水泡?

正如運動時會出汗一樣,腳上起水泡也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不少人在徒步中腳底磨出水泡,水泡不僅會影響徒步行走的順利進行,而且處理不當還會引起感染,讓人吃盡苦頭。

一旦起了水泡,重要的是降低其引發的痛楚、避免患處的面積擴大及預防感染。這時最重要的是不要弄破水泡的表皮,弄破不但會使痛疼加重,而且易感染。對較大的水泡可用消過毒的鋼針在水泡的邊緣位置刺一小孔,輕輕把水泡內的液體擠出;然後塗上消毒藥水或軟膏;最後用膠布或敷料把傷口遮蓋起來。要注意的是,切忌剪去泡皮。如果水泡已經弄破,形成開放性創傷,那就要進行消毒、包紮,並墊上清潔的軟布。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6.旅行中還要注意哪些事項?

1.飲食安全。旅行出遊要注意飲食安全,講究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及不科學的飲食習慣造成的身體不適或疾病。尤其是在海濱城市食用海鮮產品時,一定要挑乾淨新鮮的食用,防止發生食物中毒,吃海鮮時和剛剛吃了海鮮後,不要飲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過涼的食物,以防發生腹瀉等疾病。

2.遠離危險地區。遇到雷雨、颱風、熱帶風暴、泥石流、洪水、海嘯等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時,應遠離危險地段或危險地區,切勿進入景區規定的禁區內,及時採取相關的防護措施,不私自隨處參觀遊玩、脫離團隊。

3.海邊游泳防淹溺。到海濱地區參加游泳活動時,除了防止海蜇蟄傷,最好在景區限定的區域內游泳,結伴而行,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攜帶必要的保護救生用品,不私自下水,以防溺水事故發生。

旅行可不能說走就走,先來收藏專家的這6條

4.山區旅遊防迷失。到山區或地形複雜的地方旅遊,要防滑、防跌、防迷失,要牢記景區規定的行走路線,不要去無防護設施的危險地段,最好結伴遊覽,防止走錯路、迷路。

5.戶外旅遊防中暑。天氣越來越熱,在高溫、高濕天氣出遊易發生中暑,心腦血管病人及老幼體弱者更應注意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出行前向醫生諮詢,適當準備一些預防中暑的藥品。



(作者:馬帥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醫師,郭樹彬 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醫學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團長,北京醫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作者寫於2016-05-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古代守宮砂能守住處子之身嗎?
顯微鏡下的生命長啥樣?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