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原標題: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原 典


「走為上」,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惟應急走耳。」意指南朝大將檀道濟用兵如神,變化莫測,而最高的一招是善於退避,保存本軍實力。後泛指事情發展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別無良策,便決定撤退離開。

《三十六計》中,此計原文為「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即全軍撤退,避開強敵,待機破敵,這並不違背行軍用兵法則。即指在敵強我弱、我方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主動有計劃地撤退,使己方實力得以保存,是一種以退為進、伺機破敵的謀略。


古代戰例


春秋時期,楚莊王為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庸國奮力抵抗,俘虜楚將楊窗,楚軍一時難以取勝。楊窗利用庸軍疏忽逃回後報告,庸國人人奮戰,如不調集主力大軍,恐難以取勝。楚將師叔遂命部隊每戰佯裝敗退,庸軍七戰七捷,得意洋洋,逐漸鬆懈,失去戒備。


不久,楚莊王率增援部隊趕到。師叔認為,楚軍七次佯敗,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便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完全陶醉在早先勝利之中,完全沒想到楚軍會突然殺個回馬槍,倉促應戰,被一舉殲滅。

現代戰例


1947年3月13日拂曉,胡宗南指揮14萬人,兵分兩路向延安發動進攻。毛澤東就全國戰局和敵我軍力對比分析後,作出中共中央機關和部隊主動撤離延安的決策。


最終,胡宗南大軍奔襲,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雖然其大肆宣傳共軍「不堪一擊」「倉皇北竄」,實際卻因忙於佔領延安無暇分兵,被徹底拖在陝北,大大減輕我軍在其他戰場的壓力。


隨後,彭德懷指揮我西北野戰軍,先後取得青化砭、洋馬河、蟠龍鎮和沙家店大捷,重創胡宗南部。1948年3月3日,我軍取得宜川戰役勝利,胡宗南精銳部隊共2.8萬人被我軍殲滅。至此,在西北戰場,我軍轉入反攻。1948年4月21日,我軍收復延安。


計謀分析

「走為上」在不同情況下的施用形式雖各具特色,但想要有效運用、防範和破解,至少需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深刻認識「走為上」的意義。所謂「走為上」,不意味著「走」就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上乘」計策,而是指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再尋戰機,是最適合的辦法。因為戰場瞬息萬變,誰都沒有百戰百勝的把握,「走」並非怯懦的表現,也不是英雄末路時不得已採取的權宜之計,而是通過主動退卻,進行戰略轉移,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存實力,韜光養晦,才有重整旗鼓的可能。


二是正確理解「走」的技巧。當然,走為上計中的「走」,並不是一窩蜂地亂跑,更不是消極逃跑,而是有計劃地主動退卻。「走為上」的運用,既要從大局著眼,不怕蒙受損失;更要有智慧,何時「走」,如何「走」,「走」向哪裡,都需要高超的指揮藝術。因此,此計的關鍵,就是要正確掌握「走」的技巧。當敵強我弱時,通過巧妙的「走」來牽制、拖延和迷惑敵人,可在「分敵」「疲敵」後創造戰機「破敵」。而在雙方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走為上」作為一種趨利避害的策略,也可通過「走」來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進入我預設的埋伏圈。


需強調的是,指揮員在作戰開始前,既要考慮勝利的情況,也應考慮失敗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面,要提前計劃好「走」的途徑及方式,力求隱蔽、迅速地「走」。否則,就可能出現想「走」走不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三是充分把握使用「走為上」的分寸和防範「走」的措施。雖然「走為上」強調「未失常也」,在戰爭中運用也比較普遍,但它屬於「奇」計,本身並不符合戰爭根本目的,撤退只是一種寄希望於未來的不得已做法。戰爭中片面強調「走為上」,會造成喧賓奪主的結果,甚至導致軍心渙散。因此,對於「走為上」的使用,一定要掌握火候和分寸,從而確保戰略或戰術目的的達成。

同時,想要防範敵方的「走為上」,需要指揮員具備敏銳洞察力和出眾智慧,見招拆招,掌握主動權。具體可採用四種方式:一是疏而不漏,即嚴密布置,使敵無隙可乘,無處可溜;二是一鼓作氣,即對「網中之魚,瓮中之鱉」要儘快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三是截斷退路,即通過偵察,提前行動,在敵可能撤退的路線設下埋伏;四是伺機而動,即對已逃跑的敵方既不拚命追趕,又不放任自流,要隨時跟蹤注意敵方新動向,待敵驚魂已定時,伺機而動發起突然襲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狙擊邊界賽場上,連洗漱間都充滿實戰味
修鍊寬待他人的胸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