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舌尖上的風險-艾蒿

舌尖上的風險-艾蒿

舌尖上的蒿子粑粑

2014年熱播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三餐》集,其中毛坦廠中學一節介紹了這個「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的一個陪讀家庭,女兒複習備戰高考,母親精心為女兒準備三餐,「春暖花開,李溪正尋覓一種路邊的野菜。蒿子,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農曆三月三,當地傳統要吃蒿子粑粑。陪讀條件簡陋,但李溪依然遵循這個習俗。浸泡,去汁,剁碎,蒿子葉散發出陣陣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鹹肉,蒿粑的風味和營養更加豐富均衡。攪和捏成餅形米團,放入電餅鐺,數十分鐘後,一種有特殊清香的當地風味小吃,蒿子粑粑即新鮮出爐。當季野菜是女兒食譜中最好的調劑。」最後母親微笑著說:「給女兒陪讀的這幾個月是我人生當中最美好的時刻」,實在是令人感動。

舌尖上的風險-艾蒿

青團、客家艾葉菜

經過反覆辨認,基本可確定電視中的「蒿子」應為艾蒿,五月艾。江南一帶及客家地區以艾蒿為原料做的風味小吃還有青團、清明果、艾米果等。清明時節也用於祭奠先人,寄託哀思,又附加了特定文化含義。讀過一份很文青的青團製作介紹:「艾葉搗爛後擠壓出汁,與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製作而成的。一搡一翻之間,碧綠的艾草汁與米香混合成一體,揉搗成軟糯的青色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我輩光看著這文字描述已十分神往,江南遊子又「能不憶江南」?

舌尖上的風險-艾蒿

艾草有股特殊的清苦濃烈的香味,很多人並不喜歡,但客家人喜愛,除了用艾葉做艾葉粄,也用艾葉做成各種菜式:艾葉煎蛋、艾葉雞湯、艾葉炒飯。客家民間認為艾草「祛風暖胃、清熱解毒」,對女性更是「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理月經等等」,所以艾草雞湯已成為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滋補營養菜,更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必不可少的。

值得指出的是,清明果等也有用菊科鼠麴草屬鼠鞠草或蒿屬的香蒿、白蒿作原料的,至於味道更濃烈的黃花蒿(即提取青蒿素的臭蒿)就幾乎沒人能容忍了。本文主要談艾蒿。

艾蒿的化學成分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生成生物鹼等次生代謝物,這是植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結果,一些次生代謝物有助於抵禦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對抗昆蟲的危害、草食性動物的採食。比如說,有些植物化學成分可致食草動物食用後會引起不適、中毒反應,此類植物一般同時會進化出特殊氣味、味道、警戒色;而食草動物則進化出辨別、拒食有毒植物的本能,這就是神奇的協同進化。

人類本能也拒絕有刺激性、有苦味植物。古人也發現一些植物具有特定藥用價植,象發現可退熱、瀉下、鎮痛等功能的草藥,其實都是因為植物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在起作用;因為古人知識及實踐手段有限,對藥物的毒性,尤其是慢性毒性認識不足。

有些人認為化學葯可怕,草藥純天然安全,其實植物中就含很多的化學成分。艾蒿揮髮油中已分析出過百種化學成分:α-蒎烯、β-蒎烯、水芹烯、檸檬烯、1,8桉葉素、蒿醇、龍腦、樟腦、石竹烯、氧化石竹烯、香酚、香葦醇、藍桉醇、青蒿酮、側柏酮、乙酸龍腦酯、薄荷醇、馬鞭草烯、松油醇等,長長的清單。[1]象這些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影響,有些是弄清楚了,但大多數還是不明白的。據文獻報道,許多萜類和苯類物質會造成肝損傷。上面艾蒿揮髮油成分中,樟腦、側柏酮就是已知的有肝、腎、神經系統毒性的成分。

樟腦油具高毒性,內服0.5~1.0克可引起眩暈、頭痛、溫熱感,乃至興奮、譫妄等;2.0克以上在一暫時性的鎮靜狀態後,即引起人腦皮層的興奮,導致癲癇樣痙攣,最後可由於呼吸衰竭乃至死亡;內服7~15克或肌肉注射4克,可致命。樟腦也有明確的肝腎毒性、生殖毒性。樟腦中毒之治療方法一般為對症治療,因其在體內解毒快,故常可救活。[3]樟腦的膳食暴露主要來自於一些香料物質,如羅勒子、芫荽、牛至、迷迭香、鼠尾草。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建議樟腦暴露最大限量每天不超過2mg/kg.bw。[4]

側柏酮在菊科蒿屬、唇形科鼠尾草,側柏等植物中有發現。側柏酮已明確有肝毒性及神經系統毒,α-側柏酮小鼠的毒理學研究顯示半致死量LD50為45mg/kg。歐盟、美國、加拿大均對食品及飲料中側柏酮限量有規定。[4] [5]

中醫典籍中的艾葉

艾草有特殊清苦濃烈氣味,這使它很容易成為古人采草藥的目標,早在詩經即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孟子》雲:「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神農本草》收錄:白蒿(艾)味甘平。主五臟邪氣,風寒溫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生川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寫道:「艾以葉入葯,味苦,無毒。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胎。」

現行的《中國藥典》收錄了艾葉:【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功能與主治】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用法與用量】3~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2]

艾葉中毒是比較明顯且容易重複,因此古人也觀察到,宋代蘇頌《本草圖經》指出:「近世亦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從描述看,可能是神經毒性及黃疸。到了李時珍時,他依據車軲轆理論辯證:「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側見其能止諸血,一側見其熱氣上沖,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沖之故爾。夫葯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與,於艾何尤?」李時珍的後世同鄉,廣中醫中山中醫院梅全喜教授大讚李時珍對「艾葉有毒偏誤」進行了糾正並提出了艾葉的「溫中、逐冷、除濕」功效,推動艾葉廣泛應用,「艾葉性味苦、辛、溫,無毒,這在今天已是中醫藥界眾所周知」。[6]梅全喜也是艾葉的研究者之一,出版有《艾葉》專著,查閱其綜述《艾葉化學及藥理研究進展》(2006),沒有一句提及近年關於艾葉毒副作用研究進展,[7]有些中醫教授的節操真不如性工作者。

《中華本草》則收錄了艾草毒性,這是一些現代研究結果:「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為1.12ml/kg。艾葉所含揮髮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作用,引起發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口服干艾葉3-5g可增進食慾,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症,產生大量噁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後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妊娠時甚至流產。」 [3]

艾葉不良反應

臨床報道的艾葉不良反應:中毒量:18g-45g,中毒潛伏期1-4h。口服大量艾葉後,30min可出現中毒癥狀:喉頭乾渴、噁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嚴重者可致死。孕婦可致出血或流產。慢性中毒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癥狀。[8]

病例1:一患者服艾葉後出現黃疸、出血、肝臟重度受損,終致死亡。病例2:一患者以陳艾6根(約80g),空腹煎服,10min後感頭昏,30min後感胸悶,呼吸急促,抽搐,面色蒼白,搶救無效死亡。[8]近些年關於肝損傷的研究也明確指出艾葉是致肝損傷草藥。

確有療效的有毒中藥研究

據統計,《中國藥典》及部頒標準中成藥含艾葉成分的有70多個,特別是婦產類中成藥,聲稱「調經、暖宮、保胎…」;另一方面是臨床不斷發現有中毒的,尤其是致肝損傷病例,衛生、葯監部門對此不是及時展開調查,通報並禁用,而是將其艾葉納入「2009年973項目《確有療效的有毒中藥科學應用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研究其『量--時--毒』關係,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實驗數據和文獻依據」,翻譯一下,這類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給毒中藥洗白或找出其未產生急毒性的最大安全投毒量。承擔該項研究的有山東中醫藥研究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單位,進行了一系列的動物實驗。

其中一項艾葉單次給葯致小鼠肝毒性實驗,艾葉水提組分在8.0、5.6、3.92、2.74、1.9、1.33g/kg劑量範圍內、艾葉揮髮油組分在0.34、0.27、0.23、0.19、0.15、0.13mL/kg劑量範圍內,對肝組織產生明顯損傷,且隨劑量的增大,ALT(谷丙轉氨酶)、AST(穀草轉氨酶)升高顯著。高劑量水提組分和揮髮油組分ALT及AST分別在2h、6h達高峰,持續72h。[9]

一項艾葉短期多次急毒性小鼠實驗,水提組、揮髮油組分別按高、中、低劑量分組:9.0、4.68、1.17g/kg,1.25、0.50、0.13mL/kg連續灌胃7天。結果:ALT、AST在給葯後1天即有明顯升高,3天肝損傷明顯,可持續到7天。與正常組比較,給葯後7天之內,艾葉水提組分和揮髮油均可造成明顯的肝毒性損傷,表現ALT、AST、AKP、TBI升高,ALB降低,肝體比值增高;呈現明顯的肝毒性「量一時一毒」關係;肝毒性作用程度揮髮油>水提組分。[7]如果按不同動物間劑量換算關係,成人/小鼠每千克體重劑量折算係數0.11,上述小鼠實驗的劑量對應60kg成人劑量分別為59.4、30.9、7.72g,這數據跟臨床報告中艾蒿中毒劑量相近。[10]

另一項艾葉喂大鼠的長期毒性實驗,連續21天分別給140隻大鼠灌胃高、中、低劑量的艾葉水提組分和揮髮油組分樣品,觀察一般狀況,檢測血常規、血生化指標,剖殺部分大鼠,取重要臟器進行常規病理檢查。其餘停葯後繼續20天恢復期觀察。結果實驗組大鼠體重下降,飲食、飲水不佳,血ALT、AST、AKP、TPC 增高,ALB 降低、A/G

比值降低,肝臟重量和肝體比值增大,病理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肝臟病理組織損傷;肝毒性損傷程度與給藥劑量呈現一定的劑量依賴相關性;以揮髮油的損傷最大;經過20天恢復期觀察,上述部分病變不可逆。[11]

艾蒿的生殖毒性研究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威爾士親王醫院等機構合作的一項動物實驗發表在《Human Reproduction》,給懷孕小鼠餵養常用草藥評估其安全性。其中涉及艾葉的實驗結論是:艾葉在早期妊娠有更多的不良反應;在胚胎植入後期,艾葉顯著減少母鼠的體重增加和增加早期胚胎吸收率(即死胎率);還觀察到顯著的致畸性增加。[12]     部分中藥材有胚胎致畸性(局部圖,有裁剪)

含艾葉成分的中成藥據統計,《中國藥典》及部頒標準中成藥含艾葉成分的有70多個,尤其集中在婦產類中成藥,聲稱「調經、暖宮、保胎、產後調理…」:滋腎育胎丸、安坤贊育丸、調經化瘀丸、定坤丸、婦康寧片、婦科金丹、十珍香附丸、舒肝保坤丸、玉液丸、保胎無憂散、健神片、暖宮孕子丸、千金保孕丸、白花蛇膏、參桂鹿茸丸、醋制香附丸、參茸保胎丸、七制香附丸、嗣育保胎丸、培坤丸、益坤丸、保胎無憂片、傷濕解痛膏、安陽固本膏、少林正骨精、舒樂熱熨劑、內補養榮丸、十二太保丸、胎產金丸/丹、保胎丸、調經白帶丸、調經丸、婦科通經丸(保坤丹)、婦科白鳳片、愈帶丸、婦康寶口服液、健身安胎丸、烏雞丸、安胎益母丸、復方熱敷散、婦舒丸、補血調經片、婦科白鳳口服液、更年舒片、白鳳飲、婦科養榮丸(濃縮丸)、甘露膏、天紫紅女金膠囊、烏金丸、玉液金丸、祛風濕止痛散、加味生化顆粒、毛雞補血酒、烏金片、調經益靈片、閩東建曲、鄭氏女金丹、婦寶金丸(婦寶金丹)、艾附暖宮丸、婦科通經丸、化症回生片、婦寶金丸、調經益靈膠囊。(不含艾條及外用藥)[2] [13]

早些年還有將艾葉蒸餾製成艾葉注射液,應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

如果李時珍時代無知還說得過去,近幾十年,科學快速發展,關於艾葉的毒性,不管是化學成分、臨床不良報告或動物實驗均可證實,然而,中醫藥界絲豪不為所動,監管也無所作為,任由這些含肝毒性、生殖毒性成分草藥年復一年的作為調經、保胎、產後調理葯去殘害女性。973項目也不過是為中藥繼續下毒提供實驗數據及文獻依據。這一切說明:中醫藥界沒人性,沒自凈能力。

艾蒿食材的安全替代品:茼蒿

如果有人說:「我明白了,艾蒿有肝毒性,不安全,但家裡老人堅持要做青團呢,幾十年的傳統,老人不願意中斷,怎麼辦?」一種最可行的辦法是到超市、菜市場買茼蒿替換,同為菊科的茼蒿屬茼蒿,跟艾蒿有很相近的形態、味道,然而作為一種人工種植的蔬菜,茼蒿非常安全。

小結

江南的蒿子粑粑、青團,客家的葉粄、艾葉菜用的一般是艾蒿,艾蒿有一種特殊的香氣,源自其揮髮油成分。艾蒿揮髮油檢測出1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樟腦、側柏酮是有明確肝腎神經毒性。

艾葉在中醫使用非常普遍,從女性調經、保胎、產後調理,到治肝炎、癌症,光中成藥即有70多個藥方,艾葉臨床不良反應報道噁心、嘔吐、胃部不適、腹瀉等日益增多,甚至有因過量(也不過80g)服用致中毒性肝炎而死亡的病例報道。

在明知艾葉存在肝毒性、生殖毒性,衛生、葯監部門不是發布警告,而是將艾葉「量-時-毒」關係納入973計劃研究,其目的是為該草藥洗地或尋找不致產生急毒性的合理劑量。這些研究的結果也證實艾葉在劑量不太大的情況即可致小鼠肝損傷。明知艾葉有肝毒性,中醫藥界絲豪不為所動,監管也無所作為,任由這些含肝毒

性成分草藥年復一年的作為調經、保胎、產後調理葯去殘害女性。這一切說明:中醫藥界沒人性,沒有自凈能力。

參考資料

[1].陳小露,梅全喜,艾葉化學成分研究進展,藥學進展,2013.12 Vol. 23

[2].中國藥典,2010版

[3].中華本草[4].Regulation (EC) No 1334/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European Commission.

[5].FDA Regulation 21 CFR 172.510 –Food Additives Permitted for Direct Addition to Food for Human Consumption. FDA (2003).

[6].梅全喜,試論李時珍對艾葉的認識和應用,李時珍研究集成,2003

[7].梅全喜,艾葉化學及藥理研究進展,中成藥,2006.7

[8].竺葉青等,常用中草藥不良反應及其防治,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9].孫蓉,艾葉不同組分單次給葯對小鼠肝毒性「量一時一毒」關係研究,中國藥物警戒,2011.7

[10].孫蓉等,艾葉不同組分對正常大鼠長期毒性實驗研究,中國藥物警戒, 2011.7

[11].孫蓉等, 艾葉不同組分多次給葯對小鼠肝毒性「量一時一毒」關係研究,中國藥物警戒第8卷第7期2011年7月[12].Chi Chiu Wang, Safety evaluation of commonly us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during pregnancy in mice, Human Reproduction, Vol.27, No.8 pp.2448–2456, 2012

[13].衛生部部頒標準



文:遠離中醫藥

作者寫於2016-05-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辦公室健康小攻略
喝酒斷片、魚刺卡喉,中秋撞國慶,遇到這些緊急情況該怎麼辦?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