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玉器是最具中國文化特點的藝術品,它的發展歷史悠久。古人視玉為溝通人間與天界、祈吉護身的靈物神器,亦是古人等級身份的象徵。孔子認為君子必佩玉,君子的修養與品德以玉為標準,溫潤如玉是古代君子一生追求的人格魅力。首都博物館特於圓形展廳五層K廳辟出玉器展廳,展示我國古代美輪美奐的玉器藝術。在玉器展廳共展出文物181組件,將玉器發展的基本脈絡展示給參觀者。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貴族墓出土的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讓我們步入玉器的世界,感受玉器帶給我們的深厚底蘊。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玉豬龍,新石器時期(約1萬年—4千年前),北京市文物公司藏。高16厘米、最寬11厘米、內徑2.7厘米、厚2.3厘米。玉豬龍整體呈「C」形,口微張,獸首肥大,雙耳豎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陰刻線飾多道皺紋,背部對穿雙孔。在出土和傳世的此類器物中,絕大部分已發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該器對研究和認識紅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價值。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上)玉鳥形佩,新石器時期(約1萬年—4千年前),玉佩上紋飾鳥做側身飛翔狀,以簡單的粗陰刻線顯示出鳥的頭、頸、喙、翅及尾部,鳥的胸、腹、尾有三個對鑽孔。

(右上)翡翠雕龍帶鉤,清(1644—1911),北京朝陽榮祿墓出土。帶鉤就是腰帶扣,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裝飾性的玩賞之物,造型趨於統一,以龍首玉帶鉤為主流。明代的帶鉤較粗寬,清代的玉帶鉤質地優良,做工精細,造型及圖案不拘一格,還出現了較多的翡翠帶鉤。翡翠又稱硬玉,清乾隆時期進貢內廷,是我國古代玉器製造業中的後起之秀。這件雕龍帶鉤,質地絕佳,翠綠瑩潤,是翡翠帶鉤中的佼佼者。此物主人榮祿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顯赫。據說生前每到其壽辰,太后便會賞賜大量的翡翠珍玩,這件帶鉤就有可能是賞賜之物。榮祿死後,葬於高碑店鄉西花營村榮家塋地,墓中隨葬大批金、銀、玉器珍品。

(左下)青白玉獸首觽,明(1368—1644),北京海淀青龍橋董四墓村出土。玉觽始於新石器時期,它是一種角形器,最初,古人把它作為隨身攜帶用來解開繩結或其他用途的小型工具,多數由角骨製成。漢代以後,玉觽主要用於佩飾。此件玉觽上端為變異的獸首,雕琢三道深弦紋顯示頸部,反映出明代玉雕追求粗曠寫實的風格。

(右下)青白玉龍首螭紋帶鉤,元(1271—1368)。帶鉤是革帶端部的飾件,此玉帶鉤以龍首為鉤,細線陰刻濃眉、凸眼,琵琶形的鉤體上浮雕一螭龍,口銜瑞草,關節部位裝飾細陰刻線,這種造型亦稱「蒼龍教子」。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松石管飾,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北京平谷劉家河出土。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碧玉戈,商代(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長44.2厘米、寬8.8厘米。商代玉戈作為兵器,只在儀仗時使用,實際為禮器。此件玉戈為碧玉質,綠色中夾有薑黃色斑紋,材質堅硬,有極好的玻璃光。

(中)瑪瑙綠松石玉串項飾,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串項飾以瑪瑙為主,形狀大小不一,計110件;其次是綠松石飾件,計48件;再次為玉飾件,形狀除管珠外,主要為形象的牛頭、人面、璧形、獸面、兔形、魚形、蠶形、扁平形、長條刀形、扁圓形等,計21件。

(右)玉鳳紋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長4.7厘米、厚0.4厘米。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遺址出土。玉刀質黃色,經土浸蝕略顯雞骨白色。器體扁薄,上部與兩側有對稱的背齒,下部為兩面刃,刀口較薄。兩面紋飾相同,都以雙勾陰刻線作鳳紋,鳳昂首直立,高冠長尾,在已知的西周玉器中較為罕見。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碧玉獸面紋璧,漢(前206—公元220),直徑21.5厘米。玉璧是重要的、常見的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時期起,一直到清朝,使用年代長,數量多,用途廣泛,可用做禮器、佩飾、隨葬品等。《周禮·大宗伯》記載:「以蒼璧禮天」,即以蒼璧祭天。漢代玉璧較大,樣式較多。此件璧為碧玉質,呈深綠色,間有灰白色浸蝕暈斑,光亮度好。璧上兩面紋飾相同,琢兩組主體紋飾:內圈琢刻排列整齊的谷紋;外圈以粗陰刻線琢獸面紋,獸面的頂上作兩條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並在其周圍飾以陰刻細線。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七梁發冠,唐(618—907)。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白玉雙孔雀圖飾,北宋(960—1127),長6.8厘米、寬8厘米。玉飾青白玉質,細潤無瑕。採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層紋飾。正面是雙孔雀,上下交錯依附在山石旁。以單陰刻線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遺痕及四組對穿孔,可綴系。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胡人戲獅紋帶板,明(1368—1644),砣尾長9.8厘米、寬5厘米、最小長1.5厘米、寬4.8厘米,1961年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社會主義學院工地出土。玉帶板的製作始於唐代,五代、宋、遼、金、明時期都沿襲玉帶制度。玉帶由銙和鉈尾(帶頭飾件稱鉈尾)組成,兩者統稱為帶板。明早期是玉帶板的鼎盛時期,晚期開始衰落,它是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銙數和紋飾標誌著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妃嬪、太子、親王、郡王、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資格使用。明初玉帶板數量不一定。目前所見明永樂之後的玉帶皆為20塊,其中,銙18塊,鉈尾2塊。明中葉以前玉帶銙紋飾極為豐富,多用鏤雕法。明中葉以後,則以素麵居多。此套帶板青玉質,色青白勻凈無瑕。構思新穎,琢刻規整,光亮度好。全套20塊,其中長方鉈尾2塊,桃形6塊,小長方形4塊,尺寸略有不同的長方形8塊,都是深雕地子,有邊框。其中10塊浮雕人物戲獅圖案,6塊桃形的雕刻人物,4塊小長方形的雕刻如意雲紋。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一)白玉魚形佩,明(1368—1644),北京海淀青龍橋董四墓村出土。玉佩透雕鯉魚銜草,陰刻圓形眼,造型簡練,靜中充滿動感,琢刻細膩,反映出明代小件玉雕的寫實風格。古代以魚為吉祥物,魚諧「餘」音,寓意生活富裕美好。

(左二)白玉魚形佩,明(1368—1644),北京海淀青龍橋董四墓村出土。玉佩為雙面雕,魚體各部位以單陰線雕刻後再碾琢,展示出圓潤的線條,背鰭上有一圓孔,可穿繩系掛。

(左三)青玉龍紋佩,明(1368—1644),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右二)青玉螭紋鉞佩,明(1368—1644),北京密雲田各庄出土。

(右一)青玉雙螭紋佩,明(1368—1644),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福壽花形洗,明(1368—1644)。洗是用於貯水洗筆的文具。此玉洗外壁下部細琢海水紋,口沿下兩側浮雕雲蝠及寶相花。洗內壁琢三層紋飾,以同向旋轉的海水紋簇擁在一起,中心為浮雕的團壽,寓意福壽綿延。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碧玉「蓮葉」隨形硯,明(1368—1644)。硯台巧用玉料依材而作,不雕紋飾,僅起邊欄。一側有「蓮葉」兩字。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螭龍紋帶扣,明(1368年-1644年),密雲縣清乾隆皇子墓出土。通長13厘米,扣直徑6.5厘米。帶扣用整塊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鏤雕兩隻盤螭,中心寶珠上螭繞珠而行,寶珠背面凸起一圓柱為鈕,方形玉扣上浮雕一獸,將兩扣相連,開合自如,琢刻精細。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雙螭耳杯,明(1368—1644),北京宣武明代萬貴墓出土。明代玉杯是當時的特色器物。此玉杯兩側鏤雕螭虎,螭首額頭上有陰刻「王」字,帶有元代遺風,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此杯主人萬貴(1392—1475)是明憲宗寵妃萬貴妃之父。曾經顯赫一時。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上)碧玉太獅少獅,明(1368—1644),北京海淀圓明園遺址採集。

(右上)青玉卧鹿嵌飾,宋(960-1279),北京海淀黑舍里氏墓出土。玉嵌飾立雕而成,鹿角作靈芝狀,也稱「腫骨鹿」,上下各有三對對穿孔,可知作嵌飾用。鹿通體光素,碾磨精湛,拋光極好,顯得古樸渾厚,是出土的宋代玉作中的精品。黑舍里氏墓,位於京郊小西天(今北京師範大學西南角),墓主人為清初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孫女,其父索額圖,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黑舍里氏因病卒於康熙十三年(1674),死時年僅7歲,第二年四月安葬。此時正值索額圖事業鼎盛之時,因此此墓建造精緻,做工考究,隨葬許多珍貴的瓷器和玉器。

(左下)白玉童子牧牛,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右下)碧玉卧牛,明(1368—1644)。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白玉番蓮紋活環四足蓋壺,清(1644—1911),玉壺嘴、蓋、把上均為番蓮花紋,尤以蓋上平雕三層番蓮花紋最為精美,鏤空的花形流中有一孔與壺身相通,透雕花葉紋壺把下懸番蓮紋活環,捲曲的花葉為足,整個造型端莊凝重,是清代宮廷造辦處的佳作。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鵪鶉盒,清(1644—1911)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白玉螭龍紋五格圈形盒,清(1644—1911)。玉盒為子母扣。盒底內分為五格,上配五節略呈弧形的蓋,蓋上浮雕螭龍,造型別緻精巧。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羊脂玉花卉佛像紋碗,清(1644—1911)。玉碗外壁琢曲瓣番蓮紋及兩尊坐佛,佛頭戴五佛冠,脖頸飾瓔珞,右手捻指,左手捧缽,袒露右肩,結跏趺(佛教徒坐禪的姿勢)坐于吉祥瑞草之上,足由三層圓瓣番蓮紋組成。壁薄、透光,拋光極好,表現出清代乾隆時期將佛教融於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獨特構思,是宮廷玉作中的珍品。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鑲金翠翎管,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翎管是清代官員冠帽上戴羽翎時插羽的用器。

(中)白玉翎管,清(1644—1911),北京西郊萬壽路出土。

(右)青玉翎管,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碧玉「乾隆年制」天雞樽,清乾隆(1736—1795),玉樽為仿古造型,通體琢刻獸面紋、雞紋、龍紋,天雞背負蕉葉紋四齣戟花觚,胸前陰刻篆字「乾隆年制」,整器琢、刻、碾、光各工序精湛,是清代宮廷造辦處的佳作。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碧玉靈芝雙聯瓶,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右)碧玉活鏈磬,清乾隆(1736—1795)。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翠扳指,清(1644—1911),海淀區半壁店雙槐樹小學出土。一部分小件玉器前均配有放大鏡,使觀眾更好感受我國古代玉雕的高超工藝。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左)白玉小造像,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玉造像背部自上而下有三個藏語文字,音譯為「嗡、啊、吽」,分別代表佛的身、語、意三密,在佛像和唐卡背面經常出現,表示佛像或唐卡已經過裝藏開光,具備神秘的宗教靈性和加持力量。

(中)青玉御制詩紐,清乾隆(1736—1795),北京海淀清華大學出土。玉紐上琢刻乾隆御制詩,詩文為:「玉蕊香徐送,瓊枝影半橫。」

(右)白玉土沁童子,明(1368—1644),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船,清(1644—1911),高7.7厘米、長27厘米。船為青玉質,堅硬光亮中夾少許斑紋,立體透雕江南常見的烏篷船,竹節式船幫,帶流蘇的船篷,船尾立一存水罐,船篷上陰刻「#」字席紋,船帆收於頂上,船錨收於船頭。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翠扳指,清(1644—1911),北京海淀恩濟庄李蓮英墓出土。此扳指顏色翠綠,透明度極佳,為稀世珍寶。扳指,古稱韘,是扣弓弦的器具,套於拇指之上,防止拉弓時勒傷手,最初多用骨或象牙製作。而到了清代逐漸成為豪官顯貴手上的一種裝飾品,材質也變為貴重的翡翠、金玉等。扳指主人李蓮英(1848—1911),直隸河間(今河北)人,深得慈禧寵信,由梳頭房太監升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在宮中50餘年,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慈禧死後出宮,1911年去世,葬在海淀恩濟庄,其墓佔地二十餘畝,隨葬品均為奇珍異寶。當考古工作者打開李蓮英墓時,發現這座墓已經被盜過,墓內珍寶被洗劫。最後,考古工作者用細篩子一點點篩出了這件翡翠扳指。當時這件扳指放置在李蓮英後腰的部位,也許是位置隱蔽而幸免於難。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活心佩,清(1644—1911)。造型極為精巧,玉佩主體為三個同心環,裡面兩個同心環雕成可旋轉的活環,中心環呈扁圓形活心,三個同心環由外至內依次雕出天干、地支和陰陽魚太極,地支與太極可以輪迴轉動,兩條鯰魚口含水草順勢伏於外環之上,鏤空的水草上配以「卐」字盤。「鯰」與「年」諧音,「卐"」與「萬」通,天干、地支為古人紀年,太極為陰陽兩界,寓意「乾坤無盡,鴻運永駐」。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後)白玉菱花形盞托、圓杯,清(1644—1911),此套盞托、圓杯為同一塊玉料琢制。

(前)碧玉菊瓣紋雙耳杯、盤,明(1368—1644),北京房山多寶佛塔內採集。此套杯、盤由一塊玉料製成,鏤空葉紋為杯柄,上端平雕橢圓形花朵,圈形足,盤邊碾琢出雙層菊瓣紋,中間圓形凹槽置杯,內飾斜格紋。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桃盒,清(1644—1911),北京密雲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嘉慶御賞」碗,清嘉慶(1796—1820)。玉碗細潤無瑕,略透光,雖未雕刻紋飾,但琢制規整,拋光極好,圈足內有「嘉慶御賞」款。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青玉隨形菊花筆筒,清(1644—1911),北京海淀區上庄公社出土。青玉質,局部有橘黃色玉皮,掏膛後依玉料隨形雕成橢圓形,外壁浮雕過枝梅花,枝幹粗壯,雙瓣梅花依枝開放,黃色玉皮俏做花蕾。平底,內壁光滑,玉質瑩潤,雕琢精細,拋光極好,大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神韻。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白玉龍紐「八徵耄念之寶」御璽,清乾隆(1736—1795)。這方玉璽是2004年首都博物館以250多萬港元從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購得的,從「八徵耄念之寶」的印文可知,乃乾隆80壽辰(1791年)所治印璽之一,屬乾隆私印。乾隆皇帝曾在很多著名書畫上用過它,因此也可作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之一。

最漂亮的女神也無法挽留我——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