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據新華社電,福建、江西、貴州、重慶、湖北等地連日來遭暴雨至大暴雨襲擊,局部地區出現嚴重災情。今日,中央氣象台發布消息,南方強降雨將繼續,降雨範圍有所擴大並開始南壓。洪澇災害,不得不防。

伴隨全球不斷變暖,氣候變化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於3月21發布的年度氣候報告指出,在全球長期變暖的背景下,2015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61-1990的均溫高出1.37華氏度(約為0.76攝氏度),這也使2015明確成為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同時,世界氣象組織官員還指出,異常增溫已經延續到2016年。全球氣溫的升高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科學研究表明,自1950年以來,已經觀測到的許多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

「澇」的趨勢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區域性的洪澇災害有增多增強的趨勢。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旨在呼籲公眾正視氣候風險,關注氣候安全,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理論上,氣候變化對洪水災害存在直接和間接作用兩方面的可能影響。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從氣候系統變化的直接作用來看,一方面,大氣環流系統的異常(如ENSO,季風變化等)對全球大尺度水汽分布和降水格局帶來深遠影響。這種大尺度降水格局的變化將給區域極端降水變化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區域熱動力過程來看,大氣飽和水汽壓與溫度之間存在指數增加的關係,在相對濕度不變和全球增溫的背景下,蒸散發加強,大氣中的水汽總量呈上升趨勢,而大氣水汽含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的頻率和強度。

從氣候系統變化長期的間接作用來看,氣候變化背景下,地表植被覆蓋和土壤的物理性質與結構均會產生一定變化,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這種變化將會影響流域的降水—徑流過程,帶來更大更快的洪峰流量。

「澇」的危害

在全球氣候持續異常的背景下,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廣泛影響。由此帶來的傳統與非傳統的安全隱患也將凸顯,包括經濟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洪澇災害的風險源自極端降水事件與城市這一承載體的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不僅僅與極端降水事件有關,還取決於城市的脆弱性。氣候變化加劇了洪澇災害,其所在地區的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服務將面臨危機。這就意味著,停電、交通擁堵、供水緊張等情況將更加嚴峻。

在過去的2015年,印度城市金奈12月1日至2日24小時內的降雨量高達500毫米,聞所未聞。英格蘭在聖誕節期間,暴雨和洪水不期而至,北部的約克郡、蘭開夏郡等地都遭逢暴雨洪災,災區居民被迫撤離家園避難。其後暴風雨「弗蘭克」登陸英倫,進一步加重了原本已經連綿不絕的雨勢,多條河流水面暴漲,河岸地勢較低地區被水淹沒,大橋坍塌,一些地段的煤氣管道發生泄漏。2015年聖誕節前後,位於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密蘇里州和伊利諾伊州連降暴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地區還遭受了致命的龍捲風的侵襲,至少49人因此罹難。2015年12月底,南美洲中部遭遇數十年來最強降雨。巴拉圭、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四國的許多城鎮被洪水侵襲,淪為澤國。巴拉圭災情最為嚴峻,境內的南美洲最大河流之一巴拉圭河水位最高漲幅超過7米。首都亞松森已成一片汪洋,10萬人流離失所。

我國也有帶來嚴重損失的暴雨事件,如濟南2007年的「7?18」、北京2012年的「7?21」強降雨。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從全球來看,1980年到2009年洪澇災害的損失為158.1億美元,2010年到2015年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63.5億美元,增加了130%(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全球自然災害資料庫資料)。

積極防「澇」

在氣候變化加劇洪澇災害的背景下,提高防「澇」能力越來越緊迫。我國處在東亞季風氣候區域,呈現三級階梯的地形,決定了我國是一個降水分布不均、極端事件頻發的基本狀況,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可以預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特徵,以及旱、澇頻發,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都會進一步加重。

認識到這些危機後,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採取措施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持續地管理自然生態系統,把氣候變化風險納入到了規劃、設計、管理等方方面面,通過社會、政府的共同努力建設氣候抗禦型社會。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表裡不一 新華社 徐駿 作(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的視角來分析,主要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站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高度,積極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二是建立合理的城市暴雨內澇評估模型,為合理決策提供依據;三是提高氣候預測和天氣預報準確率,做好城市暴雨內澇的早期預報警報;四是積極宣傳開展防災減災工作,促進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防禦配套機制建設。

防「澇」措施

1.山區防「澇」

持續強降雨可能誘發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受到洪水威脅時,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受到洪水包圍時,要儘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游水轉移。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沖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2.城市防「澇」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注意降水導致的低能見度、道路濕滑等對交通出行的影響,特別注意行車安全。另外,強對流天氣對外出遊玩有很大影響,尤其是戶外旅遊者需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注意防範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外出遇到大風天氣,要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廣告牌等危險區域。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洪水過後,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藥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暴雨來襲 直面更澇的未來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寫於2016-05-0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麥當勞的生意在房地產
只要靜下心來,詩和遠方就在身邊~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