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醒醒吧,別再把手機當做孩子輕生的替罪羊了

醒醒吧,別再把手機當做孩子輕生的替罪羊了

作者:遇之

圖片:pixabay

1

寧波婦兒醫院的唐醫生,八月的一個夜班接待了2個讓他心痛的孩子,一個是自殘,一個是自殺。

自殘的男孩叫小孟,因玩手機受到父親規勸及責罵,揮刀自砍左手,連砍6刀,刀刀見骨!??萬幸沒有傷及橈動脈,加上送醫及時,搶救了一個通宵後終於撿回了一條命。

另一名10歲男孩叫小童,他想玩手機,姑姑擔心對眼睛不好,制止了他。?結果一轉身,小童打開窗口,一句話沒說,就從六樓跳了下去。???因傷勢嚴重在搶救了1個多小時後,宣布死亡。

近兩年,跟手機有關的青少年自殺新聞層出不窮:

2018年8月,綿陽鹽亭某中學學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機,因此被父母教育。此學生之後在給父母發簡訊「永別了」,然後跳河輕生。

2018年7月,安徽青陽一16歲女孩因被沒收手機與母親發生爭吵,進而離家出走並跳入附近四米深的河水中,後呼救被救。

2017年9月,杭州一15歲初三少女因手機使用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後從19樓跳下,當場死亡。

2017年9月,河南正陽一位初二男生,因玩手機被批評,一怒之下喝下了家中的農藥。

2017年5月,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爸爸把他的手機沒收了,索要手機未果後,孩子選擇了跳樓自殺。

2016年4月,因父母不讓玩手機,深圳龍崗一14歲男生從27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所以,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手機是信息時代殺死孩子的最大殺手。

2

然而事實上,讓孩子們跳樓、割腕、服藥自殺的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的手機被禁被收,手機被剝奪充其量不過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年公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指出:大約每6個中學生中就有1個人有過自殺意念,大約每14名中學生中就有1人制定過自殺計劃,大約每37名中學生中有1人採取過自殺行動。

報告指出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矛盾(72例,33%)、學業壓力(55例,26%)、師生矛盾(35例,16%)、心理問題(21例,10%)、情感糾紛(11例,5%)、校園欺凌(9例,4%),其他問題(12例,6%)。

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家庭矛盾的衝突根源仍是學業壓力,例如「父母責備其成績退步」等,師生矛盾案例亦有類似情況。

所以,綜合結果表明:學業壓力才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

從對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來看,最典型的自殺是長期學習壓力與不被父母理解缺乏社會支持導致的瞬間崩潰。

手機作為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特殊存在,課題組也進行了研究,因手機引發的自殺案例涉及比例超過10%,結果顯示信息化時代中小學生對智能手機確實存在深刻心理依賴。

但是手機,不是自殺心理的根源,更多只是自殺行動的誘因,手機被剝奪使不過是孩子把自殺的願望付者實施而已。

作家劉娜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無辜的手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教育無能和溝通無力的替罪羊。

3

最近大熱的台灣教育系列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這麼一個故事:

高中生茉莉乖巧聽話,成績優異,她的人生早已經被媽媽規劃好。媽媽要她讀台大醫學專業,然後再去美國深造。

這樣的規劃稍有點偏差,茉莉媽媽都會歇斯底里呵斥,每次會講自己付出多少,犧牲多少。

茉莉成績不好,媽媽就罵她丟人,是廢物,害父母沒面子等之類的話。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績,媽媽也不會表揚她,而是告誡她不要太得意。

長期的壓抑下,茉莉開始撒謊、偷東西,自虐、交男友、看心理醫生,然而媽媽對此卻毫不知情。

最終有一天,不堪精神重負又覺得不被父母愛的茉莉,一言不發就從窗口?跳了出去,自殺身亡。

在這個浮躁又功利的社會,很多焦灼的父母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並以「愛」和「為孩子好」的名義給孩子施加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束縛。

這些壓力和高要求,在不斷地刺激著孩子,長期的壓抑和自我否定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備受煎熬而又無人訴說。

手機給孩子營造出一個虛幻世界,那裡不用費力溝通,不用花心思社交,沒有學習壓力。

手機幫孩子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只要手機在手,孩子就能換得片刻的解脫。而且手機里的世界可以自由主宰,孩子能得到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成就感和掌控感

於是手機成為了孩子的情感寄託和心理依靠。一旦奪走他的手機,就等同於奪走他的身份,他的社交關係,以及他少有的成就感獲得來源。

手機被剝奪,那些被掩飾在平靜生活下的問題就會以自殘、自殺的形式爆發出來。

所以,請不要以愛為名,把自己和孩子困在「成績至上」的牢籠里。看到孩子的優點與長處,認可孩子的努力與付出,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形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父母的愛與自我價值的認可,在孩子面臨接踵而至的各式問題,以及沮喪、悲哀、痛苦、內疚、懊惱、恐懼、焦慮等精神打擊時,才有勇氣有力量去挑戰苦難,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暴自棄。

4

那麼如果孩子現在已經使用手機時長過多,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呢?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曾經對此有發文提醒,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父母需要做功課,要注意:

溝通不是教育,是平等交流;

適度關心孩子,了解他們的壓力;

解決方案不是斷流而是疏導。

1、 平等溝通是前提

當發現孩子玩手機時間過多或接到孩子在校違規使用的告狀電話,父母往往會怒不可竭,對孩子批評、辱罵、威脅、恐嚇甚至是掌摑與腳踢。然而這不是教育,這只是你自己不滿與怨憤的的情緒發泄。

高高在上的批評指責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不僅無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加劇親子衝突。缺少愛與溫情的教育,只會招來孩子的頂撞、反抗以及極端的自殘、自殺行為。

用溫暖又平等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願意聽願意說,冷漠和傷害才會遠離孩子。手機才不會成為孩子的避難所和收容地。

2、 關心孩子是關鍵

我們愛孩子,所以努力想創造更多的物質基礎,給孩子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然而事實是,孩子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和陪伴。

如果不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孩子身上,我們就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的個性、能力和需要,也就不能對症下藥的予以教育,並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確方式。

有些家長自己也是手機時刻不離手,是手機癌的重度患者。孩子除了覺得手機比自己重要外,也會模仿大人的做法。而立身不正使得你關於說理教育更是成為一個笑話。

研究表明在工作之餘,多花些時間,高質而專註的陪伴,孩子就不會總想玩手機。父母的愛與陪伴讓孩子不再孤獨,不再無助,是將孩子從手機那奪回的最有利武器。

3、 疏導不斷流是最佳方案

研究發現,大多數中小學生自殺具有突發性,過程短暫,常常是由於在某個時間點上突然的意志力崩潰或一時衝動。

面對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大多數家長會著急上火,於是採取沒收、砸毀、嚴厲禁止的粗暴做法。這種做法對已經習慣了手機陪伴,形成一定精神依賴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就容易出現一時衝動的自殺自殘行為。

所以斷不如疏,與孩子制定手機使用規則和時間,慢慢引導孩子逐步地,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閱讀、學習、運動、音樂等感興趣的事情上,從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和價值認同感,孩子才不會沉迷手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老婆要上班,我是否該辭職當奶爸?
寶寶輔食-夏天光給寶寶喝水可不夠,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它!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