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張萱《搗練圖》帶你看唐代婦女勞作畫面

漢橋話畫:張萱《搗練圖》帶你看唐代婦女勞作畫面

《搗練圖》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在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併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名畫鑒賞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此圖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等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練屬絲織品類,呈白色,練從縑出,縑本系黃色,質地較硬,經過蒸煮、漂白和杵搗、熨燙等程序,成為潔凈、柔軟的白練。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畫中人物扯絹時,用力地微微後退後仰也被表現出來了。這些表現出畫家的觀察入微。整幅畫卷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圖》選取了搗練過程中幾個相對靜態、易於表現人物姿態的過程作為表現對象。古代的人們會把麻等一些質地很硬的織品經過煮並加漂粉,使之變得白而柔軟,最後再用熨斗燙平。張萱精繪了12位不同年齡的女性,全著盛唐時典型的衣裝,分為三個勞動場面:卷首四女執棒搗練;長卷的中段畫稍老的婦女在補納破練;第二、三組之間以一煽火女童作為過渡;卷尾兩女展練,一人在中間撐練,一人用焦斗熨練,還有一個頑皮的女孩鑽到了白練下面,透過白練看著工作中的人,為畫作平添幾分樂趣。三段組成一個自然得體、首尾呼應、互有聯繫的勞動場面。

全卷的構圖頗富匠心,疏密有致,動靜相間。前半段趨於繁密,後半段偏向疏鬆,處於動態者為密,反之則為疏。特別是展練一段,畫卷隨白練平展而變得舒展起來,恰恰符合長卷由右向左展玩的欣賞習慣。畫卷中描繪了不同年齡的女性,暗示了宮中勞動婦女一生的凄苦命運。由於張萱十分注重描繪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婦女及其日常的生活,因而非常自然地兼帶出畫家捕捉嬰、幼兒活動的繪畫技巧。

《搗練圖》局部

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一樣,此畫除了一些勞動必用物品之外,仍然是不著一點背景,畫家似乎對於自己表現人物的能力非常自信,完全以人物本身的表情、服飾、動態,以及各人物之間的呼應來組織畫面,無論是每一組人物的構圖,還是衣裳主色的搭配,甚至包括羅裙上圖案的選擇與描繪都體現出畫家下了相當功夫,細細看來足以讓人在它面前駐足良久,這與很多現當代繪畫空而無實、大而不當的畫風有迥然不同的追求。可以注意一下那個頑皮的小孩,小孩對於畫畫人來說是表現起來比較困難的,因為稍把握不好小孩的比例,就容易畫成個兒面容老的「小大人」,但《宣和畫譜》中說張萱「能寫嬰兒,此尤為難」,從這個小女孩的描繪來看,這種評價不是妄言。

張萱所畫的仕女多為豐頤厚體的形象,開盛唐「曲眉豐頰」的新風格,這一點在《搗練圖》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隨著初唐、盛唐時期一些唐墓的發掘,出土的壁畫、陶瓷雕塑,以及敦煌壁畫作為對比,我們可以更多地理清唐代仕女畫造型、風格的傳承關係。唐代捲軸畫中的人物形象,應該是受同時期或稍早的壁畫、雕塑影響而來的。在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宮女的形象依然是比較瘦削,承自隋朝而流傳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秀骨清像」,但初唐的敦煌壁畫中已經出現一些豐滿的女性,初露盛唐端倪。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畫《持扇宮女圖》,人物與初唐敦煌壁畫是相近的,到了盛唐,侍女形象才得到最大的改變,張萱在其中應該是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的。同時,只是到了這個時期,才出現大量以單純宮廷女性生活為題材的仕女畫,這些畫或者說教、或者作為某種重大事件紀念的功能已經被弱化到最低,人們從類似《太真調教鸚鵡圖》中得到的享受,更多是在視覺感官上,而不是心靈的洗禮。

《搗練圖》局部

張萱是注重寫實的畫家,所畫女性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顯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搗練圖》的人物造型雖然寫實,但又不是社會生活的純客觀再現,它的人物造型既是略帶誇張又是非常含蓄的。線條是傳統工筆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搗練圖》線形超逸,形象寫實,細密靈動,功力深厚。作者把吳道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鐵線描加以含蓄化,變為細勁的遊絲鐵線描,線形暢達、疏密自然而質地具顯,衣下形體準確充實。行筆起落有序,線出於體,妙造自然,不露痕迹,準確地體現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體貌與內心世界。比如縫練的女子:衣紋勾勒充分發揮了線的表現力,每一條線都是靈動的,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再如最後的一位扯練婦女,作者用極其嚴謹、準確而概括的線條把女性的身姿、動態勾畫得優美、含蓄而安詳,「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線描雖是細勁精緻的,然而體現出的卻是雄健、大度和莊嚴。畫家以其對實際生活的了解和敏銳的眼光,抓住勞動中富有意味的姿勢,如搗練間歇的挽袖,扯絹因用力而使身體微微後仰,縫製中靈巧的理線,小女孩看熨練時和嬉戲、顧盼等細節都增添了該畫的生動性,使畫面洋溢著有節奏的律動和歡快的曲調。

畫趣拾珍

什麼是搗練?

從麻類植物中直接提取的纖維,除纖維素外還含有各種酸性的植物膠質及色素。上述原料需要經過脫膠工序,去除膠質,鬆散纖維,然後才能夠進行各種紡織操作。同樣,繅絲(音同:搔思)後抽取出的蠶絲中也含有多種由氨基酸組成的絲膠,稱為生絲。生絲柔軟滑爽,富於光澤,可以直接用於紡織。但有時人們也需要對生絲進行脫膠,這樣形成的原料稱為熟絲。中國古代纖維脫膠技術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最早採用自然漚漬的方法進行脫膠,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水的溶解性,水質、水溫和漚漬時間對脫膠的效果影響很大。自然漚漬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至今在一些偏僻鄉村仍在使用。但這種方法效率較低,所需時間長,而且脫膠效果有時也並不理想,因此漚漬法逐漸被煮練法取代。煮練法是將原料放入石灰、草木灰等鹼液中,通過加熱去除膠質,實際上是一種化學脫膠法。因為膠質多為酸性物質,通過與鹼液的化學反應,能夠起到更好的脫膠效果。加熱還能加快反應速度,縮短脫膠所需的時間。古人在進行脫膠操作時,還用木杵不斷敲擊原料,使之鬆散以增加接觸反應面積,這一工序稱為搗練。

《搗練圖》局部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其中「搗衣」就是畫中的情景。畫家張萱曾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713年一755年)掌刊輯經籍的集賢院中任畫直,文獻記載張萱的繪畫題材以表現宮廷生活的仕女畫、人馬畫為主,這是由他的生活環境與社會地位所決定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外域文化的湧入使唐朝文化異彩紛呈,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攝取異族外來文化的同時卻沒有失去中華文化的特質,而是對它進行主觀能動地選擇、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唐代經濟的高度發達促進了同各民族之間的廣泛交流,高度發展的絲織工藝也能夠滿足時人的現實需要,開放有度的思想觀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滿活力。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張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乃是唐代社會高度文明和唐代文化充分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張萱的生活時代相同或相近的畫家可謂層出不窮,如人物畫家吳道子,人馬畫家曹霸、韓幹,山水畫家王維,畜獸畫家韓滉、戴嵩等,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擅長其他畫科,為歷代所稱道。 產生這批畫壇傑出人物的歷史背景需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隨著當時國家政權的分裂,文化中心散落在各個割據政權的都城。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9年滅陳統一了中國,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和洛陽是隋朝兩個最大的文化中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唐承隋制而有新的發展,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成為更為集中的中心。唐代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藝術家們,充足地吸收都城裡豐富廣博的文化精髓,盡情地享受充裕的社會財富,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他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盛唐是唐朝人物畫的高潮期,宮廷和京洛兩地的畫家、壁畫家和民間藝匠等盡顯其才並相互影響。

《搗練圖》局部

張萱的人物畫題材雖局限於宮廷生活,但能展現出較大的生活場景,這使得張萱掌握了多種畫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現技巧。《搗練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盛唐時期宮廷貴婦勞動的場景,而且展示出唐代服飾的華美及特色、髮髻頭飾、化妝等信息,還有生活用具的情況,為了解盛唐情形提供了形象資料。《搗練圖》中婦女的裝束從束胸長裙、長袖上衣、不同紋飾的披風飾帶和高高的髮髻可以看出,這些華貴的宮廷婦女極具強烈的、大膽的和坦率的時尚追求。《搗練圖》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號化的,線從生命中流出,形是高於生活原形的符號化再創造,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其每一局部無不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認識,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影響十分深遠。《搗練圖》不是一般的描繪,它是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是「藝術」的搗練,包含了精神層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它像一面鏡子,從婦女的表情和動態已經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狀態,透過作品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在輝煌盛世面前的憂患意識和對封建制度、禮教倫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

張萱的作品到晚唐時就已經不多,《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不過5幅。宋徽宗對書畫的熱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特別推祟張萱和另一位唐代人物畫家周昉畫風的精準與華麗,所以極力搜求,共得到張萱的畫47幅,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最高記錄,只是隨後靖康之亂、蒙古鐵騎南下,兩宋內府收藏大半毀於戰火,清初的收藏家感嘆「張萱真跡流傳絕少」。《搗練圖》也是北宋畫院的精準摹本,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好幾幅兩晉至隋唐的畫作,都是藉此期摹本才得以保存比較真實的面貌,這種「摹」的方法,一般是將素絹覆蓋在原作上,勾描原作輪廓,再對照敷色。在宋徽宗時代,他讓翰林圖畫院的畫師精心摹寫前代佳作,一方面作為皇帝本人的審美取向,引導畫院的主導風格,另外也可以用做對臣下極好的賞賜品,今天來看,這些副本在真本流失之後為後人保留了真本面貌,也是一大好事。

《搗練圖》原藏於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搶劫了圓明園珍藏的字畫,《搗練圖》也在其中,因此《搗練圖》流失海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四尊仿唐代青銅搗練仕女銅像

現在,在西安西大街西門附近的小廣場,豎立了四尊仿唐代青銅搗練仕女銅像,就是根據唐代名畫《搗練圖》製作的。雕像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註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雕塑展示唐代婦女在搗練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唐代氣息。

名家小傳

《搗練圖》局部

張萱,生卒年不詳,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盛唐傑出的肖像畫和仕女畫畫家,開元(7l3~741年)年間任過宮廷畫師。工畫人物、仕女,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當時。所畫婦女慣用硃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畫嬰兒既得童稚形貌,又有活潑神采。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台、樹木、花鳥等宮院景物。從他以「金井梧桐秋葉黃」的詩句畫《長門怨》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並巧於構思的。他畫貴族遊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俱窮其妙。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張萱以其精湛的畫藝從根本上確立了仕女畫在唐代人物畫中的重要地位,他的仕女畫多描繪貴族婦女、宮妃或者其他婦女的生活情趣及其肖像以表現女性美,大都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被稱做「綺羅人物」,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張萱的仕女畫意味著唐代民間的仕女畫風正式滲入到宮廷捲軸畫,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在其以後的人物畫史中影響深遠。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提並論。張萱的仕女形象與周昉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共同性:女性一般都豐肥艷妝,用筆工細,設色勻凈,極類出土的唐俑泥塑和宗教畫上的菩薩像。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游春圖》

>>>>人民大會堂首藏描繪北京風光的畫作《金秋無際》

>>>>漢橋話畫:《洛神賦圖》講述曹植與洛神凄美的愛情故事

>>>>傳世名畫《女史箴圖》一部千年的後宮女子圖鑑

公告聲明:

本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作者,故未標明作者。如涉及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我們將即時的進行刪除處理。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邱漢橋《福日》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