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現中醫|邢斌: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是最重要的

發現中醫|邢斌: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是最重要的

採訪嘉賓


發現中醫|邢斌: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是最重要的


邢斌,男,1975年生。2001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七年制專業,先後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方證信息研究中心、各家學說教研室工作。2011年辭去公職,成為獨立醫者。2016年創辦邢斌針葯結合工作室。其個人公眾號為:「讀書寫字與臨證思考」。

著述方面:主編《危症難病倚附子》、《祝味菊醫書五書評按》、《中醫思想者》(第一輯、第二輯),著有《方劑學新思維》、《半日臨證半日讀書》、《傷寒論求真》(上)。

臨床方面:擅用溫陽、運脾、化濕、祛瘀、搜剔諸法治療各科病症。2012年來自創針灸新法臨床多獲立竿見影之效。


引 言

他本是讓人羨慕的大學教師,但為追求理想,而辭去公職,成為獨立醫者,是最早探索中醫自由執業道路的先行者之一;他雖不是方劑、針灸、傷寒、中藥等相關專業畢業,卻獨秉天賦獨立思考自由思想,在各方面均有建樹;他是溫文爾雅的「全職中醫愛好者」,有知識、有見識,做臨床、做研究、做教育;他更是堅定信念的理想主義者,遠懷辦中醫藥刊物、研究院、門診部、甚至中醫藥大學的美好願景,雖非一人一時之事,勉力點滴而行。今日中醫家與您一起走進這位「半日臨證,半日讀書」、「醫路漫行愛自由,臨床探索喜思想」的獨立醫者——邢斌老師。


-- 對 話 --

您自稱是「全職的中醫愛好者」(中醫的臨床實踐者、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那您對中醫的這份愛好是從什麼時候發現並且培養的呢?也就是說,您當時是怎麼喜歡上中醫然後開始學習的?

全因一顆好奇心,學習氣功學中醫


邢斌老師:

邢斌老師:其實我一開始對中醫並不了解,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對文學比較感興趣,所以最初是想考復旦大學中文系的。但是,很巧,當時正好看了柯雲路的小說《大氣功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氣功熱的時候,家裡親戚也有學氣功的,我對氣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覺得這個東西蠻神秘的。因為感興趣,也就去學了氣功,就對這個東西入迷了。

因為想搞清楚氣功到底是怎麼回事,當時就把相關的專業看了看,覺得可能還是中醫與氣功有點關係。所以,大概在高二高三文理分科的時候,我就想:要念中文系,那就得選文科,要學中醫,那就是理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想考上海中醫藥大學去學中醫,於是就選了理科班。後來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結果慢慢地倒把氣功放下來了,反倒對中醫更感興趣。

當時大學裡並沒有專門的氣功課程,反而是在接觸了中醫之後,覺得中醫這個東西也蠻有意思的,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中醫是怎麼思考問題的?為什麼能治病呢?也是因為好奇心,就對中醫感興趣了,覺得中醫很有意思,想去探索它,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您說的這個好奇心,其實也是您一直以來做學問的態度,就是要求真意嘛,所以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思考和實踐,也正因為這份好奇心,後面才有了和中醫的結緣。您現在常常跟學生講,既要有知識,也要有見識,而後者更要緊,那麼在培養知識和見識方面,您覺得哪些中醫著作對您有過重要的幫助和影響呢?

知識見識須培育,獨立思考敢懷疑

邢斌老師:

其實我倒覺得不是哪本具體的中醫著作對我有這方面的幫助,而是以前中學、大學時代的閱讀,一些課外書,比如魯迅、王小波、老莊,還有一些文史哲的書,對我的幫助更大。九十年代初的中學的學習,可能相對現在要比較松一點吧,還是有時間讀一些課外書的,我覺得可能就是這個時間段的閱讀,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的習慣,不人云亦云,就像馬克思說的懷疑一切,也包括懷疑自己。

比方說,一個病人看好了,其實並不一定是你治好的。因為他有可能是自己好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讓他好的。相類似的病人,有多個都好了,也不能說一定是你治好的,只能說是你治好的這個概率增加了。

讀書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也要質疑。質疑,是根據邏輯與事實,這是我中學以來就養成的習慣。那時候沒有人來指導我,我自己亂看書,慢慢就養成了這種習慣。看各種書,包括看古人的書,都要獨立思考,也許他們很誠實,就是這麼認為的,但是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其實並不一定是他們表面上所說的這個,對吧?

現在的社會,大家閱讀都太少了,好多人都是不讀書的,不讀書你連知識都沒有。知識是最起碼的,可是更加重要的是見識。這個見識其實是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天賦,另外一方面實際上還是大量的閱讀,因為你閱讀多了,發生了思考,你就有比較了,就會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所謂的見識,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中醫家記者:

有句話說,功夫在詩外,所以您一直在強調閱讀思考的重要性,提出中醫的理想生活狀態是「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最後也真正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回顧當時,您從醫院工作到學校任教,後面辭職作為獨立醫者,開闢中醫工作室,可以說是最早探索中醫自由執業道路的先行者之一。當初做出的這種選擇,是個性使然?還是預見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呢?

體制坦途非本願,不棄理想愛自由


邢斌老師:

這兩方面都是有的。

一方面,「半日臨證,半日讀書」其實是我的理想,這是從大學裡面就有的。我覺得作為一個醫生應該有這個狀態,就是說看病你不能看的太多,看的太多就沒時間去看書思考,但你光看書也不行,沒有臨床實踐就是紙上談兵,所以我覺得「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是最理想的。另外,我自己的個性是這樣,我比較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只管讀書、看病、思考,不要去管那麼多無謂的事。從大學時代我就這麼想,不過早些年還沒有條件去實現它,因為你首先要養活自己。

後面慢慢地,各方面的機緣越來越成熟了,包括自己能夠養活自己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在收入上至少不會因為辭職了就沒飯吃,這是一方面的條件。另外一方面也有偶然因素,當時正好我們教研室主任要退休了,他很欣賞我,對我也很好,當時他希望我接他的班,但其實這並不是我的願望,我辜負了他的好意。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就辭職了。

所以我離開體制是有幾方面原因的,一是本來就有「半日臨證,半日讀書」這樣的理想,我覺得一個人很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是因為覺得經濟上不至於沒飯吃,至少自己可以養活自己;第三是因為正好有這樣一個契機,促成了我的辭職。最後,至於說是不是預見了時代趨勢的發展,可以這麼說吧,那時候我確實覺得,中國社會肯定會越來越開放,這是大勢所趨嘛,所以覺得應該問題不大。

中醫家記者:

後面也是證明了這一點,醫生自由職業確實是當今時代的一個趨勢。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抉擇其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底氣的。


邢斌老師:

從旁觀者來說,可以說需要勇氣或者底氣,但是對我來說,其實也沒有想那麼多,只是覺得自己可以了,有這個能力了,就這樣出來了。

中醫家記者:

所以其實還是您的個性使然,您曾撰寫《方劑學新思維》一書,試圖用新的思路重新構建方劑學的理論體系,在大學時也教授過這一選修課。那麼您當時做這樣一個工作,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認為當前方劑學存在哪些不足?

著作《方劑學新思維》,構建理論新框架


邢斌老師:

其實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就認為方劑學這樣講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從道理上就有好多東西講不通。比方說君臣佐使理論,好多方子不合適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對吧?那麼從邏輯上講不通的這樣一個東西,你怎麼能指望大家信服,照著它的這個說法去做呢?所以當時我覺得這肯定是有問題的,甚至有了一個想法,也許將來我自己來寫一本方劑學的書。

那麼到了這本書真正的寫作,其實是開始於2003年,我記得那年正好是非典的時候。當時最早寫的一個章節叫「方劑結構論」,就是把君臣佐使理論進行了批判。以前也有一些人認識到君臣佐使的理論是有問題的,但是他們前半句話說「這是有問題的」,後半句話卻說「但是目前在沒有更好的理論去代替它之前,我們還是遵循君臣佐使理論」,所以說雖然之前也有人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沒有能力找到更好的方式來對方劑進行解說。而我在「方劑結構論」里,提出的理論框架,能對一個個方劑剖析得蠻清楚的。

還有,這本書講了方劑到底是怎麼創製的?方劑怎麼去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我們知道方劑學教材只是涉及到對一個一個方劑的解說,但是關於方劑怎麼去用,等等問題,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或者論述。如果說是中醫院校很大程度是培育中醫師的話,那麼實際上這是很欠缺的呀,因為作為一個臨床醫生來說,關鍵是要解決一個怎麼用的問題,對吧?所以我在這本書裡面其中有一個章節,就是講方子怎麼運用的問題的。

在這本書裡面,我是比較完整地把方劑學的諸多方面進行了論述,但也只是提出一個框架,因為這裡面的問題太多了。有的方劑是能夠用現有的體系解釋清楚的,有的其實是解釋不清楚的,比方說一些經方,現在我們的理解其實是建立在對方子裡面藥物的功效主治通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的,但是真實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其實很難說。所以像這樣的解釋呢,也只能說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解釋吧。

我們中醫裡面的問題,太多太多了,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問題意識。這又要說到見識,就是說你首先要能夠看到問題,對吧?如果你看不到問題,渾渾噩噩,一直在隨波逐流。你只有發現問題,才有可能去把它解決。我在思考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提出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還有很多問題靠一兩個人是無法解決的。比如像《方劑學新思維》,總的來說是在宏觀上提出了一個框架,從大的方向上,把一些問題的思路理清楚了,但是具體每一個方子來說,其實還是要我們好多醫生不斷實踐,然後把它完善,要有好多人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僅憑我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中醫家記者:

所以您現在做的事,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把大的框架建立起來了,後面其實也是希望更多的同道朋友一起來把它完善。


邢斌老師:

對,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就是。

中醫家記者:

說到您的獨立思考與創新成果,近幾年您一直在閱讀大量的針灸著作,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假說、驗之臨床,探索出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新的針灸療法。在這裡,能不能請您分享一下探索的這個過程?


針灸領域勤探索,臨床發明新針法



邢斌老師:


針灸方面,我現在也是在探索的過程當中。

其實上大學的時候,我對針灸就很感興趣,只不過精力有限,另外當時覺得可能學習針灸更需要有老師,因為它有操作性嘛,那時候也沒有遇到合適的老師,所以沒有深入學習。在參加工作之後,一開始在醫院晚上值班的時候,也會用針灸嘗試一下,但是因為畢竟沒有人指導,也沒有感到針灸有什麼特別的效果,所以慢慢也就放下來了。

一直到2012年,辭職(2011年)之後時間多一點了,可以去多學習、研究些東西,所以把針灸重新再拾起來作為一個方向,覺得可以重新再去探索、再去實踐。我比較幸運,在實踐當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然後就去動腦筋,想著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新的規律,按這樣的規律針灸治療,往往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之後的幾年,我仍在研究中,而且又有新的發現,之後我會慢慢把這方面成果寫成文章,寫成書,公布出來。

中醫家記者:

好的,非常期待您在這方面的相關文章和著作早日面世。雖然您不是針灸專業的,但是通過讀書思考,在臨床探索出來了很多寶貴的東西,那麼在傷寒這個領域也是這樣的,最近出版《傷寒論求真》,就是基於康平本對《傷寒論》進行了全新探索。當時您為什麼想著要去研究康平本呢?

文獻研究求真文,康平本探解傷寒

邢斌老師:

其實我不是中藥學專業的畢業生,或中藥學教研室的老師,也不是方劑學專業的畢業生或方劑學教研室的老師,也不是針灸學專業的畢業生或針灸學教研室的老師,也不是傷寒論專業的畢業生或傷寒論教研室的老師。何以我撰寫(或編寫)了有關附子、方劑學、傷寒論的專著,研究了針灸的新的治療方法?說穿了,是因為我對中醫的各方面、各領域都有興趣,也喜歡讀書,廣泛的讀書,喜歡動腦筋,這樣我在各方面都有一些心得,所以才會在大學時就編寫《危症難病倚附子》,後來在方劑學方面寫了書,在針灸領域進行探索,在《傷寒論》方面也寫了書,接下來著重會在中醫臨床思維方面研究,也會撰寫著作。

說到《傷寒論》,康平本是《傷寒論》的傳本之一,但是應該說它不太受到重視,相對來說研究的人比較少。我覺得從古至今傷寒論研究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對它的文獻學研究,太不重視了。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吧,一方面因為畢竟搞中醫的人很多還是做臨床的,所以對文獻學的研究本身不重視;另一方面,即使重視文獻研究,學者們去研究了之後呢,也沒有發現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所以就導致了文獻學研究方面比較薄弱。但是我發現,實際並不如此。

就康平本來說,我其實知道的蠻早的,讀大學的時候就知道有這樣一個本子。雖然我看的書較多,但這還是不夠的。也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兩個原因吧,一方面我本身是臨床醫生,不可能花很多精力在文獻學上,這方面的素養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就是儘管看了一些文獻學的東西,但是感覺對於傷寒論的理解並沒有大的突破,也就是說看與不看,好像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造成了雖然知道康平本,但是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剛才批評別人,其實也是批評我自己。

一直到婁紹昆老師出版了《中醫人生》之後,他送了我一本,我看了之後非常觸動。這本書非常好,有好多可以說的東西,我們現在只是說其中的一點,就是康平本。裡面提到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時候,流落在福建的一段經歷,當時遇到的一個老師特別推崇康平本,講了一些理由,詳細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婁老師的書,這裡我不細說。這些理由讓我非常震動,使我了解到康平本原來有這樣巨大的意義,所以下決心要再去研讀《傷寒論》。

這樣子深入研讀了康平本之後,我發現從文獻的角度,對《傷寒論》的理解,有不少地方跟原來完全不一樣,有好多好多改變。我確實是從康平本當中,發現了文獻研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傷寒論求真:基於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冊好多條文我的闡述是和原先的一般的理解有很大的不一樣,特別是《傷寒論》的二十三、二十五、二十七這三條疑難條文,原先蠻難解釋得通的,但是現在藉助了康平本之後,能夠把它解釋的蠻清楚。

中醫家記者:

《傷寒論求真》其實就是您對文本求真文、明真義,對醫理求原意、求真義的具體體現。您的這些研究還是具體的學術研究。而關於怎麼促進整個中醫行業的發展,您其實有更大的願景。在您主編的《中醫思想者·第一輯》開篇,曾經提出一個想法,就是希望以民間力量來發展中醫藥事業,辦中醫藥刊物、中醫藥研究院,還有中醫門診部,以至於將來辦中醫藥大學。那麼要實現這樣一個願景,近幾年會有什麼樣的機遇呢?或者說目前仍存在什麼樣的困境?您可不可以聊聊這個事情嗎?

中醫願景雖美好,人才問題是關鍵


邢斌老師:

應該說願景是美好的,但是要做這些事非常非常難。為什麼?因為我覺得這恐怕不是十年能夠有所改變的,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夠有所改變,關鍵是什麼?有些話可能說的不太好聽,但是實際上是怎麼回事,關鍵就是中醫的人才太成問題了。因為要做任何的事業,都是要靠人去做的。比方說,我們要辦一個叢刊,像《中醫思想者》,但是好的文章實在太少了,說穿了其實還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中醫太少了。所以說,很多事情其實是很難辦的,哪怕是我們要編《中醫思想者》從刊,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更何況你想要去辦研究院、辦門診部,甚至於辦大學,這都是很難很難的,因為好的中醫真的太少了。

當然,我知道現在像中醫家也在做這樣的事,這是蠻好的,但是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參加進來,包括高考的時候,更多聰明的、有理想的人進入到我們中醫這個行業當中來,那麼中醫才有希望。要是都像以前那樣,考中醫藥大學,志願都是調劑過來的,或者都不是太聰明的人來考中醫,中醫的人才如果是這樣一個狀況,你怎麼指望中醫能夠搞的好?所以,我想這個事情肯定不是什麼五年十年能夠搞得好的,就算做了一些事情,也可能只是表面的,可能要通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慢慢慢慢把中醫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起來,這個局面才會越來越好。

而我自己,只能說在小範圍內影響一些學生,比方說以前在大學裡教書,採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可能影響一些學生,現在辭職之後,寫一些文章,文章裡面的一些思想或者經驗,可能會對一些人有所幫助。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能力範圍所能改變的,比方說,一些學生經過長時間的應試教育,短時間內很難讓他們能夠有太大改變,老師的經驗可能對他有所改變,但這只是零星的,如果這個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沒有批判精神,只是被動的吸收的話,即使經驗已經很豐富,最多就是老樣子,根本沒有創新、發展的可能。

一個人最大的問題,可以說是世界觀的問題。為什麼國外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提倡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它希望造就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它不是一種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大家可以想一想,不注重通識教育的大學其實無異於一所職業學校,也許短期內職業素養、專業能力能得到迅速提高,但是從長遠看,這樣的人能走得遠嗎?所以我覺得通識教育非常重要。人的世界觀、人的素養非常重要。但是這個不是我們能做的事情。整個社會如果不變化,國家不變化,那麼我們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小修小補了。當然,小修小補比什麼也沒有變化總要好一點。

現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甚至一些大學的教育,說穿了其實都是應試教育,與真正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都是不提倡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的,以至於一些本身聰明的人,通過這樣的教育,創造力反而被扼殺了。當然,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就不是單單中醫的問題了,可能各個行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要有比較大的發展,恐怕還是比較難的。

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培養的問題。現在中醫家、深圳市頤仁中醫基金會等等這樣的機構組織,其實也是關注青年中醫生的培養和教育,希望一點一滴不斷優化中醫人才隊伍。每個人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志同道合的人能夠聯合在一起,共同去做一個事情,那麼這個力量就大了,為中醫創造聯結,也是中醫家成立至今一直不變的使命。

中醫家記者:

聊到這裡,我們這次的訪談就差不多了。最後,您有什麼特別的話想和大家分享的嗎?

贈言: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是最重要的



邢斌老師:


最後再說幾句,那就是獨立思考,自由思想,這是最重要的。多年前我在大學教書時,課堂上最強調這一點,我平時帶教學生,指導學生,也最強調這一點。今天在這裡,我也想表達這一點。

中醫家記者:

獨立思考、自由思想,其實這不僅僅是對於學習中醫而言,在一個人學習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您前面提到「既要有知識,也要有見識,而見識更為緊要」中培養見識的關鍵。感謝您的贈言,謝謝您接受中醫家採訪!

■ 本文為中醫家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秋季孩子怎麼吃?食材大匯總送給媽媽們
暴雨過後防什麼病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