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降了,你蠢蠢欲動了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閨蜜財經」(ID:girlfriend-finance),作者:閨蜜財經,36氪經授權轉載
最近,問我要不要買房的人突然多起來。
經歷過上半年的瘋狂之後,七八月份,無論是身邊人還是網友,似乎談論買房的興趣都大減。
買了的,已經不想去操心了。買不起的,更不想看了,反正買不起。
但最近卻有點不同了,買沒買房的人都蠢蠢欲動。
因為,房價下跌的消息越來越多。
01
「漲了算我的,跌了你負責」
對於房價下跌,不同人的預期不一樣,有人問我能否跌回2016年的水平;也有人問什麼時候能跌回2014年的水平。
今天,蜜友群里有位姑娘特別耿直,為我這個群主喊冤:「跌了,是群主壞,叫我買,現在跌了。漲了,是群主壞,沒把刀架在我脖子上逼我買。」
當然,提問的朋友早就澄清並非此意。
但多數關心房價下跌的人,卻是這種心態。
這種心態買房,除非買了,房價馬上漲,否則都要罵爹罵娘,買房的幸福感指數基本為零。
所以,最近我們又看到了2014年曾出現過的一種現象:業主不讓開發商降價,宣稱是「維權」。
很可惜,蜜姐沒有掐指算命的本事,不能告訴大家,哪天跌多少。
真有人告訴你什麼時候房價會跌到多少,不是神棍、騙子,就是瞎猜。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1997年就有人警告會有危機,但直到2000年3月,以技術股為主的NASDAQ(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依然在上漲。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2006年就有機構和業內人士發出警告,但危機具體什麼時候爆發,也沒人能說得准。
有意思的是,房價上漲的時候,買了房的人不會問,房價漲到什麼時候算到頭,只盼著再漲點。
02
是你的需求,還是躁動而已?
中秋節去理髮店,與一位相熟的理髮師閑聊,他說自己最近很鬱悶。
因為孩子要讀書,所以在市內買了房,把孩子戶口遷了過來,不到兩個月,老家拆遷,因為孩子遷戶口,少得了十多萬的拆遷款。
但孩子讀書,必須提前三年遷戶口,7月份孩子滿3歲,所以當時也不能再拖。
沒等我勸他,他自己倒又說,其實也不後悔。因為朋友當初沒有及時把孩子戶口遷到學區內,結果也花了十多萬,才讀到想去的小學。
其實,買房也一樣。誰買房,都希望買在低點,而高價轉手。
什麼都想要沒錯,錯在不能實現。
我一直說,真剛需,能上車隨時上車都是對的時機。
因為,你需要的是房子以及附加在上面的教育機會等,漲了是紙上財富;跌了也只是賬面虧損,沒有賣房,虧的不是錢,更多是心理失落。
03
誰是進場撿便宜的那個人?
怕跌是正常的,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和能承受的最壞結果,然後去決策,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其實市場上也總有進場撿到便宜的人,但未必是你。
買得便宜是策略之一,選稀缺性也是策略之一。
中秋節去參加了某機構的培訓課程,同組的一位小夥伴,就不止一次進場撿便宜。
比如,就在上個月,她所在城市的房價均價在1.5萬-2萬元一平米左右,她卻在一個熱點區域的樓盤內,以不到1萬一平米的價格淘到了一個小區內的小商鋪。
這姑娘平時努力攢錢,能省則省,朋友同事背LV、Gucci,她背布包也不介意,她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想要年輕的時候多攢錢投資,以後輕鬆點,一大愛好就是閑暇時到處掃盤。
啃不了老,夫妻倆靠自己攢錢,買便宜有潛力的房子,為了能夠承受可能的風險,策略之一就是只買便宜的,此前投資的房子總價也控制在二十萬左右。
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五六線城市,都有好地段。
好地段,就有稀缺性,就能有一定的抗跌能力。
稀缺性,無非是房子本身好(戶型好、小區環境好,大品牌)和附加在房子上的教育資源,靠近商圈、地鐵站,生活便利,租售空間都大。
當然,蜜姐之前多篇文章都反覆強調,大趨勢上,調控還在加碼,如今並不是投資房子好的時機,但如果你問買房的原則,無非還是上述幾點。
不管什麼類型的投資,怕輸,不是靠求神問仙,找個人為你的投資失敗背鍋。
並非剛需,而只是蠢蠢欲動,請看看你的現金流,至少5年內賣不出去,你能否挺得過去。
不行的話,請默念一遍:房住不炒。


※90後、00後……為什麼每一代年輕人都會被前輩吐槽?
※進擊的小程序:起跑 20 個月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