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紅岩:歷史決定了我們

李紅岩:歷史決定了我們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是今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認知中國的最好的教科書。在習近平同志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發表三周年之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才能為新時代的史學繁榮、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2015年8月,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濟南召開,習近平同志發來賀信,從歷史與現實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出發,充分肯定了歷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學術地位、特殊功能,充分肯定了中國史學的深厚淵源、巨大成就,指明了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科學方法以及歷史學家的職責使命,指出「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闡明了認識歷史對於認識現實的基礎性作用,凸顯了歷史智慧對於現實實踐的突出效用。這封賀信是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重要論述的一份重要文獻,應與習近平同志的其他論述聯繫起來,全面、系統地學習、領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對歷史的深刻把握中展開的。「歷史」不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深入理解這一思想的基礎性維度。只有深入理解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才能從「歷史的深處」(馬克思語)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邃要義,從歷史的高度認知新時代的內涵,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築牢道路、制度、理論自信的基礎,從中領悟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論。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歷史與歷史研究。早在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他就針對黨史研究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論斷。黨的十八大以後,他不僅經常論及歷史、大量引證歷史,而且通過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研討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問題並發表講話、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等方式,多次集中性地闡述歷史。

習近平論史,貫通中外,縱橫古今,點面結合,融匯八方,既有宏觀性的大結論,也含較具體的「小有天」,內容十分豐富,觀點極其精粹,譬喻幽深,意蘊悠長。他不僅論述了歷史發展動力、歷史學的強大功能、歷史與現實的融通關係、對歷史應持的正當態度以及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而且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豐富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以及歷史學的繁榮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學習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應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核心性的理論範疇來予以展開。

2012年11月,習近平從歷史與現實的兩個制高點出發,首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夢。此後,習近平多次闡述中國夢,構建了以中國夢為核心理論範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現實基礎、貫通古今與未來的歷史理論。

中國夢的核心線索是歷史發展,內在理路是歷史理論,具有歷史哲學的思想高度。中國夢蘊含並展示了兩個時間維度。一個指向未來,即兩個一百年,最終實現民族復興。一個指向過去,即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近代170多年奮鬥史,新中國60多年建設史,改革開放40年實踐史。習近平站在由兩個時間維度所形成的制高點,展開其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現於全面決戰決勝小康社會的新實踐中。這是中國夢內在蘊含的完整歷史理論框架,體現了宏大的歷史視野、鮮明的經世特色與深摯的民族情懷。

構築、支撐中國夢的歷史空間,習近平同志著重從四個向度作了闡述,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黨史國史、世界史。

習近平特別重視中國古代史。他常常提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指出它負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重視中華文明史,最著意於其中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文化基因。他經常從歷史故實中引出現實鏡鑒,比如通過對秦、南朝陳國、唐等王朝衰亡原因的分析,通過對諸多古代人物的點評,重提「歷史周期率」,指出唯有「以百姓之心為心」,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習近平特別重視中國近代史。他常常論及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指出這是中華民族最動蕩、最屈辱,中國人民最悲慘、最痛苦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人不懈奮鬥、最終找對方向、走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大道的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發軔和蓬勃發展,清朝卻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失去了發展機遇。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中國根本沒有條件趕上時代前進步伐。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又錯失發展良機。要發展,就既要知通以避免因噎廢食,又要知本以避免歧路亡羊。中國近代史的曲折歷程,對今人的啟示最切近、最直接。

習近平特別重視黨史與國史。他在許多場合論及黨史與國史,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他還指出,黨史是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篇章,長征史是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對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習黨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鬥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了解了黨的奮鬥史,就可以從中獲得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特別重視世界史,尤其重視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發展史。他說,「無論是處理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問題,還是處理對外開放中的問題,我們都應該放眼世界,具有寬闊的眼光」。他說,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需要去深入了解;「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觀察當代中國學術,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什麼是大歷史?習近平說:「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裡所說的「總趨勢」,就是「大歷史」。他還指出,康熙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可見「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總之,歷史為現實中國提供了坐標與界標。理解中國夢的內在範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及人民性,必須立足於歷史發展。正如習近平所說:「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要了解今天的中國、預測明天的中國,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政府的治國方略,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習近平指出,「歷史決定了我們」。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恩格斯的名言:「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對於如此重要的歷史,當然需要認真地加以認知和總結。只有這樣,才會真正懂得中國人何以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深刻認識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關於歷史重要論述最鮮明的特點是堅定地站在人民立場。他說,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還是文明的創造者。他說,「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運用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關於歷史重要論述的雄厚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中央政治局曾經專門集體學習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習近平都作了重要講話。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方法貫穿於習近平關於歷史重要論述的全部內容之中,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最頑強的既有事實出發,習近平據此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科學的歷史觀非但不懼怕事實,相反,是以頑強的事實為基石。習近平在闡述要繼續對抗日戰爭史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時指出,「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他進一步指出,要引導黨員幹部樹立唯物史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習近平這方面的重要論述與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關於歷史重要論述中最突出的部分,是涉及歷史功能的論述。他在這方面的論述非常多,提出了一些具有時代鮮明特徵、朗朗上口的響亮命題,比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是前人的「百科全書」;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等等。這些命題內涵深邃,說明習近平非常重視歷史豐富而多面向的功能。

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功能。歷史還是民族記憶的寶庫,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歷史具有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的內在功能。總結、學習習近平關於歷史功能的論述,對於自覺地汲取歷史知識、借鑒歷史經驗、掌握歷史智慧、承擔歷史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馬克思與恩格斯曾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習近平說,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昨天、今天、明天,反映了不能割斷歷史的聯繫的發展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立場和觀點,這是習近平關於歷史重要論述所堅持的重要的方法論。

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反映了時代特點。他提出的一系列論述,發人深思。比如關於對待歷史的科學態度,他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關於歷史人物評價,他指出「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係。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關於新中國歷史,他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關於怎樣傳承歷史,提出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洋為中用,不能照搬,等等。這些論述,值得深刻領會、把握。

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為史學工作者提供了學術啟示和前沿課題。關於抗戰史,他提出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八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後14年抗戰的歷史,這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他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不能讀死書,要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對所讀之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古鑒今、古為今用。關於黨史研究,提出要牢牢把握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要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他關於歷史教育、歷史智慧、歷史思維等方面的論述,都給學者許多啟發與啟迪。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是今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認知中國的最好的教科書。在習近平同志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發表三周年之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才能為新時代的史學繁榮、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系《歷史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原標題:歷史決定了我們——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肖麗紅:中國法律史研究的法史爭論反思
《城市史研究》創刊30周年高端論壇在天津社會科學院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