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後強: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毀滅於雷擊

李後強: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毀滅於雷擊

三星堆的發現,改寫了中華文明史特別是古蜀歷史。但對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還比較初淺,特別是對這些遺物為什麼多有火燒和損毀的痕迹,更沒有很好的解釋。

我們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還原法」對三星堆進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損毀於雷擊」的觀點,希望有關研究者批評和指教。

雷擊說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依據在於古代沒有接閃桿即避雷針(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之前,1752年)。

古蜀盆地是雷電頻發地區,許多建築、森林、動物、船隻等經常被雷擊燒毀,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數具有燒毀痕迹。

還原法,就是把思考場景還原到遠古時代至少是30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原始生態和交通條件,實際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跨越漫長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

在此期間,出現了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青銅器等物件。

我們不討論「外星人說」「西洋人說」「戰爭說」「權力爭奪說」,因為這些假說脫離了原始場景,把今天的現代化思維特別是互聯網思維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強加了上去。

我們根據人類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化學得出一個結論: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是人類的共同祖先,分別通過白令海峽(冰河期)向東遷徙到了美洲,通過兩河文明地區到了歐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陽輻射引起基因突變的結果。

黃帝本意「黃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誕生在阿壩茂縣一帶,是中國人的祖先。

古蜀國與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個國王,也是夏朝第一個統治者。

大禹在四川被稱為蠶叢,治水走遍西亞、南亞、中亞、北亞,但主要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活動,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星堆的黃金、青銅器、玉石原料,主要從阿壩和龍門山採集,技術人員來自各地特別是河南二里頭(距今3800-3500年)。

古蜀盆地動植物極為豐富,盛產水稻、水果、亞洲象、大熊貓、野豬等生物,動物經常被捕殺和雷擊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有大量象牙、野豬獠牙等。

海貝是當時的貨幣,與周邊地區交換而來。

古蜀原始宗教體系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屬面具是各種巫師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長耳朵、突眼睛的青銅人面像應該是大禹(蠶叢)的神像,運用了藝術誇張手法,千里眼、順風耳、大鼻子、額穿孔、後腦勺有洞,表示對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尋和敬畏,與天神(雷電)的溝通。額孔是「天眼」,絕不是外星人和外國人造型,因為不論古代還是今天在國外,都沒有這種五官型的人。

這些神像要麼是低眉睡狀要麼是驚訝向天,都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說,這些面具是川劇變臉的源頭和始祖。

青銅站立人是「密碼箱」,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著船槳,是划船的姿勢,身上各種紋飾就是部分巴蜀文字(類似甲骨文、東巴文),表示大地、水波、魚鳥、太陽、行人、王者等意義。

金杖的紋飾雙魚、雙鳥、雙人頭和箭頭,是典型的巴蜀文字,說的是捕魚鳥和捕魚人,當然是魚鳧的權力象徵了。

三星堆的手工製造技術是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說三星堆即古蜀國,是魚米之鄉、公園城市,是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古代製造中心、文創中心、宗教中心和時尚之都。

為了揭示三星堆之謎,我們必須研究如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黃種人是人類祖先?大禹治水走遍亞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殿增先生2002年在《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發文指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是神」,三星堆遺址的突然荒廢和三星堆文化的迅速消失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我們認為,要揭示三星堆之謎,先應從人類起源說起。

從氣候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可知,人類起源與地震、火山有關,因為地震、火山可以提供人類演化的能量。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佔世界陸地總面積30%,人口佔61%,黃種人占亞洲人口65%。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環太平洋地區,主要在亞洲的青藏高原周圍,因為喜馬拉雅山受到擠壓在成長。

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

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地球上絕大數動植物起源於喜馬拉雅,至今可以找到生物原型。

地球上第一塊適合人類生存的陸地是喜馬拉雅,古代此山不高,最早是海洋,現在還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

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隨著此山上升,原始人慢慢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隨著氣候和地質變化,祖先向外遷徙擴散。

美國新澤西州羅傑斯大學遺傳學教授喬由·海伊說,最早成為美洲大陸居民的祖先是70名亞洲人。

有研究者認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2013年1月23日報道,一項化石DNA研究表明,現今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源於共同祖先,他們生活在4萬年前的中國。

科學家從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園洞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細胞核和線粒體DNA,重建了這名古人的基因檔案。

基因分析揭示,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檔案很相近,但相比現今歐洲人的祖先,已經發生了基因分化。

科學家此前發現了約4-5萬年前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古人類化石,跟現代人非常接近。

美洲原住民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其中尤以分布廣泛的印第安人最為明顯,併產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

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報》刊載《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一文,介紹了美國道格拉·華萊士教授的研究成果。華萊士認為,現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與亞洲人是相同的。

1992年2月,王大有、宋寶中、王雙等人在《華聲報》撰文指出,今天居住在美洲廣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實為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考古學家們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認為玉圭銘文的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許多字就是甲骨文。在一塊玉圭上,銘刻著殷商列祖列宗如繭翟、蚩尤、高辛氏等。

詩經《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繫。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里,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東,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達歐洲非洲。

喜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的路徑,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帶一路」。

白人和黑人是皮膚基因突變的結果,外因是太陽輻射(紫外線),內因是飲食分化。

現在就有白癜風導致皮膚變白。邁克爾·傑克遜早在1993年就解釋,他膚色的改變是因為患了白癜風。

黑色皮膚是為了阻擋紫外線傷害,白皮膚是因為陽光有限。皮膚的顏色取決於黑色素物質。皮膚里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膚色淺的人在陽光下待久了,皮膚里會產生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皮膚的保護傘。

陽光中的紫外線會晒傷皮膚,甚至導致皮膚癌,而黑色素像防晒霜一樣,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免受進一步的傷害。皮膚中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吸收紫外線的能力也就越強。

據統計,不同膚色人種的色素細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內,白色人種的色素細胞約在1000個以下,黃色人種則在1300個左右,而黑色人種則超過了1400個。

當人類從喜馬拉雅遷移到遙遠的北方和南方時,他們以淺色皮膚適應有限的陽光(光線稀少時,蒼白的皮膚有利於維生素D合成)。

有研究稱,過去6000年間,一個名為SLC24A5的「褪色基因」席捲了整個歐洲,使歐洲土著膚色發白。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朗博士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發現,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18萬年到36萬年前,可以發現是同一個祖先,因為他們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供給工廠」,具有獨自的小遺傳基因。

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細胞里取出線粒體基因,用18種酶切碎,把基因組成型作比較。結果,每種型的片斷的組成要素出現了和每個人種非常相似的型。

因此,他認為,各色人種可能起源於一個地方,「人種間的差別是由於在漫長的歲月發生突然變異而造成的。」

黑人、白人起源於亞洲黃種人,由於遷移的地方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膚色。居住在非洲的因為陽光強烈,膚色變黑;歐洲因為陽光較弱,膚色就白;亞洲居中,膚色也居中。

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人距今50萬年,藍田人距今115萬年,元謀人距今170萬年。

中科院學者在湖南道縣發現現代人化石,12萬前出現在該地區,比西亞和歐洲早5萬年。

四川資陽人距今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真人類化石,是蜀人祖先,已經會縫製衣物,還有穿孔石珠、麂鹿角,說明4萬年前蜀人就能打獵和做飾物。

非洲發現的幾百萬年前的「人化石」不是真人化石,也不是現代人化石,而是猿猴化石,那些猴子至今還是猴子,沒有變成今天的人。

非洲黑人祖先也是中國黃種人,歐洲白人也是黃種人的後裔,黑人白人都是黃種人皮膚基因突變的物種。

在西藏高原曾經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古象雄王國。在鼎盛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人口眾多,疆域遼闊。

象雄王國穆氏王子辛饒彌沃佛陀創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義,就是古象雄佛法。

從中國社科院翻譯的國家重點專案《象雄大藏經》中,能看到佛教理論的根源所在。

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蒙古等地,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為象雄人的後裔,傳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廟依然存在。

象雄文化在象雄經書中記載有1.8萬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辛饒彌沃佛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

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都在亞洲附近?因為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

原始宗教起源於喜馬拉雅,象雄文化就是證據。

在蘇美爾王朝,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

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將圖形符號固定下來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刻寫在泥板上,為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

這類記錄在出版史學界也被稱為泥板書,可以被定期約為公元前36世紀。

蘇美爾這個名字並不是蘇美爾人自己的稱呼,而是其他人給他們的名字,最早使用這個名字的是阿卡德人。

蘇美爾人稱自己為「黑頭的人」(sag-gi-ga),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

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這個詞,有可能是這個名稱的一個地方方言的變異,有學者認為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地方。

有的認為大禹也是西亞人,實際是大禹去過那些地方,有口傳。大禹治水到了亞洲許多地方,學到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

第二個問題:什麼人創建了三星堆?大禹是奠基者

郭沫若先生在1934年指出,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稱,武王討紂時,蜀人協助周王作戰。

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顓頊,封其支庶子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

三星堆的發現,證明常璩所記是真的。大禹是黃帝後裔。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在龍門山一帶。

公元前六七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可以理解為大禹治理岷江和沱江。

2002年,文物專家考古發現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遂公盨」,記錄了大禹治水的第一手資料。銘文開篇即是「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這與古籍《尚書·禹貢》中「禹敷土,別九州,隨山浚川」的記載完全吻合。

大禹是蜀之西羌人,西羌是夏後氏的發跡之地,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國家。

禹的祖先同蜀山氏通婚,考古學家林向提出「蜀夏同源說」是很有道理的。

可以說,是黃種人裔大禹,創建了三星堆古國。

大禹實際就是古蜀國第一個國王蠶叢,也是夏朝的第一個統治者。

因為黃帝家族是從青藏高原下到了四川盆地,在中國地理第二階梯中,只有四川盆地海拔是300-800米,並且有數千條河流,最適合人類生存。

在汶川、茂縣一帶發現大量石棺,在德陽、青白江一帶發現大量船棺,就是證據。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有縱目人與石棺葬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

船棺與水有關,是捕魚民族,從魚鳧時期盛行,到戰國後期衰減。成都市商業街大量巨型船棺,可能是鱉靈或開明之墓。

為什麼要創建三星堆?

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發展。

為了避寒、避害,為了統治需要,宗教祭祀,政教合一,於是建成最早的國家即古蜀國,可能與夏朝同時代,甚至早於夏朝。

因為人類祖先可能是先到四川盆地再到中原地區,先到長江上游再到黃河流域。

古人演變為現代人,身上沒有了厚毛,不能抗寒避風,必須建立城堡、房屋,作為一個根據地,部落集中居住地。

四川古代洪水泛濫,是水患最多的地方,地震也很頻繁。

為了避免地震、寒冷、冰雪、洪水、日晒,古人在許多地方建立城牆,三星堆是其中之一。

古蜀作為治水示範地、樣本,經濟很強大,外敵不可輕易侵犯,因此長期繁榮,國泰民安,但自然災害頻繁。

據文獻記載,古蜀國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之後是望帝杜宇、鱉靈(蒲澤),其後是開明。

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蠶叢,又稱蠶叢氏,傳說中是上古時代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據說蠶叢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縱目人,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

成書於晉代、記載我國西南地區歷史的《華陽國志》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

按照歷史的記述,上古時,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紀前後,他們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

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蠶叢的家係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據說,他巡行郊野時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

他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

夏商之際,第三代蜀王魚鳧成為國王,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

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朝與古蜀國之間曾經爆發多次戰爭,因此商王才會進行占卜,向上天詢問吉凶、對策。

這說明古蜀國在商代以前就成立了,否則不可能打仗,更不能強大。因此,在夏代或之前就有古蜀國。

魚鳧執政的時期,正是商王朝接近滅亡的時候。因為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在伐紂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古書《尚書》記載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據說,古蜀國軍隊出戰時,都是載歌載舞,用悠長宛轉的嚎叫增添軍威,用請神明附體的舞蹈儀式來增添勇氣。這嚎叫與怪異的舞蹈,無疑也是對敵人的一種威懾,這就是三星堆那些怪異面具的來歷。

到了春秋初期,王位從魚鳧家族傳到瞭望帝杜宇手中。

傳說,杜宇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成了蜀國的國王,被尊稱為望帝。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才,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老百姓深受其害,蜀國人口銳減了一大半。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務,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這樣水流就從蜀國流到長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

杜宇十分感激,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然而,鱉靈統治下的古蜀國在鱉靈的子孫手中很快就滅亡了,古蜀國從此消失。望帝杜宇悲傷而死,死後化為杜鵑,整日在林中哀啼。於是,有了「望帝君心托杜鵑」的凄美詞句。

1929年的春天,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文明被喚醒,發掘出了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絕倫的珍貴文物。經考證,屬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按照規模來看,三星堆曾經是古蜀國的都城。歷史上,成都叫禹都,是為紀念大禹。秦代李冰建設都江堰,學習了大禹、鱉靈的方法,這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存留的歷史證據。

三星堆所用金、銅、錫、玉石、陶土,主要來自四川龍門山、阿壩,安寧河谷、攀西大裂谷。

古代四川有天然銅、錫金屬,可以方便製造青銅器(紅銅與錫的混合物)。

製造技術力量來自亞洲各地,主要是河南二里頭。人像採用了巫術、巫師的藝術誇張,並參考了西亞、南亞、中亞等的臉型。

龍門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線。龍門山古稱茶坪山、湔山,又名龍山,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大禹就出生在龍門山一帶。

可以說,黃帝後裔蠶叢、柏濩、魚鳧、杜宇、鱉靈、開明,都是三星堆的建設者,統治者,都是治水英雄。

大禹是奠基者、開創者,主要處於石器、陶器、玉器時代。

魚鳧是興盛者、主建者,主要處於銅器、青銅器時代。

三星堆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跨越時間很長,所以歷史文化厚重,內涵極為豐富,不是短期能解之題。

第三個問題:三星堆文物表示什麼?原始宗教器物

三星堆出土文物有金、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

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

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

另外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

據王居中、闕顯風主編《三星堆研究》第四輯採集卷(巴蜀書社,2014年12月)報道,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沒有下頦,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

這些青銅面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臉型與現代當地人完全不同。

這些人像代表了什麼?

可以說,這些人像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都採取了藝術誇張手法,都是巫師像或者祖先的神像,現在世界上的神社思想都來自這裡(比如日本神社)。

早在夏代末年,海貝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海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

由於它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

三星堆那些被燒焦或者摩擦過的大量海貝,是用作交換的貨幣,來自古蜀周邊地域(如雲南、廣西)或國家(如尼泊爾、印度、土耳其等),是蜀王的「小金庫」。

青銅鑄立人像,穿著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赤著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銅像身高170厘米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時代青銅像。銅像兩手一高一低,呈握東西狀。但該銅像出土時,手中沒有發現握有東西。

專家推測,這個銅像的神情和手勢,像是一個不同於平常人的巫師,應是在祭祀中用到的道具。實際上,這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著木質船槳,是划船的姿勢。

這個魚鳧神像是「密碼箱」,包含著許多古蜀信息,身上的飾物、飾紋都是古蜀文字,有些類似甲骨文或東巴文。

比如,衣服下邊三角形類似甲骨文「王」字,帽冠正中圓圈是「日」字,雙層橢圓形是「月」字,底座上有「牛」「蛇」「魚」等字,在腰部有「目」「水」「回」「舟」「波」等字。說明這是魚鳧捕魚划船造型。

還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

這些都是巫師形象,有的是死去的先人造型,有想像和誇張成分,不是真人模製。

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顯得無比怪誕詭異,這就是上「縱目」的蜀王蠶叢,也是大禹的造型。

只是對蠶叢相貌有誇張,意味著蠶叢確實存在。大禹與蠶叢是同一個人,除了能治水、養蠶外,最大本事是能手握毒蛇,能捕殺大象或野獸,「禹」字本意就是能為民除害者。

三星堆文物中還出土了金杖,金杖長達142厘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神秘的紋飾,以及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還壓有一隻箭狀物。此外,杖上還刻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

這說明是魚鳧的權杖,代表權威,有「鳥驚魚駭」之效果,「魚鳧」本身就是捕魚的水鳥。

青銅神樹高近4米,共3層,分為枝,每個枝頭上站立有一隻鳥,樹上掛有許多鈴和各種果實。這九鳥(頂上可能還有一隻大鳥),是神鳥,能上天入水,也是捕魚鳥。

此神樹是古蜀國的國徽或標誌,由魚鳧所造,是古代巫師們專用的最大神器,表示捕魚之王,水陸空一體。

青銅神樹高350厘米,青銅太陽輪盤,是宗教法器,表示敬天敬地,按照神的意志行動,相當於船隻方向盤。

古代蜀人採用極其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造型藝術鑄造這件充滿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銅神樹,是為了祈求上天風飄雨順,民眾安康。

可以想像,當時的三星堆建有最大的宗教場所,祭祀平台。

由於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黃種人是人類共同祖先,大禹到「國外」治水,後代也「出國」交流,因此三星堆是國際化古城。

當時沒有今天如此嚴格的國界,都是游牧民,走遍天下無阻礙。

在三星堆出土的遺物,有明顯的古蜀國文化的痕迹,也有濃郁的西亞和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徵。

一些陶器酒杯,極似歐洲同期出土酒杯外形。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物品,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非常接近。

這種帶有「雜交」特徵的青銅文化與中國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有明顯不同,是一個獨立體系,即巴蜀文明。

從1929年開始發掘,三星堆許多文物特別是石器、玉器、銅器已經散落民間,包括有巴蜀文字的玉器。

陳顯丹編著的《三星堆祭祀坑發掘記》(文物出版社,2016年5月)指出,三星堆發掘有大量骨渣、象牙、海貝、金器、玉器、青銅器、鳥、蛇、魚、虎、雞、銅鈴等,玉璋有圖文,各種面具有飾紋,還有銅跪人(服務員),二號坑出土的飾件有釣魚鉤、捕魚工具。

這說明,這座4800-2800年前的古城,有距今3500年前的規模宏大的城牆、大型房屋建築。由於當時交通不便,這些青銅器面具只能在本地製造。

第四個問題:三星堆象牙和金屬原料來自什麼地方?龍門山及其周邊地區

當時四川有大量亞洲象和野豬,能捕殺大象和野豬者是英雄,受人尊重。

那些象牙也是祭奠祖先神靈的貢品,但有些是被雷擊而死,有的是被獵人捕殺。因此金沙遺址也有大量象牙和野豬獠牙。

80多枚象牙的來源,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和權威的象徵。

實踐表明,人的智力對個體而言,幾千年來沒有明顯上升,有的反而下降,如體力、記憶力、繪畫能力、寫作能力等甚至不如古人,現代社會只是人的集體能力增強。

因此,古人的智力不可低估,三星堆人可能比我們聰明,他們能冶煉金屬,製造金器和青銅器。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黃金來自四川龍門山、阿壩等地。

四川揚子地塊西緣是我國重要的鐵銅等黑色、有色、稀土及貴金屬成礦帶,以獨特的構造演化過程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分布為特徵。其中,川西龍門山地區一直是國內地質研究的熱點地區。

「彭灌雜岩」是其中出露面積最大的前震旦紀變質-岩漿雜岩,並以產出馬松嶺銅礦床為地質界所關注。

阿壩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緊鄰成都平原,礦產資源己探明礦種60種,礦產地318處,有8個礦種名列全省前列,有優勢的礦種有金、鈾、鐵、錳、鈦、錫、鎢、鉛、鋅、煤、大理石、金剛石、鋰輝石、石英等數十種,泥炭儲量達70億立方米,居世界之冠。

現已探明黃金儲量116噸,約佔四川的49%以上。主要有馬腦殼金礦、草地金礦、東北寨金礦、新康貓金礦、漳臘砂金礦等大型礦床。

古代天然黃金很多,汶川、茂縣等礦產資源豐富,有褐煤、泥炭、鐵、銅、銀、砷、鉛、鋅、錫、金等,阿壩縣褐煤儲量達20億噸。

只有金屬礦與煤炭在一起才具備冶煉條件,要燒煤才有高溫。

三星堆青銅來自四川。青銅是銅與錫、鉛等的合金,銅錫合金稱為錫青銅,銅鉛合金稱為鉛青銅,其他還有鉛錫青銅、鎳青銅等。

青銅最初的顏色並非綠色,而是金黃色,只是深埋地底氧化後生出一層青綠色的銅銹,故稱之為青銅。古代青銅,錫和銅的比例為3:7。

從考古遺址分布看,夏商周所在的中原地區及其周邊地區銅錫資源十分匱乏,尚未發現有銅礦開採和冶煉遺址,所以中原發達的青銅文明背後,一直存在著一個銅源之謎。

《史記》雖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的記載,但這些地名已不可考。

據研究,中原地區獲得江南包括四川銅錫的方式主要有地方納貢、戰爭繳獲、民間非法貿易、贈送、進獻等。

《尚書·禹貢》曾記載九州各地區上貢特產給禹,揚州(今東南大部)、荊州(今長江中游)進奉的供品都有「金三品」,《周禮?考工記》盛讚「吳越之金(銅)錫,此材之美者也」。

三星堆的青銅器合金成分中沒有微量鋅,無鋅伴生的鉛礦在哪裡?三星堆的銅源也是一個謎。

實際上,古代最初主要使用天然銅,後來才使用冶煉銅。古代在四川龍門山斷裂帶(阿壩)和攀西大裂谷都有大量天然銅,沒有鉛鋅。

銅礦石分為氧化銅和硫化銅,氧化銅礦石的冶煉是用木材製成木炭,在煉爐內用木炭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就可直接還原出金屬銅。

大約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皖南有了硫化銅礦的冶煉。煉出生銅後,一般是製成一定規格的銅錠,再運往各地鑄造。

錫是「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便發現並使用錫了。在我國的一些古墓中,常發掘到一些錫壺、錫燭台之類錫器。

據考證,周朝時,錫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在埃及的古墓中,也發現有錫制的日常用品。

我國有豐富的錫礦,特別是雲南箇舊市,是世界聞名的「錫都」。此外,廣西、廣東、江西等省也都產錫。

錫器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錫具有很好的殺菌、凈化、保鮮效用。四川涼山岔河錫礦很有名,地球化學特徵表明,它是最古老的錫礦床之一。

四川三星堆的金器、青銅器原料,都可在四川及其附近找到,並且很豐富,中原地區反而沒有這些金屬材料。

所以,三星堆的金屬器物是在本地採購原料,在本地製造,德陽是製造中心。

據三星堆研究院等編輯《三星堆研究》第一輯(第164頁)報道,在三星堆城內發現了有火燒的泥芯(紅砂石),這是澆鑄銅器的模具土。

第五個問題:什麼力量毀滅了三星堆?夏季雷電燒砸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殿增先生指出,三星堆廢棄的原因目前主要有水患說、遷移說、亡國說、改朝換代說等。

他本人傾向於最後一種意見,因為在「商周之際或西周前期,大約有一次杜宇取代魚鳧、強行改變三星堆文化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變革」,但不好解釋器物被破壞的事實,因為這些器物是國家之寶貝,非常重要,新的掌權者不敢燒毀。

清華大學范念念、吳保生、劉樂2010年7月在《山地學報》刊文指出,從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雁門溝、文政溝的縱剖面特徵看出,河流曾發生過大的變遷。

結合三星堆、金沙遺址考古資料以及歷史文獻,他們認為發生於公元前1099年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進而引起河流改道,並導致三星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傳承,以及杜宇時代的嚴重水災。

這是一個重要觀點,但無法解釋三星堆文物入坑之前被燒毀和砸毀的事實。

我們認為,這是雷擊並引發燃燒的結果。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編《三星堆研究》第一輯(天地出版社2006年7月)指出,祭祀坑內有大量骨渣,有竹木灰燼,但不見煙熏痕迹,表明這些骨渣入坑前已經焚燒砸毀。

坑內器物大都殘破變形,顯然是焚燒的,有的已經半熔化。

數千年來,三星堆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青銅時代,三星堆古人為了祭祖,為了對抗大自然,創造了各種法器、神器。

但是,都無法抵抗大自然的力量,特別是地震、洪水、瘟疫和雷電。有的大象、野豬、蟒蛇、人被雷擊而死。遠古的恐龍也可能是被雷擊而死,因為它們體型高大成為尖端導線。

古人沒有避雷常識,雷擊事件經常發生。三星堆人認為雷電是上天的憤怒,應該敬神,於是運來大量好東西,如象牙、海貝、野豬獠牙、玉器等。

四川盆地是雷電高發高頻地區,雷擊事件經常發生。就今天而言仍然如此,古代更甚。

2006年6月30日凌晨,成都市某公交車總站發生的雷擊事件造成了5輛公交車被燒毀,7月11日凌晨一次雷暴則造成雙流機場4架飛機損傷。

2009年上半年,四川因雷擊致死事故達10餘起。9月6日,廣漢市小漢鎮一居民被雷擊身亡。

據統計,2013年8月7日12點到下午6點,四川雷電主要發生在德陽市、綿陽市、成都市、雅安市、瀘州市、廣元市、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區。當日12點至下午5點54分為止,四川共發生雷電雲地閃擊9774次,成都市發生雷電雲地閃擊2120次。

2014年7月31日,13小時內德陽閃電9000餘次,羅江鄢家鎮景福村一村民遭雷擊身亡。

2014年3月25日凌晨4點,巴中市巴州區寺嶺鄉麻子梁山發生森林火災。經現場調查,此次起火原因是雷電擊中一條體長近4米的蟒蛇導電引起,遭雷擊燒焦的蟒蛇在現場,過火面積約4.8畝,森林受害面積約3.6畝。

2017年5月9日晚,涼山木里縣因雷擊引起兩起森林火災,過火面積約39公頃。

近年,大象、生豬、牛羊被雷擊而死的事件經常發生。

據新華網報道,2007年5月4日,印度東北部城市西里古里以北250公里的自然保護區,5頭大象因雷擊致死。

2014年7月28日,湖南茶陵縣棗市鎮東嶺村養豬戶呂青生的171頭生豬被雷電擊倒死亡,另外110餘頭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30萬元。

特別是夏季,雷擊活動頻繁。臨時性的棚屋建築物、古老的大樹、游泳、划船,在曠野攜帶鐵鍬、釣竿等物體,都容易被雷擊。

古代的三星堆,這些容易被雷擊的因素全部具備,他們是漁民,經常在江上,大型宗教建築物沒有防雷設備,因此,多次被雷擊燃燒,只好埋入地下。

後來遷移到金沙,是為了更安全地生活,但青銅器少了,主要是金器、象牙、玉器等。

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可能還有其他沒有發現的祭祀坑,都是雷擊後將神器埋入地下的原始窖藏。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二屆中國國際關係女學人論壇在京召開
打造新型社科研究合作機制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