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導語:「看天下美景、追可愛動物、探神奇風情……就是我的天職」。劉瑩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對博物學有著天然的熱愛,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青春版——《博物》雜誌的內容總監,劉瑩活躍於科學傳播第一線,在工作之餘,曾參與英國科學家在亞馬遜叢林的科研工作,遊歷、考察過南美洲、南極洲等地,出版了《自然之美》、《南美洲》等著作,還創辦了「博物課堂」系列活動。

可能一說起科普,很多人想到的是一個科學家老爺爺穿著白大褂,像愛因斯坦那樣,給小朋友講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專業科普工作者,雖然科學家也會做一些科普工作,但是科學家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做自己的研究,做報告,我們科普工作者更多的是像博物館的工作、科普類雜誌的媒體工作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劉瑩 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第六期

其實科普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現在很多人覺得科普好像都講給小朋友聽的,成年人可能感覺每天我工作很累了,我不需要學知識了,其實科普無處不在的。

比如我現在放的這兩組花。現在春暖花開了,這兩種花都在開放,這是北京特別常見的兩種花,左邊叫棣棠,它在中國古代也叫棠棣,這種花是咱們中國原產的花卉,在詩經裡面就有:「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講的是兄弟之間的感情,我們下次看到這種花,就能想到這是我國原產的植物,兩千多年前就有詩歌傳誦它。

右邊這種花也非常常見,花期特別長,現在開始開了。我們看到一種植物或者是動物的時候,經常會想: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右邊這種花叫黃刺玫,這種花本身是不能吃的,能提取精油,結的果子可以吃,但不是特別好吃,可以用來做果醬。我們經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我工作中更多的感覺是:知識就是樂趣,因為科普工作中你能發現好多樂趣,除了吟詩,除了告訴大家怎麼做果醬之外,還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地方。

對於我來講,我自己最感興趣工作的就是跟科學家同行,去參加他們科考。

這張照片不是發大水,這是我跟兩位巴西科學家在亞馬遜地區參加他們的科考工作。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我從小喜歡動物,植物,看過很多野生動物紀錄片,一提到亞馬遜,就想起到處都是野生動物,美洲虎、大鱷魚什麼的。但是實際真正到了亞馬遜叢林參與了科學家考察工作,我才發現亞馬遜叢林跟我想像中有些一樣,有些地方則非常不同。比如我們剛才說了,亞馬遜叢林有好多猛獸,實際上在叢林裡面看到這種野生動物的概率不是特別高,尤其是大型猛獸,它們一般藏在叢林深處,能見到它們機會不多。

但是亞馬遜叢林又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非常不一樣。比如,為什麼這張照片大家看像發大水?亞馬遜河有一個特點,叫水淹森林。大家知道河流有豐水期,有枯水期,咱們中國大部分時間夏天雨水特別多,是豐水期。

亞馬遜河因為處於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比較炎熱,但是它分為旱季和雨季。一到雨季水漲的很高,旱季的時候水位落的很低,旱季和雨季最大的水位可以相差20米。大家想想我們這個教室是5層,如果在枯水期的時候,河流在外面廣場地面那麼高,到了豐水期,水量漲到5層樓這麼高。

我拍這張照片是雨季的時候,我去的這個地區,是巴西保的一個護區,那個地方水位差沒有那麼高,有5米左右。我們每天工作就是劃著小船到森林裡面去,跟科學家一起研究這裡面一種猴子。這種猴子在樹林里生活,可以在樹上移動,從一隻樹枝跳到另外樹枝。樹枝下面就是水面,這個水面對它來講更安全,因為地面的猛獸沒法爬上樹襲擊它,它們願意在水淹的叢林上面活動。

大家看看我們日常工作,在這個照片裡面,後面拿著相機的科學家,叫做布魯娜,是一個巴西女科學家,我就是跟她一起考察的。前面這個人是當地村民,他來負責我們一些日常生活,幫我們劃小船,我們日常就是劃著這個小船到森林裡面找那種猴子。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我們去的時候是豐水期。水面非常平靜,非常漂亮,倒映著藍天。我剛才說了水會漲起來5米多,所以有的時候水下能看到樹叢,因為5米已經挺高的,兩三層樓高,所以在划船的時候經常發現自己在樹林上面劃。水下是樹梢,樹枝,有的時候樹葉很大,你還能看到小魚在葉片上休息,所以那種感覺特別神奇,尤其像這種風平浪靜的時候,劃著小船,船底是樹林、樹枝,有時候樹枝還會刮到船底發出「唰唰」的響聲,你會發現小魚就在你的腳下游泳,給人感覺很夢幻,感覺在半空中懸浮,像在天空之境一樣,非常非常有意思。

如果深入到森林裡面是什麼樣子呢?有時候我們會深入到森林裡,非常深的地方,好幾公里遠。到樹林深處,水幾乎不流動,顏色非常深,看不到水裡,能見度很低——因為河水溶解了腐殖質,是不透明的。

有的時候能碰到一些非常意想不到的東西。有一次我們到森林深處的時候,非常安靜,只有偶爾有鳥鳴,突然聽到「噗噗」聲音,大家猜猜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亞馬遜河豚的呼吸聲,亞馬遜河豚是哺乳動物,需要到水面上呼吸,我們知道鯨魚到海面上呼吸,噴出水柱,亞馬遜河豚也是,但是它體積比較小,沒有噴出水柱,但是能夠聽到這種聲音。

在樹林之間穿行,有的時候樹枝很密集,需要前面有人拿著砍刀劈開我們才能行進。

在特別深的地方,我們發現亞河豚一直尾隨我們。我們的小船在前面走,它一直追著我們。我們當時考察隊有兩個科學家,一位研究猴子,另外一位研究海豚類的。我問他,為什麼亞河豚會到森林這麼深的地方來?他說亞河豚是好奇心非常強的動物,它在森林裡面看到奇怪的小船,屬於異類,它也想看看這到底是什麼。也許有人不相信,但確實這樣的。

我們把船停下來,「梆梆梆」地敲船幫,這隻亞河豚會游過來,它發出的聲音越來越近,它離我們近了以後不發出聲音了,水透明度很差,所以我們看不到它,可是我們可以看到氣泡,圍著我們的小船有一圈氣泡,所以可以知道它圍著我們的小船繞了一圈——它其實就是過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感覺非常有意思。

在開闊水面,我們也遇到過亞河豚,它們兩三隻一群,在一起捕獵,它們在水裡非常高興的游泳。它們體顏色比較淺,有的是淺灰色,有的是發粉的顏色,但是在河水裡面看起來金黃色的,能看到它們金黃色的身影,真的有一種神話的感覺。亞馬遜當地土著人也有這種傳說,它們認為亞河豚在月圓之夜會變成美男子上岸,找年輕姑娘談戀愛。如果有女孩生了一個孩子找不到父親,他們就說是亞河豚的孩子。

這也是想改變一下大家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這位我一起考察的科學家,我們很多人覺得一說到科學家,就想到是很嚴肅的形象。實際科學家也是人,而且他們也有很多生活情趣,而且我認識的科學家,很多都是非常享受野外考察生活的,這是我們考察途中,去往森林考察的時候,布魯娜換上泳裝,晒晒太陽,我們看到下面就是水面,倒映著藍天,非常非常的美。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除了跟科學家一起工作以外,我作為科普工作者,還有很多見證自然奇趣的地方。

比如這個是一座火山,活火山。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我本身學地理的,對自然地理風貌非常有興趣。我們中國雖然有火山,都不是太活躍。我曾有機會到智利親自接近一座活火山。智利普崗有一座火山,大概2800多米,不是特別高,它是一座活火山,現在處於相對穩定的地方。雖然是活火山,但沒有危險,所以它開發旅遊。

我當時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要爬一下爬。這張是我登山的過程,非常非常痛苦的,因為我屬於體力不是特別好的,尤其還是在雪地上面走,大概爬了四五個小時。爬的時候,會有一種錯覺,你覺得自己在大平原上走,因為你在這個地方都是平的,所以會有點失去參照物的感覺,會覺得自己走在一個大平原上,但是實際上是在爬坡。

最後我終於爬到火山口,我非常想知道一個活火山的火山口是什麼樣子。這是火山口的照片,下面還有一點雪,但是因為火山冒起來熱氣,所以火山口邊緣地方雪比較少的,而且火山冒出來的灰有點黑點。我走到火山口邊上,往裡看,因為這個火山口面積非常巨大的,不可能像站在樓的邊緣看到下面什麼樣,只能看到這個什麼樣,大家能看到嗎,遠處還有幾個人走。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我看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一個情況,什麼情況呢?火山突然冒出了一股熱氣,這個熱氣不像是說我們所想像的冒濃濃黑煙,有一點煙,但是還是透明的,能感覺到它的溫度,能聞到它的氣味,突然一下感覺被這種熱氣包圍了,非常的嗆,如果你把封了一宿的爐子打開,然後把頭扎進去,就是那種感覺。

一下被熱氣包圍,而且非常嗆,我當時感覺沒有氧氣,這種感覺特別奇怪,因為你能夠呼吸,但是你吸進去都是熱的,充滿煤煙味的這種毒氣,使勁吸氣,咳嗽,可是你咳嗽了以後你覺得完全窒息了,沒有氧氣又使勁吸,簡直是惡性循環,當時我拚命的咳嗽,被我們的導遊發現,他一把把我拉過來,因為這非常危險的。

火山除了岩漿流出來,它的毒氣也是火山非常大的危害之一,火山造成死亡事件裡面,除了被岩漿摧毀外,有很多人被毒氣熏死的。它的毒氣裡面,含有一氧化碳等等,因為面積非常大,你無處躲,無處藏,你吸進去都是毒氣,一點氧氣沒有,那個過程非常非常的痛苦,當然這個痛苦過程我也會寫進文章里,告訴大家。如果大家對火山有興趣,可以親自體驗一下,因為只有自己體驗了,你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這也是我們參與見證的自然天象現象,是2009年發生的日全食。今年3月份也發生了日全食,但是在印尼才能看到。

日食對於很多人來講不會特別關注。因為在我們北京基本都是日偏食,太陽擋住一點,所以影響不大,但是真正的日全食是不一樣的。左邊這張就是我們拍的日全食的照片,這是湖北荊州,當時天色一下暗了下來。明顯天空變得很暗,然後天上看到星星,溫度一下明顯感覺到降低。

博物大冒險:亞馬遜的神奇旅行

最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看看右邊的照片,如果我不解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普通的光影照片,這個光影,平常我們看到地上樹的光斑都是小圓斑,但是這張照片全都是月亮型的小斑,為什麼會是月亮型的?這是發生日全食的時候,太陽露出一點發生的現象。我們大家學過小孔成像的原理。太陽被月亮擋住,稍微透出一點時,太陽就像一個月牙形狀,透過樹葉的空隙,變成了一個小孔,它照在地上就變成了小孔成像,我們看到月亮光斑其實就是當時太陽的樣子,所以非常有意思。如果有機會,大家看日全食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說了很多,有人就會問,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科普工作者?像前面兩位是科學家,她們可以做科普工作者,不是科學家怎麼走向科普工作崗位呢?

我應該從高中說起。我不是從小特別有明確志向的人,高三時候面臨高考報什麼專業,當時我父親想讓我學圖書館專業,母親想讓我學會計,是希望以後工作能夠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在辦公室里,覺得文職工作更適合女孩子。

我是屬於從小很乖乖的,學習不錯,但是心裡很嚮往野外,從小喜歡看動物世界,所以我偷偷填報了地理系,後來就讀於北師大地理系,學了四年。地理系的知識面非常廣,是一個很基礎的學科,學的知識面很廣,對口工作非常少,大學畢業到大四的時候我也沒有想好做什麼工作,我同學裡很多當了地理老師。

當時在圖書館看《地理知識》雜誌,我覺得裡面介紹的非常好,是中科院地理所辦的雜誌,我就翻了《地理知識》上面編輯部的電話,非常榮幸地進入了《地理知識》編輯部。當我在那裡實習的時候,正好趕上《地理知識》改版,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是我說了改完的名字,大家就知道了——《中國國家地理》。我在中國國家地理工作了幾年之後,趕上我們雜誌要創刊《博物》,是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青春版,是專門給年輕人看的科普雜誌,我調到了《博物》工作,現在在《博物》工作十幾年了,感觸非常多,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就在上周,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有一個讀者問我一件事兒,說:「我在你們雜誌上有一期看到「寶石自己造」,講的是說你親自去一個小山村裡,挖寶石,自己打磨」。他說覺得那期雜誌特別有意思,想問問我說具體位置在哪兒,說到底在河北哪個村子,能不能挖到寶石,能自己挖嗎?我發現那個雜誌2006年的,今年是2016年,這已經是十年前的雜誌了。我當時真的很震驚,沒想到那個時候做的一個內容,到現在還有讀者記住,而且他說他孩子挺小的,他想帶孩子去玩。我想也許十年前的時候他的孩子不知道有沒有出生,因為很多雜誌大家都是看了以後就拋棄了,我們這個雜誌能夠影響這麼長時間還有人記得,我非常感動的。

還有一個,現在這個是我們博物雜誌官方微博,我們微博叫做微博雜誌,風格非常有意思。我們這個運營微博的同事,他小的時候就是我們《博物》的讀者,他當時上中學,很喜歡昆蟲,喜歡動物,當時跟我們雜誌編輯有過一些交往,我們經常聊,當時覺得是一個小孩,是一個初中生,到了大學畢業,他來負責我們的微博運營,當時他接手的時候我們微博粉絲量兩萬多,現在三百多萬。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就是這些,我非常喜歡我自己的科普工作,然後也希望大家,尤其現在的學生,如果你們對科學有興趣,還沒有特別立志做科學家的話,非常歡迎你們進入科普行業。謝謝大家!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SELF格致論道講壇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作者寫於2016-05-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飛機上的窗戶為什麼不能打開呢?
生吃三文魚會感染寄生蟲?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