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寫愛情or友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寫愛情or友情?

原題:《歡樂頌》中的奇點引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裝逼失敗?

熱熱鬧鬧,槽點眾多,讓人一看就停不住的"有毒"電視劇首播已經落下帷幕。劇中的奇點兄魏渭更是集中了大部分的槽點。彈幕上,網友們紛紛稱奇點「猥瑣」、心機深、套路多,撩妹撩得網友的尷尬症都出來了。

奇點兄另一個讓大家吐槽很多的點是喜歡掉書袋裝文化人,但卻總是裝逼失敗。譬如在第29集中,他居然跟人設是中文菜單都看不懂的海歸「香蕉人」ABC安迪談起了《詩經》,而且是那首大眾最耳熟能詳的《擊鼓》。

網友紛紛吐槽說,奇點引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裝逼失敗,這首明明是表明戰場上戰友間有愛的詩歌,居然被他引用來當做愛情詩歌。那麼詩經中的《擊鼓》一詩,真的不是愛情詩嗎?人們千百年來一直用於歌詠愛情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詩句一直都是誤用嗎?奇點同學真的裝逼裝得很失敗嗎?

其實,這是個千古難題。讓我來給大家列舉古往今來的著名文化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是怎麼相互撕逼的。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有這麼兩種觀點:一,是戰友說。二,是愛情說。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士主要有: 東漢鄭玄、當代趙缺。

東漢鄭玄在他的《毛詩箋》中解釋這首詩說:「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說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執其手,與之約,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

現代人趙缺在他的《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一書中認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男人間的約定。嘲笑奇點的網友是不是中了這本書的毒呢?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士主要有:三國時期王肅、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歐陽修、范處義、楊簡、清代學者方玉潤、著名作家錢鍾書、當代作家揚之水,以及我們的奇點魏渭兄。

由名單可以看出,站在奇點兄這一邊的古今名人是多過第一種說法的。

三國時期王肅認為這首詩講的是:「言國人室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

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引用了王肅的解釋:「言國人世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

朱熹則在《詩經集傳》說:「契,與挈同。契闊,隔遠之義……從役者念其家室,因言始為室家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

宋代歐陽修《詩本義》肯定了三國時王肅的說法:「《擊鼓》五章,自『爰居』而下三章,王肅以為衛人從軍者與其室家訣別之辭,而毛氏無說,鄭氏以為軍中士伍相約誓之言。今以義考之,當以王肅之說為是,則鄭於此詩一篇之失大半矣。」當代作家揚之水也在她的《詩經別裁》贊同歐陽修的這個說法。

范處義《詩補傳》:「上二章則為怨辭,下三章皆國人與室家相訣辭……蓋契者,合也;闊者,離也……今所嘆者果成離闊矣,不容我苟活矣!」

楊簡《慈湖詩傳》:「諸儒皆曰『契闊,勤苦也』,雖孔疏諸儒參定亦無考據。然則勤苦之義,特意之爾,蓋謂軍伍誓約,必推其勤苦之意。今謂與室家訣別,則契者,合也;闊者,闊遠也。婚姻之初親愛誓者,其死其生,其合而共處,其遠而闊別,其想愛相悅之心有成無虧,有一而無二。」

清代學者方玉潤認為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詩經原始》)

著名作家錢鍾書在他的名作《管錐編》說:《箋》:「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說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正義》:王肅云:「言國人室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按《箋》甚迂謬,王說是也,而於「契闊」解亦未確。蓋徵人別室婦之詞,恐戰死而不能歸,故次章曰:「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由上可知,如果要把奇點兄引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說成是裝逼失敗,那麼跟他一起失敗的是王肅、孔穎達、朱熹、歐陽修、范處義、楊簡、方玉潤、錢鍾書等等中國文化史上的名人,我想奇點兄如果知道自己和這些人一起失敗,一定會覺得雖敗猶榮。



關注我微信apenman,後台回復「詩經」,即可免費得到精美古版刻本《詩經》電子書。

作者寫於2016-05-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日光浴VS防晒,應如何平衡?
母親大腦中有孩子的細胞?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