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每過 40 秒,就有一個人成功謀殺自己

每過 40 秒,就有一個人成功謀殺自己

原標題:每過 40 秒,就有一個人成功謀殺自己


每年 9 月 10 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在同一天,女明星沈麗君留下遺書後,跳樓自殺。丈夫出軌、小三逼宮、癌症這「三把刀」殺死了她。


今年 8 月 5 日,香港創作歌手盧凱彤選擇了和沈麗君一樣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再往前退兩個月,今年 6 月,三天兩位美國名人自殺。一位是天才設計師、Kate Spade 品牌創始人凱特·絲蓓;另一位是美國明星廚師、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安東尼·波登。


奧巴馬發推悼念安東尼·波登


這只是我們在新聞媒體看到的自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有近 80 萬人死於自殺,也就是,秒針每走 40 下,就有一個人殺死了自己。2016 年,自殺佔全球死亡總數的 1.4%,成為第 18 大死亡原因。而且每一個死於自殺的成年人背後有 20 多個試圖自殺的成年人。


2003 年,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的口號只有七個字——「自殺一個都太多」。可是,這個地球每年因自殺而失去的人依舊沒有減少。



很多與自殺相關的新聞事件主角生前受抑鬱症的折磨。但抑鬱症不等於自殺,自殺也不等於抑鬱症。美國疾病中心研究發現,54% 自殺身亡的人沒有被確診的精神疾病。可能很多人會提出疑問,沒有確診,不代表精神健康。確實,現有的數據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應全世界精神疾病的真實情況。


但是,自殺並不能簡單地用一句「xxx 有精神問題,xxx 自殺了」來解釋。



死亡可能是整個宇宙最神秘、最不可知的問題之一。而在所有死亡方式中,最最最不可知的就是自殺。那麼,奪去這麼多生命的自殺到底是什麼?


字面意思是: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協助自殺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与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与導致死亡的過程。(維基百科)


從哲學上講,自殺是人類唯一、真正的哲學問題。(加繆)


從藝術上來看,有的人把自殺看成羅曼蒂克的代表。


把自殺放在社會中,大部分自殺都是他殺。


用日本導演寺山修司的話來說,我們在微博微信上看到的自殺都是故事:

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無法體驗自殺」,也是因為把聽說的自殺都當成了故事。


對於活生生的人來說,自殺不只是「蓄意使自己死亡」,也不是什麼高深抽象的哲學問題,更與浪漫無關。當自殺發生在自己身邊時,它也不再是一個可以在微博或微信隨意塗抹的故事。


為預防自殺而拍攝的紀錄片《金門大橋》或許能對回答「什麼是自殺」有所幫助。


舊金山的地標建築金門大橋雖然不是全世界最長的懸索橋,卻是世界上最出名的。金門大橋橋面高 342 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達到 227 米,相當於 70 層樓那麼高。由紅、黑、黃混合而成的「國際橘」讓金門大橋成為最上鏡的橋,是好萊塢的御用橋。



在好萊塢大片中,這座橋的命運十分悲慘,動不動就被搞塌。



或許是因為名聲太大;或許是因為橋上的風景太迷人;又或許是因為從橋上跳下,撞擊水面時速度高達 120 千米/小時,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金門大橋成為了全球自殺人數最多的地方之一。據報道,2012 年,33 人跳橋自殺;2013 年,人數上升到 46 人。


為了搞明白金門大橋為何成為死亡之橋,導演埃瑞克·斯帝爾和他的團隊在金門大橋兩端進行拍攝,記錄下來到金門大橋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並且採訪了這些人的親人朋友和目睹自殺過程的路人。



在海上衝浪的好基友感到有東西打中他們的帆,當他們意識到那是個人時,浪已經把那個跳橋的人淹沒。就像我們看到「xxx 自殺」的新聞一樣,兩個人開始思考:「這個人在人生低谷時是怎樣的,自己是怎樣看待每一天的」。



另一位路人在車裡看到一個男子站在圍欄上,在她大聲喊出「不可以」的同時,那個男子跳了下去。當她找到巡警,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沒等巡警回答,她接著問:「這樣的事是偶然發生還是經常發生?」

巡警看看她,無奈地笑了笑,說:「這裡一直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對於親眼看到別人自殺的路人來說,自殺更像是一連串問號,對自己未來生活的詢問,對死者以前生活的疑惑,對社會的質問。


對於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傷痛是百分百的,他們的愛人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對自殺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別。



Gene 的朋友 Caroline 認為朋友 Gene 的死與他的母親有關。Gene 的母親在絕望中生下他,他們母子倆互相依靠。這讓 Gene 養成了依靠的習慣,一旦沒有東西可依靠,他就會活不下去。他渴望愛,更希望被愛。只有真正的愛、感覺被愛和愛才能拯救 Gene。


在聽到 Gene 的死亡消息時,Caroline 鬆了一口氣,朋友 Gene 再也不會難過了。Caroline 很想念他,但是她無法代替 Gene 判斷自殺這個選擇是對還是錯。



Gene 的另一個朋友 Dave 的反應完全相反。當他接到警察的電話時,他氣炸了,想把他的朋友拽起來問問:「為什麼?」Dave 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殺掉自己。


雖然 Gene 總是一副「老子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把「隨便,殺了我吧」掛在嘴邊,但在朋友 Matt 眼裡,他的自殺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另一個朋友 Jen 覺得或許等一等,Gene 就不會選擇從金門大橋跳下。在 Gene 自殺的那一天,他喜歡的公司給他打電話,希望他能來上班。Jen 不確定 Gene 有沒有聽到這個消息,但是她認為這個電話可能會救 Gene。



就像「好基友一生一起走」「基情無限」那種男性朋友之間的玩笑話,Matt 和 Gene 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這種類型的——「回來再見,愛你」。


而 Jen 與 Gene 相關的記憶停留在一場爭吵里。Gene 在地上寫「我活不下去了」,Jen 質問他:「你為什麼要寫這些?」



讓 Matt 和 Jen 覺得後悔的是,沒有認真對待 Gene 的每一句話,尤其是那些吐槽生活的話。就算 Gene 總是弔兒郎當的,他們也應該真正聽他說什麼。



Philip 在網路上查找了金門大橋的消息後,來到大橋,像 Gene 一樣跳了下去。在他出發前,他問父親:「人們是否覺得自殺是一種罪?」父親回答他:「那是別人編的。」


他感激爸爸對他說實話,然後跟爸爸告別,帶著垃圾桶離開了家。每次,Philip 都只管扔垃圾,不負責把垃圾桶帶回家。這次,他還是老樣子,把垃圾桶忘在了垃圾站。


Philip 的父親沒有用親情去評判兒子的自殺行為:「我最大的願望是,他不要覺得自己呆在牢籠里。雖然他知道他被愛著的,他擁有一切,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他仍覺得被囚禁著,那麼自殺是他可以獲得自由的唯一途徑。」


Philip 的母親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可能做得不夠好,但我並不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媽媽」。



儘管面對親人或朋友的自殺,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態度,但是所有人都在搖擺。


紀錄片中,一個小哥在跳橋那一刻後悔了。Kevin 坐公交車,一路哭著到了金門大橋。他在橋上站了 40 分鐘,邊大哭邊想自己是被水淹死,還是撞到某個東西上而死。40 分鐘後,一個德國女孩請他幫忙拍照,女孩沒有發現他大哭過。周圍的行人、遊客、工人各做各的事情,沒有人關心他的眼淚。



他翻過欄杆,跳了下去。但是,在跳下去的那一刻,Kevin 後悔了。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也許就這麼死了。直覺告訴他,腳朝下頭朝上可能還會活著。在降落過程中,他用盡全身力氣,停滯上身,彷彿坐進了舊金山金門海峽里。他活下來了。


然而,自殺未遂之後,家人小心翼翼,生怕哪個詞不對就會招惹他、傷害他。這讓他覺得不舒服,好像自己變成了家裡的怪物。


這部紀錄片在美國掀起了一場大爭論,激烈程度堪比豆腐腦甜咸之爭。有人把影片當做教育片,要求家人必須觀看。有人覺得導演純屬閑得沒事幹,讓一群根本不了解死者的人表演憤怒、悲傷、寬容,是另一種形式的墳頭蹦迪,甚至會增加金門大橋的自殺率。



與很多關於自殺的討論一樣,正反兩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數據表明,《金門大橋》完成了"預防自殺"的拍攝任務。


在紀錄片播出後,三個人受《金門大橋》的"蠱惑"而選擇跳橋自殺,大約二百人看了《金門大橋》後打消了從金門大橋一躍而下的想法。


「光讓想活著的人活下來就行了。人有活的權利,當然同樣也有死的權利。」太宰治所說的這句話當然可以用來解釋自殺,但是自殺或許更像寺山修司說的那樣「殺死自己,多多少少也會傷及別人,有時甚至會殺死別人。因此,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自殺無法不連累別人的時代了」



美國自殺研究專家 Edwin Shneidman 曾估算,一人自殺,最少六個人心靈受創。在自殺禁忌愈牢固的社會,親人背負的重量越沉重。而打破自殺禁忌的路程遠比打破性禁忌的路程要艱難。


既然感同身受在自殺面前最不配放到桌面上來談,那麼懂得如何從自己身邊開始「幹掉」自殺就是一件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2015 年到 2016 年,從俄羅斯火遍全世界的自殺遊戲「藍鯨」,通過一些招數,控制玩家的心智,讓玩家不自覺地執行自殺這個命令。


藍鯨自殺遊戲的招數如下:


這七招分開來看,不至於招招致命,但是不管是哪一招,一旦過度使用,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像遊戲中那樣七招循環使用,必定走上自殺之路。七招的反面就是幹掉自殺的七個小手段。


我們國家也有一座自殺率排在世界前頭的橋——南京長江大橋。通橋 48 年裡,2000 多人跳橋自殺。而南京大叔陳思,從 2003 年開始,已經幹掉了 334 個自殺案件。勸過了這麼多的自殺者,他總結了三個字:嗜、鑽、我。補充完整就是,嗜財嗜賭嗜情、鑽牛角尖、作繭自縛。


把嗜換成戒,在「鑽牛角尖」和「作繭自縛」前面加上忌,也是一套預防自殺的秘訣。



如果說上面的七招和三字經,是預防自殺的 A 面,那麼幫助身邊的人逃出自殺的黑洞,就是預防自殺的 B 面。



有種說法是「很多自殺的人其實是在求救」,谷歌搜索數據圖證實了這個觀點


香港預防自殺的社工有一套幫助人們走出絕望的方法。在他們的預防自殺寶典里,「你不要這麼不開心!還有那麼多好事情等著你」「xxx 比你還慘,人家不是照樣活過來了」「我明白你,我也有這樣的經歷」「你還有愛你的家人、朋友啊,想想他們」……這類話全是不能對想要了結自己的人說的。


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問他們,如果是 1—10 分,你想自殺的分數有多高。如果他回答是 9 分,繼續問他,剩下的那 1 分是什麼?引導他們抓住最掙扎、最憂鬱的地方,最不捨得的人,最不甘心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願說「死」這個字,更不想提「自殺」這個詞。這個沉重的話題,其實就缺那麼一丟丟理解和諒解。



了解自殺,正視自殺,預防自殺,就像數學裡的極限,雖然永遠達不到那個數字,但是我們總能無限接近。這讓人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參考資料:


鑽進自殺者的黑洞,和他們一起走出來,端傳媒,陳倩兒


南京長江大橋自殺勸慰者的 13 年,新京報,王佳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大唐第一記者的鬼故事集,讓一千年後的我兩股戰戰襠下生風
塑造一個少年中國形象,而不是古老的中國形象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