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殺了晁錯之後,吳王劉濞依然還是要造反,原因是早有預謀?
漢景帝時期有一場七王之亂,七王的帶頭人是吳王劉濞,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結果晁錯被殺了,按理來說之前起兵是名正言順,晁錯被殺後借口也就沒了,但是吳王劉濞依然還要造反呢?
早期的時候,劉邦為了管理遠處的地盤,封了很多的同姓王,吳王劉濞就在其中,原因就是在征討英布叛亂的時候,年方二十的劉濞跟隨劉邦擊潰英布,英布戰敗被殺前曾經把荊王劉賈殺了,而劉賈的地盤處於東南邊陲之地,這一地方非常的亂,劉邦的兒子又年幼,沒能力管事,於是這個差事就落到了劉濞的頭上。
不得不說吳王劉濞得了個好地方,當時他管轄的地盤產銅,於是他就利用資源招收亡命之徒,鑄錢幣。因為這一地區靠海,於是吳王劉濞就用海水煮鹽,販賣到各地。無論是鑄錢幣還是煮海鹽在當時都非常的暴利,於是吳國的地界非常的富足,再加上吳王治理有方,當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擁護吳王。有了亡命徒,有了錢,有了百姓的擁護,這為他後來的造反提供了豐厚的家底。
到了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來到了國都,陪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劉啟玩樂。在下棋的時候,估計劉賢是仗著家底厚,開始於太子叫板,相互的在棋桌上爭勝,讓劉啟非常的不滿,於是舉起棋盤砸向了劉賢的腦袋,劉賢被當場砸死了,吳王的太子死了,這下不妙,這件事被劉濞知道後就開始不再遵守諸侯禮節去侍奉天子了,經常的裝病不上朝堂。但是裝病總有敗露的時候,沒多久敗露了,吳國派向朝廷的使者也被抓了,吳王坐不住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吳王雖然有謀反之心,但是卻沒有借口,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和朝廷抗衡,沒有辦法,忍了吧。於是就這樣,他一直忍到漢景帝繼位。
漢景帝身邊有個晁錯,估計這個晁錯看到了各個諸侯做大做強的苗頭,於是建議削藩,但是給出去容易,拿回了就難嘍,這些諸侯王都不幹,劉濞一看時機到了,自己的實力雖然不能抗衡朝廷,但是幾家聯合的話還有一拼之力的,於是他就聯合了其他的六位諸侯,攻打朝廷。
古時候講的是名正言順的出兵,就算是想造反,也要師出有名,在後來的明成祖朱棣的造反借口中就看出來了,他打的旗號是「清君側」,吳王劉濞也打著同樣的借口,「清君側,誅晁錯」。這一借口被漢景帝知道後就將晁錯腰斬了,吳王一看借口沒了,於是就改口了,說自己已經自封為東帝,就是要和你分庭抗禮。於是有借口的真造反因為這一件事的錯誤就真的變成了造反了,沒有辦法,漢景帝只能打了,還好他手下有一員得力幹將周亞夫,打敗了這個劉濞,不然的漢景帝劉啟就由治世之君變成了亡國之君了。


※項羽帳下五虎將,兩人身死,一人善終,一人叛變,一人不存在
※法家思想約束了人的行為,是什麼約束了人的思想呢?
TAG:雲端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