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的故事 | 由齊返魯與四十不惑(第5期)

孔子的故事 | 由齊返魯與四十不惑(第5期)

原標題:孔子的故事 | 由齊返魯與四十不惑(第5期)



李長之(1910—1978),季羨林的同鄉、小學同學、清華大學時期同學,「清華四劍客」之一,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師從張東蓀、金岳霖和馮友蘭。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在中國文壇和國際漢學界頗有影響,包括《孔子的故事》在內的諸多著作先後被譯為外文出版。

本文選自李長之


《孔子的故事》第八節


孔子在齊國的收穫和影響


孔子在齊國的政治活動失敗了。孔子只看到在齊國很可以作一番事業的一面,但沒考慮到另一面:齊國的執政者晏嬰在政治主張上恰是和自己敵對的。孔子的主張也和齊國貴族有矛盾,而他所看重的那一套繁瑣禮節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失敗是當然的。

但是孔子這時在藝術修養上卻進了一步。這就是他在齊國宮廷里聽到了虞舜的古樂,所謂「韶」的。他不但聽了,而且用心學習了一番。他學得這樣專心,有三個月連肉的滋味也不知道了。孔子自己在這時也說:「我沒想到我當時是這樣地被吸引到音樂里去了。」


孔子在齊國耽擱了一個時期,他的好學給了齊國老百姓很好的印象;齊國的統治者雖然不能用他,卻認識到如果孔子回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執政,就會增加魯國的力量,有點不大放心。


虛心的孔子在接觸了晏嬰之後,對晏嬰卻很敬重,他佩服晏嬰一件狐皮袍子穿三十年的儉樸作風。他也發現晏嬰善於交友、對老朋友能夠始終保持著禮貌。


孔子在齊國大概住了三年的光景。他出國時三十五歲,回國時三十七歲了。魯國依然很混亂。逃到齊國的魯昭公曾經想借齊國和宋國的力量回國複位,但季氏卻依靠晉國的勢力,始終拒絕接納魯昭公。孔子仍舊沒有從政的機會。


「魚藏劍」與季札


在這一年,吳國發生了政變,這就是有名的「魚藏劍」的故事。原來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第四個兒子最賢,他就是前面說過的那個季札。壽夢想傳位給他,可是他不肯接受,於是傳給了大兒子。老大還想讓給老四,季札還是不肯。後來老大死時便傳給老二,想這樣兄弟相傳,終會傳到老四.可是老二、老三先後去世,季札又躲開了。於是老三的兒子繼了位,這就是吳王僚。季札是這祥的謙讓,可是老大的兒子光不服氣。便派剌客專諸扮作廚子,在一次宴會中,專諸把短劍藏在燒好的魚里,在匕菜的時候把王僚刺殺了。光就奪取了王位,這就是吳王闔廬。


這時,季札趕了回來,但他不是回來爭王位,的而是為了弔祭已死的吳王僚——他的侄兒。然後,他便住到自己的封地延陵(現在江蘇武進縣)去,以後再也不出來了。


有關季札的故事是很多的。還有一個故事說明他對人很講信義。當他出使各國的時候,經過徐國(在現在安徽泗縣北),徐國國君很喜歡季札佩帶的寶劍,但是不好意思開口。季札卻看出來了,只是因為一個使臣是不能不佩劍的,當時便也沒有什麼表示,可是已經拿定主意當出使完畢時便把劍送給他。後來季札回來又經過徐國,徐國囯君卻亡故了。季扎便把寶劍解下,掛在徐國國君墳旁的樹上。別人說:「人已經死了,你這寶劍還送給誰呢?」季札答道:「話不是這樣說,我心裡曾許過他呵;難道因為他死了就變了心么?」後來當地便流行這麼個歌:


延陵季子呵,

他真念舊;


寶劍值千金呵,


他掛在墳丘。


孔子對這樣一個人物是十分敬重的,後來季札死了,孔子還給他題了墓碑。這塊碑上的字,據說是惟一的被保存下來的孔子的書法。

在孔子三十九歲這一年,晉國鑄了鐵的刑鼎。這是鄭國鑄刑書以後第二十三年的事。這說明當時鑄鐵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也說明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為當時階級剝削提供了更髙的物質基礎。因此,當時各國的階級矛盾,也就進一步地加深。在社會變動中的「士」的地位,這時越來越重要了。


這時孔子在學問上又有了進境。他說:「我到了四十歲,就心裡更亮堂,什麼話也迷惑不住我了。


孔子在等待著再度從事政治活動的機會。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排版:郭磊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羨林國學講堂 的精彩文章:

追憶先賢精神,傳承國學文脈

TAG:季羨林國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