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九大邊關軍區,它們是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

明朝的九大邊關軍區,它們是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

原標題:明朝的九大邊關軍區,它們是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


明朝九邊


明朝建立後,為了防禦少數民族的進攻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這九個軍事重鎮被稱為九邊。

明朝將軍


這九邊包括:


遼東鎮,總兵初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隆慶後冬季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市)。管轄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北錐子山,全長970餘公里。


薊州鎮,

總兵初駐桃林口,後移遷安寺子峪(也稱獅子峪),天順年又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境內)。管轄的長城最初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原名灰嶺口),自增設昌平鎮後,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懷柔區境)。管轄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里。


宣府鎮,總兵駐宣府衛(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縣)。管轄的長城東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處,西至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全長510多公里。


大同鎮,總兵駐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台(今山西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村東山),全長330多公里。


太原鎮,兵初駐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後


移駐寧武所(今山西寧武縣)。管轄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縣舊縣城)的黃河岸邊,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至太行山嶺之真保鎮長城,全長800多公里。

延綏鎮,總兵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里。寧夏鎮長城遺迹大部分埋於流沙之中,僅賀蘭山段石砌城垣有斷續殘存,並保存一段因斷層地震活動而造成的錯位現象。


固原鎮,總兵駐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市)。管轄長城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


甘肅鎮,


總兵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市)。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里。甘肅鎮長城遺迹,雖經風沙剝蝕堆埋,仍大段保持連貫的牆體,在山丹境內還保存著一段兩條間距10餘米的平行牆體。


昌平鎮,總兵駐昌平(今北京昌平區)。管轄的長城是從原薊州鎮防區划出的渤海所、黃花鎮、居庸關、白羊口、長峪城、橫嶺口、鎮邊城諸城堡長城線,其東北起於慕田峪關東界,西至紫荊關,全長230公里。

真保鎮,總兵駐保定,管轄的長城北起紫荊關,經倒馬關、龍泉關、娘子關、南至故關,全長390公里。


明朝軍隊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品級、無定員。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等官。各鎮都駐有重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一個愛國的農民 的精彩文章:

清朝時期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這個官職只能有滿人來做

TAG:我是一個愛國的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