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60年代的殲10和殲11竟然是這個樣子

60年代的殲10和殲11竟然是這個樣子

編者按:提起國產殲-10和殲-11戰鬥機,各位讀者朋友們想必耳熟能詳。這兩款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第四代戰鬥機以其優越的性能和不俗的作戰能力,自服役起就成為了中國領空安全最堅實的保障。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的戰機譜系中竟然就已經有了殲-10和殲-11的身影,而到了70年代現在久聞其聲不見其蹤的殲轟-8,竟然也出現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不妨追溯一下這段久遠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的航空器設計者們是如何「腦洞大開」的。

1968年的殲-10:最有個性的可變後掠翼戰機

眾所周知,現在的殲-10戰鬥機是於上世紀80年代在殲-9六號方案腹部進氣型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的結果,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殲-10這個編號就已經出現在了中國軍用飛機的編號序列之中。越南戰爭時期,單純強調高空高速性能的第二代戰鬥機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受「導彈制勝論」影響的F-4「鬼怪」經常被機動靈活的米格-21打得疲於應對。但與此同時,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的F-111戰鬥轟炸機,卻取得了不菲的戰績。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美國海軍在F-111的艦載防空型發展失敗後成功研製了世界上首款第三代戰鬥機F-14,而前蘇聯則開發了與F-111頗為接近的蘇-24。至今,F-14雖然已經從美國海軍中退役,但仍然是伊朗空軍的主力機型;而蘇-24則時至今日也是俄羅斯空軍戰術打擊力量的中堅型號。

而受到這種發展思路影響的,並不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早在1964年,在對越南戰場上的空中對抗進行研究之後,中國空軍便提出了研製一款在性能上能對F-4形成優勢的新型戰機的研製計劃,要求新型戰機在保持二代機較為優秀的高速性能的同時兼具較好的中低空機動性。1968年,新型戰機的研製計劃被交給瀋陽飛機設計所(601所)進行。考慮到可變後掠翼技術在提升飛行品質和起降性能方面的作用,601所在對F-111的殘骸進行認真的技術分析之後,提出了代號殲-10的可變後掠翼重型戰鬥機方案。該機的研發擊中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精銳力量,除601所以外,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派出力量參與到該機的設計之中。

老殲-10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中國空軍實際需求和世界先進戰機的發展潮流。該機除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以外,還首次在中國戰機設計上採用了三元帶激波錐進氣道,並計劃配裝基於「斯貝」渦扇發動機設計的新型高性能發動機。頗為值得一提的是,基於提升機動性能的需求,該機不但採用了可變後掠翼布局,而且還加裝了全動鴨翼,這使得該機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款採用三翼面布局設計的可變後掠翼飛機。從預訂技術水平來看,老殲-10如果能夠研製成功,與同時代其他可變後掠翼戰機相比其水平應該超過前蘇聯的米格-23而弱於美國的F-14,應該與法國的「幻影」G.8較為接近。遺憾的是,由於該機所需的技術超越當時中國航空工業水平,以及政策方面調整和中國空軍需求上的變化,這種很有「個性」的戰鬥機最終於1980年停止了發展。

60年代的殲10和殲11竟然是這個樣子

1969年的殲-11:中國版的「幻影」F.1

在貫穿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空軍的「幻影」F.1雖然並不如伊朗空軍的F-14那般引人矚目,但也由於其不俗的表現引發外界的關注。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特別對伊軍的「幻影」F.1進行了專門研究並特別予以,以至於大量的「幻影」F.1被迫逃往宿敵伊朗並被伊朗空軍納入麾下,其傳奇經歷令人稱道。但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60年代,就在「幻影」F.1正在研製的同時,中國也在研製一款與其性能相似的戰鬥機。這款戰機,就是預定作為當時中國空軍主力機型的殲-6的替代者的殲-11。

從外形上看,老殲-11與「幻影」F.1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種戰鬥機不但機長、翼展、空重等數據極其接近(考慮到飛行器設計上的特殊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兩者都採用了中單翼常規布局、帶有激波錐的二元進氣道,甚至連機翼翼型都幾乎完全一致,僅在垂尾設計上有著比較大的區別。考慮到老殲-11與「幻影」F.1在發展時間上的高度重疊(「幻影」F.1紙筆老殲-11早設計五年,而在老殲-11開始設計時「幻影」F.1剛剛開始試飛),以及上世紀60年代中法兩國的軍事技術交流水平,很顯然601所既不可能直接引進或參考「幻影」F.1的設計方案,也不具備與法方共同就新型戰機的具體設計展開討論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航空技術人員的前瞻性眼光,也為東西方航空器設計者的心有靈犀而嘆服。

從技術水平方面來說,老殲-11相比於設計比較「激進」的老殲-10而言顯然更加符合中國航空工業的實際能力。應該說,如果該機能夠比較快地確定設計方案,那麼該機進入製造階段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但由於老殲-11在設計階段飽受動力裝置選型的困擾(僅在設計初期該機就有「斯貝」、渦噴-7或兩台渦噴-9三種不同的動力裝置方案,後來又計劃將法國的M53作為備選發動機之一),另外在火控雷達、航電系統、霹靂-4型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等配套項目方面發展進度緩慢,以至於到上世紀80年代該機的設計指標已經不能中國空軍需求,最終該機的研發也在80年代初隨著中國空軍新一代戰鬥機的競標而下馬。

60年代的殲10和殲11竟然是這個樣子

1976年的殲轟-8:出師未捷後的浴火重生

近幾年來,隨著殲轟-7戰鬥轟炸機逐漸落後於時代,很多人猜測中國航空工業正在按照中國空軍和海軍要求研發該機的後繼型號,這使得「殲轟-8」這個編號一時甚囂塵上。關於所謂的「殲轟-8」,外界眾說紛紜,有的認為該機是殲轟-7的深度改進型,有的認為該機是蘇-34的國內仿製版本,還有的則認為該機為全新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轟炸機。但實際上,與這些想法大相徑庭的是,殲轟-8這個編號早在70年代就已經出現過了。而且,歷史上的殲轟-8,正是與殲轟-7競標後下馬的機型。1974年的西沙自衛反擊戰中,中國海軍以弱搏強擊沉原南越海軍一艘護衛艦、擊傷三艘驅逐艦,但同時卻暴露了缺乏遠程戰機執行海上護航和遠程攻擊的缺陷。同時,中國空軍也需要開發用於換裝轟-5和強-5的後繼機型,據此當時的國防科工委要求第三機械部(即後來的航空工業部)以一機兩型的方式提供一款新型的戰鬥轟炸機滿足中國軍方需求。

接到研製任務後,西安飛機製造廠、瀋陽飛機製造廠和南昌飛機製造廠都提出了各自的競標型號。其中,西安飛機提出的型號為後來成為殲轟-7的轟-7,而瀋陽飛機製造廠則提出在殲-8基礎上研發殲轟-8。殲轟-8在殲-8的基礎上參考前蘇聯的米格-23改用了兩側進氣布局,並針對戰鬥轟炸機的技術要求提升航程和載彈量、降低高空高速性能。由於殲轟-8以殲-8為設計基礎,完善度比起轟-7和南昌飛機製造廠的強-6更高,因此起初第三機械部傾向採用殲轟-8作為新一代戰鬥轟炸機。但由於後來在進行分析後發現殲轟-8修改設計風險較高,且性能指標不如轟-7,故該方案最終在競標中失敗。進入上世紀80年代殲轟-7進入實際工程發展階段之後,殲轟-8已經完全進入技術存檔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殲轟-7與殲轟-8看似同屬於「殲擊轟炸機」系列的編號,然而事實上兩者毫無關係。殲轟-7為繼承原轟-7之後為表示該機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而加註了表示空戰能力的「殲」字頭,而殲轟-8則意味在殲-8基礎上具備了轟炸能力。換句話說,殲轟-7屬於轟炸機序列編號,而殲轟-8則屬於戰鬥機序列編號。雖然殲轟-7因技術水平更加優異而獲得了中國空軍和海軍的青睞,但殲轟-8事實上也並非是失敗者——在殲轟-8下馬後,該機所積累的兩側進氣布局設計經驗和技術被迅速運用到了殲-8Ⅱ的研製上。時至今日,殲-8Ⅱ的各個改型仍然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服役,這也算是殲轟-8為國防安全作出的「特殊貢獻」。

60年代的殲10和殲11竟然是這個樣子


作者寫於2016-05-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兩棲世界中的呆萌笨和小清新有哪些?
皮膚黑怎麼穿?向這幾位亞裔博主偷師!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