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47.大乘根性的菩薩,有這七種的凈華法華經淺釋

147.大乘根性的菩薩,有這七種的凈華法華經淺釋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M2 父子相見喻(分二)

N1 子見父 N2 父見子 N1(分二)

O1 見父之相 O2 見父避去

今O1

【世尊!爾時,窮子佣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世尊:須菩提、迦旃延、迦葉和目犍連這四大弟子,就稱了一聲世尊!爾時窮子佣賃展轉:在這時候,這個窮子,這佛的弟子,他跑到外邊去。到這地方做一天的工,到那個地方做一天的工,這叫佣賃展轉。

表示這一班本來有大乘根性,有大乘種子的弟子跑了,跑到三界里來受八苦的逼迫;這時候,他想要求出離苦的道,於是跑到這個地方找一找,跑到那個地方又找一找,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出離三界。走到這個地方找,好像在這個地方給人做工似的;跑到那個地方又找,又求出世的道,也好像給人家去做工;展轉,這樣到各處跑,始終也找不著。

遇到父舍:那麼走的時間也多了,到的地方也多了,所以就又走到佛所住的地方了。父舍,佛所住的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住立門側:到這地方,窮子一看他父親所住的宅子,房子非常美麗、非常莊嚴。立門側,他不敢立於門中間,就站到門一邊。一邊,這就表示的是小乘;二乘人住於兩邊,一邊就是空,一邊就是假,不是中道。

遙見其父:遙,是遙遠;遠遠地就看見他的父親;在遙遠能看見佛,這表示還有大乘的根性、有大乘的種子,才能看見佛。踞師子床:這師子座,高大廣飾,皆雕刻得非常好,座底下雕有獅子;這是表示佛坐於法王之座,現千丈盧舍那身。寶幾承足:寶幾,是表示佛的智慧;承足,就是佛的智慧和定慧都圓滿。

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凈裔、凈行,是修凈行的行者;這是譬喻在華嚴會上,等覺位及法雲地的菩薩。剎利是王種,是貴族;這是譬喻華嚴會上,初地到九地的諸大菩薩。居士,這也是譬喻華嚴會上,這些三十心的法身大士。這些大菩薩,都恭敬圍繞著佛。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就是譬喻用實相真實的智慧,有四攝法等等的;這些的佛法是妙不可言,是不可言議的,沒有數量可計算的。莊嚴其身:有這種法寶,又有這一些大菩薩來圍繞;用這些法寶、法相,莊嚴其身。

吏、民、僮僕:吏是官吏,民是老百姓,就是譬喻一些證果的、到菩薩境界上的。僮僕就是用的人,譬喻修行方便法門、方便波羅蜜的。手執白拂,侍立左右:就是手拿著白色的拂塵。拂塵,就是有一個把彎著,好像馬尾子似的,可以這麼撣塵的。白拂,在四十二手眼有「白拂手」,也就是這個;這譬喻權智之用。「右」是表示入空智,用拂四住塵。智有空智、假智、中智;用來拂去這四住的塵,四住塵有見愛住塵、欲愛住塵、色愛住塵、無色愛住塵。「左」表示入假智,用拂無知塵。「左右」表示拂去兩邊的空塵及假塵;假塵也就是有塵,這表中道方便,所以叫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這表示一種大慈悲心。垂諸華幡:垂,是向下垂。「華」是譬喻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就是慈悲的語,也就是柔軟的語,也就是語氣裡邊沒有一種火藥味;火藥,就好像放槍炮那種火藥。火,就是 temper(脾氣)、fire(火)。葯,就好像製造炮仗,那裡邊就是用火藥做的。愛語,要真實的愛語,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悲喜舍。利行,就是你要對人有利益。同事,就是和他做一個同類的人。「幡」譬喻六種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香水灑地:香水,是譬喻法水;這法水灑到所有大乘菩薩的心地上,把菩薩的惑塵都給洗凈了。惑塵,惑就是粗惑、細惑、塵沙惑、見惑、思惑、無明惑。洗凈菩薩的惑塵,所以叫香水灑地。又有一種譬喻,譬喻定水,你有定水灑到你散亂心上,散亂心也不散亂了,這也叫香水灑地。

散眾名華:散,是散開;眾,就是很多的;名華,這是最名貴、最有價值的華。香水灑地之後,然後撒開很多名貴的華;這也有一個譬喻,譬喻我們大乘根性的菩薩,有七種的凈華。之前的「華」是譬喻四攝法,現在這個「華」就譬喻七凈華。什麼叫七凈華?

(一)戒定慧:第一種的凈華,就是戒華、定華、慧華;你有戒華香、有定華香、有慧華香。我們修戒定慧,若持戒,才能有定;若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不持戒,就不能生出定來;不能生出定,就沒有智慧。所以要修道的人,持戒是最要緊的。

這個戒,有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有的人說:「殺生應該戒的,偷盜也應該戒的;邪淫不容易戒,但是也應該戒的;打妄語也不好,也應該戒;唯獨這個喝酒,沒有關係嘛!這只是喝一點酒,有什麼問題呢?這何必列到五戒裡頭呢?佛當初立戒立錯了,不應該戒酒嘛!」你認為他講得對不對呢?看著好像有點道理,實際上完全是錯了!因為酒能亂性。你一喝酒,本來不想殺人,就殺人了;本來不想偷盜,就去偷盜了;本來把邪淫已經都忘了,但是喝醉了酒,就忽天忽地的,淫慾心也增加;你喝醉了酒,也會打妄語了。沒有喝醉酒的時候,還知道自己受五戒,不應該打妄語;喝醉了酒,問你「犯的什麼戒了?」「我沒有犯戒啊!」他也打妄語了!

說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公案。有一個在家的居士,受了五戒;本來他是好喝酒的人,受五戒之後,大約有兩三年沒喝酒了。這一天他想喝酒,「殺、盜、淫、妄都是很重要的,不可以犯;我喝一點酒大概不要緊吧?」於是買了一些酒到家裡來,就預備喝酒。

喝酒,中國人喝酒,不像西方人就要到酒吧去,一杯一杯地那麼喝,也沒有菜;中國人喝酒,要有點小菜。這個人先喝一點酒,就想要有小菜下酒,「啊!沒有菜!」偏偏的,就很巧的,鄰居有一隻雞跑到他家裡了。他一看,「哦!這是天給我送來一個最好的下酒菜,天賜我也!大約是因為我這麼久都沒有喝酒了,上天都對我都原諒了,所以給我送一隻雞來下酒。這個雞肉,用油一煎它,你說多香啊!拿它來送酒,這個菜真是最好了!」

他因為想要喝酒,也就忘了殺生是犯戒的。他因為先喝一點酒,喝得沒有什麼味道,於是就想吃菜;想菜吃,恰巧這有一個小雞子來。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或是三七二十二,拿一把刀,就把這隻雞給砍下來了;用熱水把雞毛給一褪,然後就用點鹽,用點油,把它煎熟了。煎熟了拿來送酒,啊!越吃這雞肉越香,越飲這酒越甜,越飲越歡喜飲;越歡喜飲,越歡喜吃這雞肉,甚至於連雞骨頭都給嚼碎吃了它,因為很久沒有吃到這個東西了!那麼把酒喝得差不多了,雞也吃得連骨頭帶肉都要吃了了;這時候,大約沒有十分醉意,也已經有九分醉意了,他就聽到鄰家女人叫門。把門打開,這個女人進來,問:「我的小雞子跑到你這邊來了,你看見沒有啊?」鄰居找雞來了,他把人家的雞都吃了,你說這時候他怎麼樣?他若承認自己殺了雞,也吃了!這鄰居一定會不答應的。於是就打妄語了,「沒有啊!我沒看見啊!」

因為喝酒,把殺戒、盜戒犯了!怎麼犯盜戒了?這小雞子雖然是自己跑來的,但是他偷著給殺了,這也等於犯盜戒。所謂「不告而取謂之盜」,你不告訴人家,就拿人家的東西,這就叫「盜」。那麼盜戒也犯了,人家來找這個雞,他說沒有看見,妄語戒也犯了,五戒犯了四戒了!他這時候因為喝醉酒了,淫慾心也生出來了,一看,喔!「鄰居這女人生得這麼美貌」;把門一關,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姦了。他把五戒都犯了,就因為一個飲酒而把其他的四戒都犯了。因為這個,所以在佛教里要戒酒的,這酒戒一定不能犯的。

這七種凈華,第一,就是要守戒律、要修定、要修慧。

(二)楞嚴大定:就是堅固的大定;堅固大定,就是楞嚴大定,就是七凈華之第二。你做什麼事情要有堅固;若不堅固,就不會長,也不會大。你若堅固,就會大,也會長;這個定,也就無窮無盡。楞嚴大定是永遠都不會為一切所破壞,而能勝過一切。

(三)實慧:第三種的凈華,就是真實的智慧,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這種的智慧,人人都有,個個不無;可惜我們現在不但不懂得用這種的智慧,而且還都把它忘了。那用什麼智呢?用權智;就是權巧方便的智慧,也就是虛妄不實的智慧,也就是世間的智慧。實智,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你有實智,能通達一切諸法實相,所有一切法,你都明白了。

(四)斷二諦疑:第四種凈華,能斷除二諦的疑惑。二諦,就講俗諦、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是指著世間一切的相,就是凡夫所見的世間一切事相。真諦,又名第一義諦,就是以出世間的性,就是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這個性、相,也叫覆諦,又叫勝諦,這也是二諦。真諦、俗諦這兩種諦,還不是究竟的。「真諦」也就是假諦,「俗諦」也就是空諦。它不合乎中道,還是落於二邊;所以「斷二諦疑」是斷這兩種諦理的疑惑,這是第四種的凈華。你有這二諦的疑惑,就不凈;斷了,就得到凈了。

(五)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行於非道,就是你所修行的,不合乎正道、不合乎大乘的妙理;譬如所修的小乘法,或者旁門外道,或者是無益的苦行。你雖然走入錯路、走叉了道路,可是漸漸地還能回來到佛道上,這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將來還通達佛道。

(六)智德圓滿,了了見性:第六種的凈華,是講「智德」。佛有智德、有斷德。這大乘的根性,也有智德的種子、斷德的種子,但是沒有圓滿。現在這智德圓滿了,智慧的德行圓滿了,明明了了地見到本性;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明明了了地,明心見性。

(七)斷德成就,永盡無明:第七種的凈華,是講「斷德」。斷德成就了,無明就破了;無明沒有了,不但暫時沒有,永遠都會沒有了!

「散眾名華」就是譬喻的這七凈華。羅列寶物:羅列,就是擺到這兒;寶物,是表示大乘的妙法。出內取與:「內」字讀成「納」音。出,就是支出去錢,譬如用出去;內,就是收回來。取,就是拿,取人家的;與,就是給,又給人家。「內」什麼呢?納真實的智慧。「出」什麼呢?出去化所應化的機緣。這都是譬喻所應化的機緣。取與,也是這個;取,就譬喻來攝受二乘的眾生;與,是譬喻給他大乘的佛法。

有如是等種種嚴飾:有像以上所看見的這種種莊嚴。威德特尊:這表示佛的神通無量、相海無量。如來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種種的相好,叫相海。有無量的這種相海隨好,巍巍堂堂。

O2 見父避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窮子,就是這個二乘的人,跑到外邊去,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方法,各處跑來跑去;因為跑的地方多了,回來就遇見佛──再見著父親有大力勢。「大力」就是智慧大,「大勢」就是神通大。這二乘的人,看見佛的智慧這樣大、神通也這樣大,以及佛相好莊嚴、威德特尊的這種相海身,他就生了一種恐怖了。為什麼生恐怖?他就想:「我從來所見的,都沒有這麼樣子微妙的這種相好,這超過天人的相好了!哦!這大約是遇著魔王了!」悔來至此:所以他就後悔了,「啊!我怎麼到這個地方來了?」竊作是念:他自己偷偷地這麼想,不叫其他人知道。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個「王」,不是國王,也不是天上的大梵天王,就是魔王。「喔!這是魔王吧?」就好像在前邊舍利弗說的:「將非佛作魔,惱亂我心耶?」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尚且曾對佛起了疑心,「啊!這佛是不是魔變的呢?他來惱亂我了!」現在這個窮子比較舍利弗,那相差得太遠了!沒有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所以他疑心這或是魔王,或是這魔王的徒眾、魔子魔孫。

非我佣力得物之處:這種地方,不是我可以賺到錢的地方、不是我修道的地方;就是我在這兒修道,不會開悟、不會得到好處的。不如往至貧里:不如我再到「貧里」那個窮的地方去。什麼窮的地方?就還到二乘的人所修道的地方去。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到那個地方,我又可以修行,可以用功,也可以得到正道的食,也可以得到助道的衣;我在那個地方修行是比較好。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如果我常常在這個地方等著,或者被逼迫,一定要我修大乘法;這大乘法,我不可以修的,不可以勉強我修行嘛!勉強來叫我修大乘法,這對我都不相合的!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自己偷偷地作這種的想法之後,就跑了!因為他看見大乘法不容易修。菩薩修大乘法,要入生死;二乘人,就怕生死。大乘人要遊戲人間、凈佛國土、教化眾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麼樣子入生死而無生死,在凡塵而出凡塵。大乘的境界,是這樣子。二乘的人他最怕了!「怎麼得了!到那個地方,我不行!我不可以修這大乘法!」他把自己看得像一粒微塵那麼小,不像大乘菩薩境界是包羅萬有的;他因為境界小,所以就怕了,就跑了!跑到什麼地方?跑到小乘的地方去了。

N2 父見子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當時這個大富長者──就是佛;佛在法王座的上邊,見子便識:一看見這二乘人,佛就認識了;現在雖然是二乘的眾生,但是在以前,我都給他們說過大乘的教理,他們都有大乘的種子。

心大歡喜:因為眾生得度,佛的願力圓滿了,所以就心裡生大歡喜。即作是念:這大富長者也就這麼樣想了,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這種的法財無量;這諸禪、解脫,也是無量。所有的三十七助道品、六度萬行、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的法財,現在都有人繼承了。

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我常常心裡想念這二乘的眾生;他們離道越離越遠,我看不見他們。而忽自來,甚適我願:現在他們都已回小向大,漸發大乘心了,這是很合我的心愿,是可以滿我的願了。我雖年朽,猶故貪惜:我雖然是年紀朽邁,已經將要入涅槃了,可是我還有一種貪愛憐惜的心;憐惜這二乘人沒有得度,我這個願力還沒有滿呢!現在他們二乘人來了,正好可以滿我貪惜的這種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一誦這個咒,你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會成就的
105.三乘的聖人都有這十種的智慧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