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金聖嘆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讀水滸

「少不讀水滸」,少年人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容易仿效衝動,也許就一心效法盜匪,維持著一種偏袒的正義。年少的人容易著迷於暴力,反而失卻了文本之中許多內在複雜的人事結構。

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還要不要?

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老不讀三國

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說,人到了年紀大了以後,閱歷也多了,經驗也豐富了,心機也重了,往往在讀三國的時候會得到更多的體會,權謀狡詐詭譎變化,使得這些人能夠在生活之中應用更多術士或謀士所提供的奸詐機巧。

「老讀《三國》是為賊」,「賊」,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比方說,關羽在麥城打了一場大敗仗,從此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動搖了,也可以說這種均分天下勢力的基礎就崩潰了。同情蜀漢的人當然很不高興,甚至有人就認為,從結果上來看,就一定是諸葛亮陷害關羽,讓他得不到救兵。

事實上這就想太多了。「老不讀三國」這句話就是在提醒年紀大了的人,雖然你的人事經驗豐富,閱歷很足,但是很可能也因此,你閱讀文學作品、經典作品的成見也會變得比較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高敬亭案件深度剖析
于右任臨終前的手勢之謎:無人能解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