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醫名家道家居多,何故?

古代中醫名家道家居多,何故?

著名醫家孫思邈本身是個道士,他說:「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德行不正,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本文講述道家與中醫極為深厚的淵源,望大家在學習中醫與傳統文化關係時,重視道家在其中的地位,這樣才不致於數典忘祖,正確認識中醫,為中醫在新時代的振興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道家名士的中醫大家

傳統道家文化與中醫淵源深厚。在中醫發展史上,一些著名醫家學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從道家名士中也產生了不少中醫大家。

東晉葛洪

東晉著名醫家葛洪,他同時也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之一。他不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經典,而且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書。當代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獲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獎」,她就是得益於葛洪醫著《肘後備急方》所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啟發,採用青蒿素治瘧,並以低溫提取法(乙醚冷浸法)製取青蒿素,解決了高溫煉製而導致藥效喪失之難題。

南朝陶弘景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經集注》《養性延命錄》等影響頗為深遠的醫著。他同時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煉製和內丹的修鍊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

唐代孫思邈

唐代孫思邈是一代名醫,堪稱大醫,其醫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為深遠,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他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德,至今為人們所稱道。孫思邈同時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孫真人。他之所以成為一代名醫,與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說沒有關係。

唐代王冰

唐代王冰以注《黃帝內經素問》而聞名,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創新。他少時篤好易老即道家之學,講求攝生,號啟玄子。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劉河間與道家頗有淵源。朱丹溪提出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年輕時進道觀當過幾年道士。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尋醫,在這過程中自己也學醫,邊修道邊學醫,最後成為一代宗師。劉河間又名劉守真,守真是道家的術語,可見他受道家影響之深。

明末張景岳

明末名醫張景岳著有《景岳全書》,他糾朱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之偏,力主溫補,創立「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張景岳醫學思想體系的發展與宋明理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理學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結合。

清末民初張錫純

張錫純是清末民初的中醫名家,是當時中醫界的泰斗級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其醫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時至今日在中醫界仍頗具影響力。瀏覽張氏的醫著,可知他十分看重道家,除了把道家的養生方法融於自己的醫療實踐中外,對道家的主要經典《丹經》也推崇備至,他在《醫學宜參看論》一文中,把《丹經》與醫家的最重要典籍《黃帝內經》相提並論,認為兩者是相通的,可相互參照。他說:「《內經》與《丹經》皆始於黃帝。然《內經》為世俗共用之書,故其書顯傳於後世。《丹經》為修士獨善之書,故其書秘傳有專家,所謂教外別傳也。其後分門別派,或書籍留貽,或口訣授受,著述雖紛不一致,而當其內視功深之候,約皆能洞見臟腑,朗若掣電,深究性命,妙能悟真,故其論說皆能與《內經》相發明。」《丹經》是介紹內丹修鍊的典籍,數量浩瀚,主要有《道德經》《陰符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等。這些實際上就是道家的重要經典。張錫純推崇《丹經》,必然對這些典籍熟稔或有涉獵,可見他對道家了解程度之深。

儒家,道家與中醫均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其中的道家與中醫的淵源尤為緊密。儒家主要是從道德觀念的層面給予中醫以影響;儒家,其「以法療病」的理念及醫療技術才逐漸融人中醫;道家修鍊的目的是與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對身體的珍視無以復加,因此極為重視養生,把養生和修道、得道視為一體,如道家經典《妙真經》寫道:「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與以防病治病為宗旨的中醫最為貼近,不僅其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中醫的指導思想,其養生保健的不少技術和法則也轉化為中醫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則。

綜上所述,道家與中醫的淵源是極為深厚的。在討論中醫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必須看到道家地位的重要性,這樣才不致於數典忘祖,才能真正從發生學的角度清醒地認識中醫,才能為中醫在新時代的振興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通 的精彩文章:

古今通:教你看奇門遁甲九星的信息特徵
要開學了:為了孩子,請每天大聲朗讀三遍

TAG:古今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