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辛酉政變發生後,由於八位顧命大臣被廢,皇帝年幼,在各方勢力妥協下,大清國形成了一種「兩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制度。同治皇帝的年號,即是取「太后與親貴共治天下」之意。

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即慈安和慈禧,後者是影響和改寫了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的女人。咸豐皇帝生前,慈安為正宮皇后,慈禧則母以子貴,被封為懿貴妃。咸豐歿後,兩人分別以同治皇帝嫡母和生母的身份,當上了太后的角色。

在垂簾聽政之初,兩宮太后尚能同心同德,任用賢能,垂拱而治,是以清朝得以先後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和捻軍之亂。然而同治皇帝長大成人後,卻驟生變故,年輕暴崩。

因同治皇帝無後嗣,清朝迎立外藩光緒皇帝入嗣。光緒登基後,兩宮太后間的裂痕逐漸擴大。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暴崩於紫禁城鍾粹宮,死因成謎。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太后駕崩屬於國喪,喪儀有一定的規格和制度,加之慈安生前為咸豐正宮,且撫育清朝同治、光緒兩代皇帝有功,理應予以厚葬。

然而反常的是,慈安並沒有得到理應的風光大葬,甚至連正常太后葬禮的規格都達不到,整個喪儀可謂十分寒酸。清人何德剛在筆記《春明夢錄》中記載道:


「孝貞太后大事出殯之日,余入東華門觀禮,前導無甚排場,鑾輿衛傘扇之外,只見捧香爐者或十人或二十人為一隊,分隊前行。中夾以衣架臉盆架,錯雜其中。其餘金銀錁紙紮等等,陸續而至,與尋常民間出大殯者無異,但品制不同耳。」

堂堂的大清國皇太后,其葬禮規格竟與普通民間大戶人家沒有差別,所謂品制不同,也只是棺槨的綉罩等物件可以用皇家的黃色,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也難怪作為吏部官員的何德剛見此場景,都要大吃一驚了。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如果說慈安葬禮寒酸,還可以用她生前喜歡節儉為理由來解釋,那麼慈禧太后在之後的舉動,卻讓人更加難以理解。

喪儀結束後,需將慈安的棺槨移送至普祥峪定東陵下葬。已故太后奉安,慈禧和小皇帝光緒理應親送。然而在正式下葬之前,朝廷卻下了一道諭旨,諭旨中稱:


「僉稱皇太后訓政勤勞,實系宗社之重,現在甫報大安,尚未復元,往返長途,復加傷感,於節勞調攝均非所宜。又以朕依侍慈闈,事事仰蒙調護,若暫疏定省,必致昕夕廑懷,亦非頤養之道。」

當時光緒皇帝還小,不能自己做出決斷,不送慈安梓宮,自然是慈禧太后的意思。在當時,慈禧確實剛生完一場大病,但其實在數月前便已康復。慈禧自己以生病作為借口,還不讓光緒皇帝盡最後一次孝道,可見其對慈安喪禮一事,其實並不太上心。

慈安身為大清正宮皇太后 為何其喪禮卻辦得很寒酸?


慈安太后喪禮寒酸,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她的薨逝太過突然,皇宮沒來得及事先籌備,因此喪儀舉行得比較匆忙;但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說,慈禧本來就不想把慈安的喪禮搞得太好。

慈安和慈禧兩人出身相似,都是清朝道員的女兒,而慈禧更是為大清誕育皇嗣,立下了大功。但長期以來,慈禧一直以懿貴妃的身份屈居皇后之下,在成為太后以後,不僅處處被慈安壓一頭,就連親生兒子同治,都更為親近慈安這位嫡母。

所以慈安太后去世後,發生喪禮寒酸,帝後不為之送葬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慈禧長年來嫉妒之心爆發的一個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調侃自己去世:墓志銘我都想好了 就寫這六個字
福康安是乾隆內侄 為何乾隆待他比待親兒子還親?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