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四)隋與爭鋒之蘭亭行筆

(四)隋與爭鋒之蘭亭行筆

啟明按:蘭亭中的轉筆現象你是否有觀察到?寫字三爽是哪三爽?

聊聊蘭亭行筆中的轉筆。

先上圖:

有人可能會說轉就轉啊,有什麼好說的呢?難道蘭亭以前的人寫字還不會轉筆嗎?那我們來看對比圖:

兩個「能」字,第一個出自蘭亭,第二個出自王手札《孔侍中》

第一個「之」出自蘭亭,第二、三個出自《姨母》。

假想一下當時的書寫狀態,蘭亭的「能」字手腕懸於紙上作為軸,手指發力轉動,在手腕與紙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一轉到底,手指帶動靈活的筆尖忽上忽下忽深忽淺寫得搖曳生姿。(翁志飛先生研究古人坐姿,執筆法,發力部位,根據翁先生觀點唐以前無桌,手懸空書寫,發力在腕,而我說發力在指是基於桌面上書寫的體會,特此說明不展開)。

第二個「能」由於沒有靈活的筆尖按到一定深度後在一個粗度走直線,作為軸的手腕的位置也隨著直線位移。如果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可以把這兩個字都臨一下,就明白了。

我們學習書法不論從楷書還是隸書入手都是先學橫平豎直,都是腕不動靠手臂平行移動寫出線條,靠手臂的上下來控制粗細,這樣寫字穩定性很差,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準確把握住長短和深淺,為什麼很難呢?因為這是一種無軸的運動,沒有準心。

而人的生理構造里有一個天生的軸,那就是手腕。如果利用手腕這個軸保持軸心不變,手腕帶動手指轉動發力則寫起來最為輕鬆線條的穩定性也好。這樣寫肯定不可能橫平豎直,需要把字的線條都安排在一個圓轉的軌跡上。

沒有軸線條是一根一根寫,有了軸線條是一串一串寫,效率大大提高。靈活的筆尖恰恰能很好的配合這種運動,轉彎處能夠輕鬆的順過去。

再看看這根線,你感覺到這個圓轉的運動有一個固定不動的軸了嗎?

這種軸心運動並非自蘭亭始,但是在筆的工藝的進步下,在靈活的鋒穎的配合下這種運動第一次非常順暢的完美呈現,足以成為一個確定的"法",到了唐代大量複製廣泛應用。

什麼是筆法?筆法是一種點劃形態嗎?我感覺現在都是這麼看的,你寫出的形態像哪一家的人家就說你學的是哪家的筆法,真的是這樣嗎?筆法難道不應該是一套動作嗎?像武術的套路一樣。延什麼路線,從哪裡發力。同樣的動作寫下去,筆不同,紙不同形態不同,但動作就是那幾個動作,到底是偶然形成的點劃形態重要,還是那幾個動作重要? 如果你寫的形態很像,動作完全不對,算是學到了嗎?

我認為所渭書法之法應符合"三爽"原則: 筆爽,手爽,形態爽。

所謂「筆爽」就是適應筆的特點,包括彈性,是否有鋒,是否易開叉等等,偏硬則別寫太快,偏軟別寫太慢,有鋒則可追求細膩,無鋒則圓起內斂,易叉則淺鋒多轉,不易叉則可深按起伏,總之對筆的性能不做不切實際的挖掘,把筆搞毛了它也會跟你急。發揮筆的有點,掩蓋筆的缺點。

所謂「手爽」就是適應手的生理特點,動作達到連續流暢,有張有馳,有緊有松,力求久寫不累暢快琳璃。現在有很多人願意在臨帖的時候為了把形態寫像而扭曲手,把動作搞得矯情、複雜、彆扭甚至小心翼翼。雖然這樣臨出來可以很像,但是創作的時候這些彆扭的東西全都是出不來的,因為你的手不爽,它天然地屏蔽了這些記憶。

所謂「形態爽」就是看著舒服,表達審美上的要求。

有人可能會說何紹基創回腕法寫一幅字衣服濕透怎麼說。我建議給何大師裝台空調,還不行讓他脫了衣服寫。古代大師寫字像何大師這樣"作"的我認為並不多見,現在喜歡「作」的貌似不少。為了創個新也確實不容易。

前面談到伯遠帖轉折處提起再下(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欲知筆法先知筆】(三)晉管過硬之細觀伯遠》——啟明注),王尺贖行筆中段經常莫明其妙的加動作,都是用手的不爽去適應筆,這些寫法離開特定的工具條件就沒必要了,沒有取法價值,所以我說那是法前時代。

蘭亭的用筆,既沒有一味的強調手去適應筆,也沒有放任手而扭曲筆,手的動作與筆的彈性之間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寫得流暢、規範、人筆合一,從形態上看用筆邏輯清晰,因此符合了「三爽」的原則, 成就了一套針對特點工具(兔毫)的完備的筆法,易於後人效法學習。

常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臨某個帖子的時候發現某些地方特別難寫是怎麼回事。但凡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三種可能:1.工具的差異是不是過大,工具對了也許能自然得之。2.對於用筆邏輯的理解是否正確,是不是發力的方式沒弄對。3.是否本來就是作者偶然的法外之筆。對於一些法外之筆太多用筆邏輯混亂的帖子可以作為書法來欣賞,但不宜作為法書來學習。

上 | 淘寶 搜 | 啟明文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明書法 的精彩文章:

羊毫、狼毫、兼毫毛筆有什麼區別
(三)晉管過硬之細觀伯遠

TAG:啟明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