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男神的私家小電影,玩得真high

男神的私家小電影,玩得真high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很多好演員,都不幸地沒能逃脫「爛片陷阱」——

一部爛,部部爛。

票房慘敗,片方失去信心,資源變差,大概率接到爛劇本,接著新片票房又慘敗……

如果再遇上財務危機、生活變故,然後事業上灰心喪氣,那就更難跳出死循環了。

比如獲封「爛片之王」多年的尼古拉斯·凱奇。

可誰能想到,前段時間一個消息不脛而走——

號外號外,爛片奇要鹹魚翻身了!

你瞅啥?

還真是奇了。

今天,就跟Sir一起走進這部——


《曼蒂》

Mandy

這部片,場外的劇情反轉,可以說比電影還精彩。

一開始。

外媒,吹爆。

年初聖丹斯電影節首映,被滾石列為「最期待25部電影」。

5月入圍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午夜放映,掌聲經久不息。

前幾天美國上映,爛番茄度94%,MTC評分達到81,蓋戳必看。

《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忍不住誇它,語無倫次:

瘋狂。好看。瘋狂好看。華麗麗。去看。

國內口碑,大跳水。

Sir眼瞅著評分從9.4,降到7.3,再到6.2,最後定格在5.4。

大家的心情彷彿是:

滿懷期待地打開一顆精美的巧克力,一口含進嘴裡……呸呸呸。

怎麼好像吃到了蒼蠅?

這內外兩極的評價,把Sir也給整懵了。

凱奇的這場「翻身仗」,難道翻到了坑裡?

先簡單說下故事:

男主瑞德(尼古拉斯·凱奇 飾),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伐木工人。

帶著對妻子曼蒂(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 飾)的愛,謙卑地生活在陰影山腳下的一間小木屋。

平靜如水的生活,突然被撕破。

小鎮突然出現一個名叫「新黎明之子」的邪教組織,他們通過嗑藥和做愛來接近上帝。

教主嗨到癱瘓的時候,一眼相中了在鄉間散步的曼蒂。

為了得到曼蒂,他們闖進小木屋,打暈了瑞德,綁走了曼蒂。

憤怒如火的瑞德,手刃歹徒。

愛情+邪教+復仇。

聽起來還挺有看頭的故事,卻拍成了網友口中的事故。

有人說,節奏太慢,一部血腥R級片竟然看到睡著!

電影的前三分之一,幾乎用來展示曼蒂的日常,教主的呢喃。

有人說,敘事失控。

全程神神叨叨、打打殺殺,故事都沒講清楚,一部爽片竟然也能被貼上「看不懂」的標籤。

Sir想說,《曼蒂》遭受到的群嘲,可能只是期待的錯位——

我們等著看一部凱奇的翻身之作(像是《碟中諜》之於阿湯哥,重回事業巔峰的那種);

然而他交出的僅僅是一部邪典片。

如果拿主流商業電影的標準來看,《曼蒂》有這不好,那不好。

但作為一部邪典片,《曼蒂》真的砸了嗎?

Sir倒是想為這部5.4分「大爛片」翻翻案。

它不爛,只是適配的受眾面有點窄。

好這口的人不多,但對於邪典片迷來說,絕對屬於福音。

邪典電影的第一條規則,就是無視規則。

首先,畫面夠重口、夠低級。

藝術片追求雅、凈、美,邪典片玩的就是臟、亂、差。

人可以像蛆蟲一樣存在。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瑞德拿著刀潛入毒窟。

前景一堆雜物,中景一個渾身黑漆的光頭壯漢低頭吸食著毒品,遠景電視劇放著A片,吭哧吭哧。

更把血漿當水,無限續杯。

據凱奇自己說,每天拍攝完都是滿身的血漿,需要衝一個多小時才能洗乾淨。

看完,Sir知道他沒有誇張。

其次,各種亞文化橫行。

(也決定了小眾的屬性)

在這裡,邊緣人群不再邊緣,而是佔據了舞台的中心。

《發條橙》里的色情狂,《猜火車》里的癮君子,《洛基恐怖秀》里的異裝者。

《曼蒂》里的這群人,代表美國的「黑骷髏」文化。

他們騎著改裝重機車、穿著黑化機車服,滿身機油,只在夜晚出沒。

州與州之間,流傳著他們的傳說。

他們所到之處,卡車司機喪命,妓女消失。在門階上留下取出內髒的屍體。

他們還負責為一家致幻劑制毒廠運貨。

制毒的人對這些怪人有了意見,給他們做了一批特殊的貨。

從那以後,這批人就再沒有正常過。

最重要的,《曼蒂》風格要自成一派。

邪魔歪道,講究的就是手法獨特、劍走偏鋒、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導演帕諾斯·科斯馬圖斯一開始就不想讓自己的作品有別人的影子。

話說得挺狂:「我不想在電影里弄一堆的致敬,搞得自己跟個影迷似的。」

他總結自己的這部電影為:

「一張概念專輯,一場搖滾歌劇。」

網站The Playlist的評價同理:

通過凱奇,電影簡單粗暴的復仇情節變成了一張血腥國王的搖滾專輯,以二分之一的速度、兩倍的音量播放。一場奇異而血腥的演出,底下藏著一顆大心臟。

電影第一個畫面就表明了態度。

黑底打出紅色字幕:

我死後,將我深埋

在我的腳邊放兩個揚聲器

把耳機戴在我頭上

然後開始播放搖滾樂

電影的畫風,也有搖滾基因。

融合了美國1977年創刊的成人漫畫《重金屬》的畫風,以及英國重金屬樂隊「鐵娘子」的專輯封面。

朋克、怪誕、粗糲。

電影的配樂約翰·約翰遜,也是個有搖滾范的音樂人。

你沒聽過他,但他配的電影你多半聽過。

憑藉《萬物理論》的配樂獲得了金球獎,被你們封神的丹尼斯·維倫紐瓦的老搭檔,《囚徒》《邊境殺手》《降臨》都出自他手,還跟中國導演婁燁合作過《浮城謎事》《推拿》,還獲得過第 49 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他擅長不同音樂風格的相互融合,比如朋克、電子、爵士、古典、金屬……

樂風迥異,極富實驗性。

狂人聯手,當然不會按套路出牌。

大多數主流商業片,主要是講故事,用戲劇衝突創造出巨大的情感張力。

有些文藝片,像詩,追求意境,通過意象的堆砌醞釀出氤氳的情緒。

而像《曼蒂》這樣的邪典片,既不商業,也不文藝。不care故事,去它的意境。

像最初的金屬樂,離經叛道、漠視規則和道德,用嘶吼、噪音、強心臟、大音量創造出一種脫離庸常生活的精神狀態。

不在乎音準,不在乎悅不悅耳。

恨的人說它是雜訊,愛的人為它瘋狂。

《曼蒂》就是這樣,就是用你沒見識過的視聽效果,給你迷幻、狂躁的出格體驗。

Sir看得最嗨的地方,有兩處。

一處是曼蒂被抓之後,被邪教的教徒注射了頂級的迷幻劑。

先是藥水滴入眼珠。

再用泡在玻璃器皿里的飛蟲尾刺入頸動脈。

雙重衝擊,曼蒂的世界立馬掉進了萬花筒。

霓虹色彩,抽格畫面。

電音轟鳴,刺耳、漸強,在音量最高處畫面切換,聲音同時戛然而止。

邪教教徒一個個東倒西歪,但構圖謎之古典、和諧。

再切特寫,教主聲音自帶效果器,開始佈道。

Sir也沒聽明白他說的是啥。

注意力全在畫面,教主的臉上慢慢浮現出曼蒂的面目,重合、模糊。

Sir沒在其他電影中,看到過這種耀眼、詭奇的迷離幻覺。

還有一處,是在瑞德屠殺了兩名機車怪咖之後,他偷吃了一口酷似芝麻糊的強力致幻劑。

這一嘗不要緊,他差點抽過去。

鏡頭快切,凱奇的臉變形、扭曲、爆炸、融化。

這才叫視聽上的炸裂!!!

在這種風格之下,就連凱奇的癲狂表演也沒有那麼尷尬。

在2011年凱奇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他花了6個月的時間研究創造了一套新的表演方法,他稱之為「新薩滿」(Nouveau Shamanic)。

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

Sir猜大概是因為,這種表演法看起來神神叨叨,異常亢奮,有點像跳大神一樣。

從《壞中尉》開始,凱奇的新表演方法初步成型。

在本質上,我的表演是可以走向抽象的路子、變得「現代藝術」一點的。在驚嚇和狂亂中,我可以直接觸動觀眾。這些奇幻角色給我提供的空間,與嗑藥的「壞中尉」角色所帶來的刺激,殊途同歸。

之後在爛片的實踐中,凱奇不斷精進。

那些規規矩矩的老套路太沉悶了,墨守成規的劇情對我來說已經成了一種桎梏。我喜歡幻想,我喜歡恐怖元素和奇幻題材。因為我可以在恐怖片、奇幻片中得到進步。

《瘋狂父母》

到《曼蒂》,這種「新薩滿」風格確實被凱奇玩得溜到飛起。

電影中有段凱奇兩分鐘的廁所獨角戲,一鏡到底。

伏特加澆傷口、馬桶上仰天長嘯,悲從中來,因痛生恨。

雖然浮誇,但也強勁、連貫。

「爛片之王」終於翻身?

如果說翻身是要重現《變臉》《空中監獄》《勇闖奪命島》的商業成功,那麼現在的凱奇顯然還差得遠。

他更像是歡脫地鑽進一條小路,尋找他的同道中人去了。

以主流眼光來看的話,《曼蒂》的確很……

等等。

幹嘛非要以主流為唯一標準呢?

誰說叛逆、小眾、另類就不能有一席之地?

不喜歡《曼蒂》沒問題,但也別急著用「爛片」一棒子打死。

最後Sir不聊電影了,來說說兩種植物吧。

汪曾祺筆下這兩種植物的獨特味道,都值得我們再好好品嘗一番。

其一。

苦瓜:

我希望評論家、作家——特別是老作家,口味要雜一點,不要偏食,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我希望們能習慣類似苦瓜一樣的作品,能吃出一點味道來。

其二。

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胖鳥電影網站上有

編輯助理:阿拉燈神丁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這麼好的大片,打不過郭敬明?
切開她的身體,我看到一出震驚好戲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