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全球的古巴雪茄背後,隱藏著一個百年的神秘角色:朗讀者
話說,一談起古巴兩個字,很多朋友都會立馬聯想到那幾乎代表古巴這個國家的雪茄。而雪茄英文名是Cigar,但中文名稱卻有一個由來。
1924年回到上海的徐志摩先生邀請了當時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先生,而泰戈爾先生是雪茄的忠實粉絲,兩人交談的時候,泰戈爾詢問徐志摩有沒有給Cigar起一個中文名字,徐志摩沉默了片刻後說出:「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煙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雪茄之名由此而來。
由此可見雪茄二字已經不再單獨是一個名詞,更有一種文化深蘊其中,但今天的主角並非雪茄,而是雪茄背後的一種文化傳承人:朗讀者(Lectores)。
這個有點神秘的職業可以追溯到1865年,當時在雪茄廠里從事的人大多數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而且工作環境極其單調沉悶,為了改變這個局面,當時在工廠里工作的員工共同出資,聘請一名朗讀者為他們提供一種娛樂方式。
(1909年古巴雪茄廠里的朗讀者)
由於當時設備還有環境簡陋,因此朗讀者只能通過大聲的朗讀讓所有的員工都可以聽到。聲音的抑揚頓挫,情感的投入等都會成為考驗朗讀者的標準。而且由於朗讀者是由員工選出的,因此去留的決定權在所有的員工手上。
而朗讀的內容是根據當天所有員工決定,文學作品諸如《唐吉訶德》,《基督山伯爵》等,當天的報紙,歌劇等幾乎所有可以成為文字的內容都有可能被選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這個行業,甚至言情小說、星座等內容等都會響徹於整個雪茄廠。如果朗讀者朗讀得好,工人會用手上的金屬工具敲擊工作台作為掌聲稱讚。
即使直到20世紀20年代電視的出現依然沒有威脅到朗讀者的地位。而該傳統直到現在還在保留著。
有意思的是,雖然古巴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高,但識字率高達99%,而隨著時代的推移,朗讀者這個職位逐漸也演變成工人表達意願的代表。
工人會通過指定的讀物向管理者表達自己的不滿,而朗讀者也會替工人們反應意願。如果朗讀者遭到單方面解僱,工人們會故意降低效率甚至罷工。因此朗讀者逐漸成為工人和廠方之間平衡的一個位置。
這個在旁人看來毫無必要的角色,卻在這裡舉足輕重。即使在枯燥單調的環境下,這些工人們仍然竭盡所能的學習並沿著文明的道路前進。可以說,它與古巴成為雪茄出口最大同時以手制雪茄而獨步全球不無影響。因為朗讀者通過聲音,影響著雪茄工人的情緒,也影響著每一條雪茄的質量。
正如這位在巴西哈瓦那的朗讀者所說的一樣:「我不只是一個朗讀者,我更是一個文化促進者。」
「我喜歡我的工作,我認為我的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不單是著眼於文化方面,同時我能夠為工人解決每一日所出現的問題」。
工人們埋頭不斷捲動著手上的雪茄而發出的「嘶嘶」聲,朗讀者響徹房間的閱讀聲,這是只有古巴才有的獨特文化,也是只有古巴雪茄廠里獨有的現象。兩者之間的聯繫,雖不可捉摸,卻是那麼的奇妙。


※走進電梯,按下數字,把酒言歡!日本這個創意系列讓網友拍手叫好
※三點一線枯燥生活里的童話愛情,網友:是你讓我有了告白的勇氣
TAG:不能說的奇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