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戟是一種戈與矛合成一體的長柄重兵器,是古代中國一種擁有自己民族特點的長柄重兵器,它的桿端前柲裝尖銳雙直刃,旁邊枝生橫刃,可以鉤掛、可以啄鑿、可以捅刺、可以切割,可見戟一身兼職四大戰術用途,所以戟的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書中將戟稱作孑,也有稱作鏝、棘等。根據考古發掘文物,最早的戟大約出現於商代。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一支戈矛合體的青銅戟,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戟。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據史料可查:公元前259年秦軍圍攻邯鄲,戰國四君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毛遂到楚國晉謁楚懷王,動員楚懷王聯趙抗秦,楚懷王懼怕秦國強盛的軍力,不敢冒然出兵討伐秦國。毛遂在分析軍事形勢時曾經說過:「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可見戰國的戟是很常見的兵器之一。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公元199年袁紹聲討曹操,特請當時著名的文人陳琳,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討曹檄文,據說曹操讀了之後,驚出一身冷汗,頭痛立馬就治好了,檄文中用許多華麗鋪華的詞句宣揚袁軍聲勢,其中說到:「幕府(袁紹)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所謂的「百萬」之數,固然有些誇大,但我們從上面兩段文字中卻可以發現:早在戰國時期,戟已經成為軍中的主要裝備兵器,「持戟之士」不僅專指手中持戟的軍人,而且成為一切武裝士兵的廣義泛稱,就像今天我們所說「咱拿槍的人」也是泛指操作火炮、開戰鬥機、駕軍艦坦克的士兵一樣。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西周時期,戟已經大量應用於戰爭,當時製造的青銅戟,都是整體鑄成的,目前已經發現有兩種型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桿端上還裝上矛體的銎部。這種戟刺殺力超強,但鉤啄時易於掉頭。另一種是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伸的鋒刺;有的戟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種戟,出土的數量較多。這兩種戟的製作工藝都很複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材料質地易脆、易折,用起來總容易掉頭,結果很快地被戰爭實踐所淘汰出局。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進入春秋時代,又出現了新式的戈矛分鑄聯裝的戟,這種戟直刺有力,橫鉤也不容易脫落,因而殺傷力大大地增強了。其戟柄不但有木製的,而且還有積竹柄戟,所謂積竹柄戟,就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粗的多棱木柄,在木柄外用16片以上青皮竹蔑沾上天然魚鰾膠(也有採用其他膠合物)壓在木柄上,與木柄平行地包在木柄外邊,然後用天然絲線緊緊纏住,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戟柄,剛柔相濟,比單純的純木柄做的戟柄更加堅韌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瀏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一種青銅戟,除了木柄戟外,就有這種積竹柄戟。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為了提高戰戟的殺傷力,戰戟的形制也在戰爭實踐中不斷地改進ing完善ing。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兩戈一矛同柄和三戈一矛同柄的長柄戰戟。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就有這種長柄三戈戰戟。隨著冶金技術發情,鐵兵器製作工藝逐漸成熟ed。又出現了用鋼鐵製造的鐵制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旁小枝(垂直伸出的部分)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像前鋒一樣窄長尖銳。「內」已消失,用來綁縛木柄的胡加長,整個戰戟近似於「卜」字形,故又稱「卜字戟」。由於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增強,很快地就成為古代中國步騎兵的主要兵器。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兩漢以後,戟的形狀也有了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戟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後,稍向上弧曲,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強戟的殺傷力。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到三國時代後,戟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轅門射戟:袁術派出部將紀靈統率步騎兵三萬攻擊落難的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率步騎兵千餘前來解圍,屯兵小沛城外,派人去請紀靈和劉備,紀靈和劉備也請呂布一起飲酒。呂布對紀靈等人說:「玄德,是我呂布的賢弟。如今他被諸位所圍,我特意趕來救他。我呂布生性不愛看別人互相爭鬥,只喜歡替別人解除紛爭。」呂布命門候在營門中豎起一支戟,說:「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一發射中,諸君當立即停止進攻,離開這裡,如射不中,那你們就留下與劉備決一死戰。」他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枝。諸將大為震驚,誇讚說:「將軍您真是有天神般的威力呀!」第二天,呂布又與諸將歡會宴飲,然後各自回兵。呂布所射中的戟,就是這種帶有小枝的戟。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三國時期,戟的形制沿襲漢制不變,但種類較多,不但有長戟、雙戟等,還有用於防身自的短柄手戟(曹操手下的勇將典韋專用兵器正是短柄雙手戟)。自從王充利用美女貂嬋施展美人計來離間董卓和呂布關係後,董卓無意撞見到呂布前來與貂嬋偷情,登時怒氣勃發,拔出手戟向呂布擲去。幸好呂布「拳捷得免」機靈地躲脫追殺。這事也成了呂布想叛變殺害董卓的一個因由之一。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太祖常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三國演義之東吳的孫策,精於使用手戟。他曾以手戟投擊嚴白虎之弟,當即將他殺死。曾與孫策為敵,後被收服的勇將太史慈也善於使用手戟。神亭嶺決鬥時,孫策奪走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太史慈則搶得了孫策的頭盜。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曹操、孫權也常常把手戟帶在身邊以自衛。這跟現代的軍人將領佩帶自衛手槍如出一轍。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吳主孫權「親乘馬射虎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戟,虎卻廢。」這種手戟,即可刺擊,又可投擲擊殺,是三國時代的護身武器之中的良器。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有的戟,份量很重,個頭很大,《三國志·魏志·典韋傳》記載了曹操勇將典韋手持大號雙手戟作戰,當時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跟關雲長的八十二斤重青龍偃月刀有得一拼)可見三國許多名將如東吳的太史慈、甘寧以及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張遼都以戟為兵器。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戟的直刺部分不長,主要是以鉤啄殺傷敵人。晉以後,鋼鐵的甲胄盛行,防護力增強了,僅靠鉤啄無力殺傷敵人,戟的作用隨之降低,僅能利用直刺突擊,留下的橫刃下枝反成累贅,加上戟的製作工藝成本昂貴,費時而且繁複,尤其那種上好的戟桿要取自上等韌木的主幹,古代中國森林裡製作長柄兵器的優質樹木資源實在有限,經過多年採伐,木材早幾近枯竭耗盡了。遂逐漸為簡潔實用的矛槍所替代。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從此,戟降級為儀仗、警蹕(古代帝王出入時清道止行)之物,唐代以後,戟就被戰場軍人們淘汰出局了。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臣可持戟侍立皇帝身邊。可見在漢代開始戟演變成儀仗兵器。皇帝派出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率兵征伐,常常賜以棨(棨讀qǐ,即古代用木頭做的一種通行證)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皇帝親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所以這種有衣的儀仗用戟叫做棨戟。

後來,棨戟漸漸演變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尊貴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代以後,文武官員都以門前列戟為榮。按照唐制,只有官、階、勛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員,門前方可列戟。

與矛槍爭輝—中國戟的前世今生


後來棨戟漸演變成為門戟,純系儀仗之物。採用木頭製作。架設門外的戟架上,皇帝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衙門口都設有門戟,以示隆重。儀仗用的戟,造型華型,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的武將手持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作的。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作者寫於2016-05-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無人駕駛汽車,終於跟駕照SayGoodbye
我們該如何看待當下的婚姻觀?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