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延禧攻略》火遍大陸時,台灣人在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延禧攻略》火遍大陸時,台灣人在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寫在前面的話:「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而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是文學家紀伯倫在一首題為《論孩子》(On Children)的詩中表達的父母之道,然而在此100多年後的當下,很多父母卻依然打著「愛」的旗號,在焦慮和虛榮的綁架下,試圖控制著子女的意志,主導他們的人生。

那些喊著「父母皆禍害」的孩子到底經歷的是怎樣的童年,你是否知道?

來源:東西兒童教育

影片簡介:本劇為公共電視台時隔12年,繼《危險心靈》後推出的教育主題戲,取材自吳曉樂作家的同名小說。以其中的5篇故事改編為《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的遙控器》、《必須過動》、《孔雀》與《貓的孩子》五個單元,每單元2集,全劇共10集。

適影範圍:成人

對我來說,2018年很有挑戰。

千尋明年就會邁入小學,五年的自由寬鬆之後,我不得不開始正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大環境。不論是行為習慣還是學習能力,小學與幼稚園的差距都是巨大的,坦言講,只要還在中國這個教育體系之內,就不太可能將自由寬鬆進行到底。

挑戰並不在於習慣培養和知識輸入,而在於習慣培養和知識輸入帶來的現實要求,與親子關係之間的碰撞。

比如,以前我們讀繪本,就是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千尋很輕鬆,也很愉悅。但現在,她需要慢慢接受類似「點讀」這樣的方式,有時我會要求她複述故事,有時會選幾個字測試她的識字量,這都會引起她的不爽。

又比如數學,更是親子關係的天敵。有圖有實物還好,一旦乾癟癟地算式寫在紙上,彼此之間便有了點劍拔弩張的味道。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階段,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感觸頗深。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小說,被稱為中文版《黑鏡》。看劇名,你一定會想到詩人紀伯倫的《論孩子》,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尤其喜歡那句「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劇中五個獨立的故事,藉助科幻元素,將升學體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表現得淋漓盡致,原本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變成了被家長控制的木偶。

影片出於劇情需要,有誇張的成分,但它所映射的現實,卻與我們每個人緊密相連。

在故事《必須過動》里,未來社會,人類胚胎被政府掌控,孩子的學業表現直接與家庭地位及所獲資源掛鉤:成績優異,一家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住豪宅,優先享用各種社會資源。一旦成績不佳或下滑,舉家掃地出門,只能蝸居到鴿子籠,如螻蟻般在垃圾堆里偷生,從事低端體力勞動。

在這個未來社會裡,所有女性只有一種工作:母親。

她們胸前佩戴的金葉勳章,就是孩子學習成績的直播,金葉勳章上的燈滅掉那一刻,就是階級滑落之時。因此,母親的共識就是讓孩子鑒定考滿分,維持全家的地位,她們的口號是:「教育促成階級流動,母職萬歲!」

更功利殘酷的規定是,母親若向政府出具證明,判定兒女是瑕疵品,就可以換取新的優良胚胎。

女主角若娃的成績久不見起色,母親支招,讓她假裝患上多動症,以此逃避鑒定考,其實是想騙她被判定為瑕疵品。

在若娃之前,她的哥哥若傑是個滿分胚胎,出類拔萃的優等生,卻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因為,當他表現出木工方面的天賦和興趣時,母親處理掉了他視若雙手般珍貴的木工工具,說:「這雙手,將來是要拿手術刀的。木工是給鑒定考40分的人當的。你還年輕,喜歡的東西是會變的。」

胚胎研究中心的一位醫生忍不住質疑,「這個社會不管是分數高或分數低,都活得這麼沒有希望……」,但他的質疑很快就被湮沒在眾望所歸的功利制度里。

幾年前,我在學習心理學時,接觸到一個概念叫「劇場效應」

一個劇場里,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周圍人勸阻無效,最後全場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所有人都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最後卻得到和原來一樣甚至更差的觀劇效果。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很累,但不會有人坐下來。

教育制度也很容易被「劇場效應」綁架,當一部分人開始拚命奔跑,害怕落後的人就不得不紛紛加速。

因為太拼、太急,大家跑著跑著,都只顧得上跑了,全然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跑,以及跑到終點又是為了得到什麼。

除了《必須過動》,另外四個故事也都從不同側面表現了教育制度對親子關係的扭曲。

在《媽媽的遙控器》里,讓人震驚的不是孩子無止盡的自殺,而是媽媽那句「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遙控器只是一個隱喻,父母用來控制孩子的工具遠不止一種:寸步不離的陪護、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貓的孩子》里,媽媽對兒子說:「我這個人啊,這輩子沒什麼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點成就。」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吃多少苦也無所謂。

孩子卻說:「我不要你為了我受委屈,我想要的,從來都只是你溫暖的擁抱。」

在《茉莉的最後一天》里,父母老師眼中標準的優等生林茉莉毫無徵兆地放棄了這個世界,她自殺的原因成了一個謎。礙於面子的母親,對外宣稱女兒失足跌落,關起門來把一切有關聯的人和事都視為假想敵,獨獨看不見偏執的自己。

茉莉父親手機依存症嚴重,在培養孩子上面情感投入缺失。媽媽作為一個有文化有心氣的全職主婦,事無巨細,壓得茉莉無法喘息。

「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你不想想你爸媽是什麼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是留美碩士,要是沒有生你,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

「那就不要受我的氣啊,你以為我想被你生出來?你要生有問過我嗎?」

在《孔雀》里,憑藉華麗羽翼坐享「百鳥之王」稱號的孔雀,其實是人心慾望的集合體。在貴族學校就讀的女兒都快變成孔雀了,母親依然不願放棄那塊能讓她出人頭地的跳板。

「假如我沒有考上好大學的話,你還要我嗎?」

「我不會讓你發生這種事!媽媽吃過的苦,絕不會讓你再承受第二遍。」

……

每一個故事都看得人膽戰心驚,更令人驚心的,是它們在現實中的映證。

這些故事發人深思:讓孩子做自己的美好願望與焦慮的現實,是不是天生矛盾、無法共存?

犧牲親子關係,去迎合現實需求,我做不到,因為它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我們教育孩子,不是讓他成為知識的奴隸,說到底,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充實的,有獨立思想的人。

完全不顧現實,我也做不到,我是個接地氣的人,並不認同理想主義的佛系。

於是,尋找平衡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在這個磕磕絆絆的尋找過程中,我發現,平衡在於教育的技巧和父母的心態。

教育的技巧,是我今年被倒逼出來的升級,為了在維持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基礎上實現知識輸入和習慣培養,我費了很多心思和力氣,把傳遞知識的方式設計成孩子能接受且喜歡的方式。

同時,保持一個「以始為終」的心態。現實固然難以避開,卻要經常提醒自己,當下的現實並不是全部,人生是個很長的維度,儘力而為,但不要太在乎某個階段的結果。

以上兩點,供你參考。:)

轉自東西兒童教育(ID: eastwest_edu)公號:我們是一群行走在中美兩地,一邊帶娃一邊思考怎麼帶好娃的家長。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實踐,和超級靠譜的國內育兒經驗攻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在美生活投資必備:各州多稅種稅率圖
與8000個全A對手爭奪1個哈佛錄取名額,前招生官教你如何「智取」常春藤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