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流量失效、審美疲勞……真人秀如何突破困局

流量失效、審美疲勞……真人秀如何突破困局

楊超越不愧是「活錦鯉」,身為嘉賓參與的第一部綜藝《心動的信號》無疑已經成為今年最火爆的綜藝之一了。

《心動的信號》作為一檔戀愛觀察類綜藝,一經上線就開始每期霸屏熱搜。其中的三對素人男女嘉賓,更是憑藉在節目中的話題性表現,成為網路討論焦點。這檔戀愛觀察類綜藝是今年的綜藝圈中形式新穎的一種綜藝品類,是由素人嘉賓在一個獨立空間進行生活共處、真人秀式拍攝,然後明星組成觀察團,站在旁觀視角進行評論或解析。

脫胎於傳統真人秀,加入素人新鮮血液的觀察類綜藝,不僅在真人秀的表現度上更放得開,在增強觀眾代入感,增加話題討論度的層面上則是更勝一籌。在已過大半的2018年,觀察類綜藝已經成為今年綜藝大戰絕對的贏家。

真情實感的代入感

說起觀察類綜藝大火的原因,代入感是個制勝的因素。

節目一開始,三位嘉賓的「三角戀情」就讓觀眾分成兩個旗幟鮮明的支持陣營。其中向天歌是金融行業從業者,風格也是大家閨秀的穩重大方風。李君婕是上海戲劇學院在讀的大四學生,文藝直接。奧斯卡在第一期的初見面時,對女三李君婕眼前一亮,朱亞文和張雨綺等心動觀察員紛紛覺得奧斯卡會和李君婕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但從第二期開始,奧斯卡開始冷落李君婕,有了很多反轉的情節。

比起男嘉賓的表現,女嘉賓之間的「明爭暗鬥」更是讓觀眾們興趣十足。從一開始,向天歌也表現出了對奧斯卡的興趣,並且一直對李君婕進行暗戳戳的試探,兩個女孩子之間的一來一往,也非常真實犀利。

主持人姜思達的一句話道出了節目熱度的真相,「偶像劇都不敢這麼演。」

素人嘉賓之間「真情實感」的感情流露和彼此之間的感情角力,是曾經的明星真人秀所無法呈現的程度。初期,當真人秀綜藝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那時候參加的明星都是需要「翻紅」或者沒有知名度的,大家對參加真人秀節目都抱著嘗試的心態,所以當時的狀態還比較接近真實。像《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石頭父子,郭濤會因為石頭撒了水不停的碎碎念,而沒有考慮觀眾是否會反感。但隨著節目越來越「成熟」,可以發現,父親們都很會育兒,很會照顧孩子了,這類親子節目成了立「好爸爸」人設的地方了。

今年另外兩檔充滿討論度的火爆綜藝《我家那小子》和《妻子的浪漫旅行》也都是觀察類的綜藝。在這兩檔今年討論度最高的節目中,《我家那小子》里的武藝每天吃外賣,然後拿到外賣打開小桌板坐在床上吃的樣子,顛覆了曾經作為純情少男人設的武藝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又讓眾多宅男宅女們彷彿看到了自己。錢楓在家裡吃完飯的葛優癱也非常真實,有生活氣息,讓很多年輕觀眾非常有代入感。

這樣的受眾回饋絕不是偶然,從真人秀之風開始颳起,就可以看到這類節目能受到觀眾喜歡的核心就是——真實的人性和故事的流露。

無論是最早的《爸爸去哪兒》還是去年「老子最大」、火花四濺的《中國有嘻哈》,觀眾們早已經看厭了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具一層又一層的各類綜藝。觀眾們想看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父親和孩子之間真實的隔閡和陌生,以及鮮明真實表現自己、活出自己的年輕人。但是時間帶來節目的成熟度,也帶來節目的程式化和文化政策對節目的限制,就是「綜N代」成為雞肋的原因。

在各類綜藝都已經在市場規則的運作下紛紛變味時,觀察類素人綜藝的出現開始成為新鮮血液。

「流量」帶不動流量

觀眾們對節目模式的疲憊和節目內容的僵化已經讓很多真人秀綜藝撲街。單靠節目噱頭和流量明星已經不能再把觀眾吸引過來。

單從今年有噱頭無熱度的幾檔綜藝就能看出來,現在綜藝市場的風向。

《幻樂之城》過億出場費請出天后王菲的綜藝首秀,《歌手》幕後班底洪濤團隊監製,製作團隊是王菲的好友、著名音樂人梁翹柏,湖南台的台柱主持人何炅主持。但在播出之後,水花平平,收拾慘淡,剛剛破1,差不多是同期《中國好聲音》的一半。節目內容也飽受詬病,甚至有網友直言這檔綜藝像現場版的mv,撲街是因為「曲低和寡」。

中國的綜藝製作團隊向來喜歡用「流量明星」、天價製作費、製作團隊的名頭來「砸人」,這樣的手段可能前幾次還能把人「砸暈」,但在這個對綜藝製作團隊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這招兒早就不靈了。

韓國的王牌綜藝《running man》2014年被浙江衛視引入國內之後,曾紅極一時,並讓浙江衛視這個曾經的二線衛視一躍成為力壓「綜藝王者」湖南衛視的新勢力。看到甜頭的各大衛視從此開始了瘋狂Ctrl C +Ctrl V韓國綜藝的熱潮,戶外競技類真人秀、棚內真人秀、旅行慢綜藝紛紛充斥著每家每戶的大小熒屏,但是到了今年,早就先先後後的撲了街。

跑男從第三季開始,收視和話題度就開始走低,第四季就沒再上過4%,第五、六季甚至到了1%—2%。不僅國內,韓國的競技類戶外真人秀從近兩年也開始走低,曾經的王牌綜藝《running man》從全民收看熱潮的21%跌到了現在的4.4%。

就算每期《跑男》都會請最當紅、有話題度的明星們來跑,宣傳們各種關鍵詞熱搜,也不能抵消一個事實——「流量」帶不起跑男的流量。

更不要說傳統的歌唱類綜藝,《中國好聲音》每年回歸都會「創新低」。曾經的好聲音,每年還會有選手的競演歌曲成為當年的熱門歌曲,觀眾們會關心今年誰是冠軍,但是現在的《中國好聲音》能被觀眾關注和記住的只有導師,這已經完全淪為一檔靠導師來帶流量的節目了,今年有關該節目的熱搜,幾乎被段子手導師李健承包了。

以及風風火火的偶像養成類綜藝,今年是國內引進的第一年。從年初的《偶像練習生》到後來的《創造101》,都在國內引發了很大的討論度,這樣的大型偶像養成選秀在國內算是新鮮模式,但這類節目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今年韓國的偶像養成綜藝《produce 101》的高配升級版《produce 48》在本土都涼涼了,再比較國內早就從零幾年開始的各類選秀,可見其未來命運。

在各類綜藝的輪番轟炸下,觀眾們的審美早就疲勞了。

有章可循的觀察類綜藝

實際上,起源自日本的觀察類綜藝從出生時起就自帶爆款基因,這是有章可循的。

這種明星嘉賓觀察素人嘉賓戀愛過程的節目形式最開始是起源於日本的一檔「粉紅」綜藝,《別被夏日的狼君所欺騙》,其實有點酷似於戀愛版的狼人殺。四對男女在各種甜蜜約會中各種勾搭,各種小粉紅和小心機。但其中有一位是「狼」,即說謊的渣男,哪位女生最後選擇了狼就輸了。在攝影棚的嘉賓就利用他們的身體語言和微表情來分析破案。

後來韓國仿照這檔綜藝做出了大名鼎鼎的韓版《Heart signal》。直接從韓國火到中國,收官的時候,國內的微博熱搜都是關於裡面的熱門素人嘉賓英珠的關鍵詞。

後來韓國又相繼做了幾檔觀察類綜藝,都收效甚佳。國內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同床異夢2》,當時第二季是關於夫妻關係的討論,其中一對跨國夫婦是韓國演員秋瓷炫和中國演員於曉光,他們可以說是從韓國火到中國再火回韓國。於曉光掀起韓國女性對於中國男人的討論,並成為為數不多,在韓國火到擁有數個代言的中國藝人,秋瓷炫和於曉光夫婦還因為這個節目出席了當年的國賓晚宴。

韓國的綜藝模式取向走勢和我國非常的相似。曾經的綜藝市場是《running man》、《無限挑戰》等周末戶外綜藝的天下,歌唱和選秀類穿插其間。但隨著綜藝季數的增加,內容和模式的疲態便顯露出來。後來觀察類綜藝異軍突起,最開始是《我獨自生活》從播出開始就始終平穩的保持在8%左右,坐穩收視第一。2016年的,《我家的熊孩子》(國內是〈我家那小子〉)以媽媽們的視角看大齡兒子的獨居生活,收視一度到達20%的同時,還拿下了SBS的年末大賞。

這些成功的節目背後都是有章可循的,騰訊的《心動的信號》就很有吸各家之所長的意思。從棚內明星嘉賓的選擇上,既有朱亞文和張雨綺這種有趣又敢言的成熟男女代表,又有楊超越和官鴻這種有綜藝感的偶像型藝人,還有心理學專家姜振宇專業的心理學解析,嘉賓選擇的既有層次又豐富,充分get到觀察類綜藝的精髓,即:室內嘉賓是觀眾代入感的關鍵,多元組成才能吸引多元受眾。

在素人嘉賓的選擇上,性格方面的跨度很大,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很大不同,既有溫柔大方的金融女,也有直男外表但心思細膩的賽車男,有可愛的英語老師,也有成熟老成的室內設計師。

這樣的角色組成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人際交往的多種可能性和故事的豐富度,讓節目的看點更多。這樣的內容主導型綜藝無論從現階段的話題度和代入感,還是未來節目的可持續度上都更具優勢,《心動的信號》作為網綜上線之後,不僅穩坐第一,還把節目嘉賓楊超越帶到了綜藝嘉賓藝人新媒體指數第一的位置,話題度超高。

當綜藝開始把觀眾也作為節目參與的一個環節,讓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尋找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複製粘貼,空有噱頭,那就是一個好信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7月7日網播數據及藝人新媒體指數
中生代男演員攻佔「上位圈」,強勢霸屏的羅晉「穩中求變」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