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民族英雄,抗倭名將
原標題:他——民族英雄,抗倭名將
明朝中期,我東南沿海等地屢屢遭到日本人的騷擾與入侵,百姓稱這些日本人為倭寇,這些倭寇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鬧得我東南沿海疆界不得安寧,百姓對之恨之入骨,因其經常小股入境,幾人數十人不等,朝廷也對之十分撓頭,一時也想不出有效的驅敵良策,恰在此時,明朝的一位抗倭名將出現了,這人便是後來被世人廣為傳頌的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十餘年,掃平了為患沿海的倭寇,保護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落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方領土的安全,後期寫下了十八卷本的《紀效新書》,以及十四卷本的《練兵實紀》,為後世留下了可供參考的練兵理論,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同時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築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派出年僅27歲的戚繼光到浙江東部設防,戚繼光領明後立即到義烏等地招募了一批農民和礦工,經過嚴格訓練,不久變組成了後來威震敵膽的「戚家軍」,戚繼光採用以長制短的戰術與倭寇作戰,即用7尺多長的鐵尖長槍對倭寇3尺左右的武士刀。交戰初期階段,雖然戚家軍作戰勇猛,但結果並不理想,戚繼光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戚家軍的長槍是白蠟木杆,而倭寇的刀是窄面薄刃,一但被其削中,便會失去槍頭鐵尖,剩下的便是極不稱手的短棍了,十分不利於作戰。後來經過戚繼光的改良並採納了當地父老的建議,就地取材,用毛竹製成了竹槍,這些竹槍是用節密枝堅的毛竹製成,槍身經過油浸火燒,質地堅硬而韌,這竹槍長度足有一丈五六尺多,頂端沒有槍尖,而是用刀斜削而成,銳利無比,就這樣由原來的鐵槍變成了現在的竹槍,接下來就是檢驗新式武器的時候了,別小看這不起眼毛竹槍,在後來與倭寇的作戰中可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成了「武士刀」的剋星,竹槍即使是被刀削去一截,但被刀削的槍頭仍是斜尖,再刺,再削還是留有很長的槍身,且槍尖鋒利無比,弄得倭寇難以近身,實戰中,大多數倭寇不等揮刀再削,就已經被竹槍刺進胸膛,一命嗚呼了,就這樣戚家軍揮舞著自製的竹槍,愈戰愈勇,殺得倭寇望風而逃,不敢輕舉妄動。戚繼光也從此威震敵膽,並受到朝廷的賞識與重用。
戚繼光一生身經百戰,他的幾部著作在軍事學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始終為後世兵家研究。在書法上也是有所成就,書法行筆流暢,個性化的書法藝術表達,行草筆法娟秀,豪勁端重,不減晉、宋諸賢氣格,有不少流傳於世的書法作品。戚繼光---一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韜鈐深處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TAG:創名堂的歷史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