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物質欲求,這些要點你都掌握了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要花費一定的物質代價。
然而由於父母的個性和成長經驗,很多父母常常不自覺就用物質滿足當成了自己對孩子的愛,當成了對孩子的獎勵……
下面幾個維度,檢驗一下,面對孩子的物質欲求,你真的能夠遊刃有餘嗎?這些要點你都掌握了嗎?
你是這樣做的嗎?
物質滿足有條件,愛的表達無條件
愛一個孩子並不是靠投入財物的多少來計算,因為「物質滿足」與「愛」是不一樣的。
可是,往往父母在長期的「物質供給」過程中,往往迷失了方向。
首先,父母要分清,
是孩子要,還是自己想給。
滿足需要延遲。滿足是孩子向父母提出來的物質或情感要求,愛是父母主動向孩子提供的物質與情感。
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會說:「爸爸,我想要個玩具!」「媽媽,我想去迪斯尼樂園!」
當孩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時,很多父母會因為自己童年的未滿足而直接答應,或因為個人情緒不好而拒絕。
此時,我們更需要讓孩子明白,人的欲求滿足需要個人努力,而不是僅憑一句話就可以實現。
我們可以為他的滿足設置「條件」,比如幫忙做家務積攢小星星,做習題的努力程度或者改掉某個不良的習慣,就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
愛不設條件。而愛則是另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無償提供給孩子喜歡的東西,這是出於自願,出於愛的表達。
但是,很多父母卻往往會給愛設置了條件。比如,「兒子,如果你聽話,我就給你顆糖!」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愛不是無償的,是需要交換的。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陪伴、溝通表達我們的愛,也可以通過特殊日子給孩子小禮物表達對孩子的愛。
我們只是為了表達愛而表達,完全與孩子的表現無關。
由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到,我們養育孩子不需要和其他家庭比較,不用追求名牌,因為禮物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愛的表達的載體而已。
因此,富裕的家庭沒有必要讓孩子緊衣縮食,普通的家庭也不用鋪張浪費,攀比追求。
讓孩子充分了解家庭的收入情況,這種坦白不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相反,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併產生強大的家庭認同與歸屬感,也會更加成熟。
你是這樣做的嗎?
鼓勵孩子嘗試實現自我,不用物質過度刺激
很多時候,孩子由於過多地關注物質,會造成物質依賴,從而影響了其人格的成長與潛能的開發。
隨著孩子探索範圍越來越大,嘗試的事情越來越多,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孩子越大困難的時候,父母應該是合作的,幫助孩子分析原因,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比如孩子滑滑梯磕到了,父母要問問孩子為什麼磕到了。
如果發現孩子是跪著滑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樣滑是危險的,坐著扶好了一定沒問題,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當戰勝越來越多的困難的時候,孩子也就越來越有勇氣,越來越自信。這是孩子實現自我的必然過程。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沒有耐心去等待這個過程,會用一顆糖果,一塊蛋糕去刺激孩子。
這樣反而會把孩子的注意力
從內部動機引向了外部動機,
破壞孩子實現自我的內在動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那麼,首先要尊重孩子,在人格上確保孩子的獨立,並多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思考,為孩子提供實現自己的機會。
父母不妨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計劃或夢想,並從一個「主導人」的身份向「協助人」的身份過渡,從而讓孩子實現人格上的健全與獨立。
你是這樣做的嗎?
獎勤罰懶,重在獎勵過程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的成功進行物質獎勵,希望孩子可以繼續取得同樣出色的成績。美食、旅遊、玩具等都成為獎勵的好幫手。
這樣做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孩子會繼續考取好成績,另一個是孩子會主動提出想要某個「獎勵物」。
看起來情況似乎很正常,孩子依然會有好成績,但這個好成績的獲得是依賴於物質獎勵的。孩子從此重視了獎勵物,而看淡了學習過程本身。
一旦獎勵消失,
孩子的學習動機也就消失了。
民間有一句話叫作「獎勤罰懶」,真是一語中的。
孩子取得了成績,本身就是獲得成就感,為什麼還需要物質獎勵呢?
這是對於孩子取得勞動成果的誤導。
最應該獎勵的是孩子在通往目標的努力過程,
我們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挫折,他的堅持,
這才是父母關注的重點。
你是這樣做的嗎?
學會設限,最大化的利用物質資源
有一位媽媽說:「我的女兒什麼都喜歡最貴的。由於家中條件不錯,所以我一直滿足她,但隨著孩子長大,我發現女兒的要求成了一種負擔,成了我的一塊心病。」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迫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貴的就是好的,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現在,我們仍然提倡勤儉節約,並對勤儉節約的理解需要更新。
勤儉節約不是摳門,更不是吝嗇,而是對於自身資源與環境資源的了解。
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於,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物質資源,而不是一味倡導節約。
比如,中午吃飯,我們可以問孩子:「想吃大餐還是馬蘭拉麵?」孩子肯定會選擇貴的。
此時,可以告訴她:「我們今天出行的費用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選擇了大餐,下午就得回家;而選擇了馬蘭拉麵,我們下午還可以去一趟海洋館玩。這樣你會怎樣選擇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資源或者說財物是有限的,而孩子會認為是無限的。
這樣給孩子選擇,
實際上給孩子設定了限制。
孩子就會思考如何重新配置資源,
最大化的實現自己的需求。
此外,我們還需要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情況,與父母掙錢的不易,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要講究科學理性,不能給孩子留下「瞎花錢」或「有求必應」的印象。
教孩子認識金錢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表明,那些明白儲蓄的重要性且懂得如何管理金錢的孩子,長大以後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開支,人生觀也更為積極。可是具體怎麼教,教什麼呢?小編這就給你支幾招。
(Pan 作品)
給孩子們上一堂金錢課
錢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帶著孩子去銀行取錢,孩子看著一疊紅色的鈔票「唰」地一下從ATM機里吐出來,天真地問:「媽媽,是不是我們錢用光了,銀行就會給你呀?」老媽子滿臉黑線,心想: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
從孩子的視角看,我們只是在一台機器上按了幾個鍵,錢就出來了。所以他們並不知道錢的來源,也不知道錢是有限的。我們要告訴孩子,錢既不是銀行給的,也不是用不完的,而是靠粑粑麻麻努力工作換來的哦。銀行只是一個保管錢的地方,就像錢住的房子一樣。
認識錢的價值。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可能對錢已經有了模糊的認識,比如知道1元硬幣可以用來坐搖搖車。但他們對錢真正的價值卻並不清楚。如果你給孩子一枚1元硬幣和一張5元紙幣讓他選擇,他很可能會選硬幣,因為可以拿去坐搖搖車。怎樣教小朋友認識錢的價值呢?
對於2-3歲的寶寶,你可以鼓勵他把錢按不同的顏色分類。然後在此基礎上教他認錢的面值,也就是錢上的數字以及它所代表的含義。因為孩子很難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最好多準備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幣和紙幣。然後用數數的方式教孩子認錢,比如在10元紙幣旁邊放上兩張5元紙幣,或者10枚1元硬幣。
對於3-5歲的孩子,我們可以陪他們玩買賣東西的假裝遊戲。準備一些錢和道具(要賣的東西),一個扮作商店老闆(或者蔬菜攤主等等,隨孩子高興),一個扮作買東西的顧客。這個遊戲不僅能讓孩子對錢的價值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對他學習數學、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比如認蔬菜、水果)也都很有幫助呢。
了解商品的價格。
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都會記住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價格,比如最愛的小熊餅乾10塊錢一盒。但他們多半都不知道其他東西的價格,特別是現在我們買啥都刷卡刷臉刷手機,幾乎很少使用現金,孩子就更感受不到我們花了多少「錢」了。
所以平時帶孩子外出時,多用現金是極好的,記得亮出鈔票給孩子展示一下喲,如果能讓孩子幫忙把錢遞給收銀員就更好了。然後告訴他:媽媽用了多少錢,買了什麼東西。遇上刷卡或是用手機支付時,也可以給孩子看一下扣款記錄上的金額。
教孩子如何正確花錢。
孩子看見新玩具總是邁不開腿,但我們總不能每一樣都買買買吧?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願望清單。每次有想買的玩具,就讓孩子把它寫進願望清單里,然後從中選出一樣最想要的,打上五角星。等到孩子過生日或過節的時候,把這樣玩具送給孩子當禮物。不僅避免了亂花錢,還能教他學會取捨和等待。
如果孩子超級想要某樣東西,等不及願望清單實現願望,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存錢買。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原來100塊要存這麼久,原來不是想要什麼就能馬上得到的。媽媽偶爾的「小氣」不僅能換來孩子的理性消費,還能讓他學會珍惜所有,是很寶貴的一堂人生課呢。
讓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
給孩子一個儲蓄罐,把它當做小小銀行,讓孩子把錢存在裡面。或者更有趣些,給孩子買一台玩具ATM機(某寶上就買得到哦),它不僅可以存錢,還配有玩具銀行卡。
Tips:國外的家庭流行著一種儲蓄方式——給孩子三個不同的儲蓄罐:
- 第一個放存起來不用的錢。
- 第二個放可以隨時花掉的錢。
- 第三個放準備捐掉的錢,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種儲蓄方法能讓孩子學習按用途分配金錢,讓花錢變得更有計劃,避免從小做個「月光族」。
等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了,就開始進階行動吧。給孩子辦一張專屬銀行卡,在收到過年紅包、生日紅包之後,帶孩子去銀行把錢存進他的專屬銀行卡中,這會讓他超有成就感哦。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認識金錢沒有必要。根據Parenting網站與花旗社區發展的一項調查,79%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太小,理解不了錢的概念。
但是,雖然咱不一定要培養出個未來巴菲特,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養成存錢的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幸福生活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從今天起,給寶寶好好上一堂金錢入門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