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醇親王府南府——金碧輝煌的「潛龍邸」

醇親王府南府——金碧輝煌的「潛龍邸」

北京原內城城牆西南角與復興門內大街、鬧市口大街圍合成內城西南隅。元代時這裡在南城牆外,明代南城牆南移,這裡成為內城的西南角,屬於阜財坊。清代為鑲藍旗駐地。在明清時期,那時的西便門角樓下是一個湖泊,名叫太平湖,湖畔景色秀麗。就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坐落著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府,這就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南府。

現在,北京西便門附近是寬闊通暢的二環路西便門立交橋,立交橋東北角是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高大的教學樓東邊就是醇親王府南府遺存建築。

京城實際先後建有三座醇親王府。第一座醇親王府初建於咸豐年間,乃道光皇帝賜予醇親王奕譞的府第,地點在西便門東側的太平湖畔(即如今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人稱「南府」,奕譞次子載湉出生地這裡。而隨載湉登基成為光緒皇帝,這裡援舊例改為「潛龍邸」。嗣後,慈禧太后頒旨將什剎海後海畔的一座舊府第賜予親妹夫奕譞,光緒二十年,奕譞偕全家人遷住於此,遂成為京城第二座醇親王府——俗稱「北府」。但北府卻因溥儀榮登「宣統皇帝」寶座,又成了顯赫一時的「潛龍邸」。於是,朝廷頒旨,在中南海紫光閣西側興建第三座醇親王府。但是,這第三座醇親王府的大門油漆未乾,清朝就覆亡了,所以現存的只有位於後海北沿的北府和復興門內的南府。

這張照片就是醇親王府南府的府門。

歷史上的醇親王府南府,東起今鮑家街及太平湖東里,西至原太平湖西岸及西城牆,南起今太平湖東里,北至宗帽衚衕頭條。王府坐北朝南,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和西部花園。東西兩路各有六進院落。

這裡在順治年間曾是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之孫喀爾楚渾貝勒的府邸。清乾隆年間改為乾隆第五子榮親王永琪府第。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59年)分府出宮,將榮親王府賜給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醇親王,此府稱醇親王府。因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此府又俗稱七爺府。

奕譞(1840年一1891年)是清末政壇上的風雲人物。他1861年參與「祺祥政變」,協助慈禧太后竊取了最高統治權力,深得慈禧信任,先後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1885年任總理海軍事務大臣時,為討慈禧歡心,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他與慈禧還有另一層關係,他的福晉是慈禧的胞妹,因而被認為是娘家人,更為得寵。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8月14日,他的次子載湉出生在此府中。1875年同治帝病故,無嗣,載湉入繼為帝,即光緒皇帝。

現存的王府建築中,金融街少年宮使用王府東路的後半部分和中路的後罩樓,其餘部分由中央音樂學院使用。消失的王府建築和王府花園都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地界。

這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東門。

這座門金碧輝煌,很有氣派,但是一眼便看出是新修的。原來這裡只是一個鐵門。

醇親王府內的中央音樂學院,大門先是開在太平湖東里,是王府的原大門。後來,正門改在西二環路上。現在中央音樂學院東、北、西三面,共有四個門可以出入,唯獨原來王府大門——南門卻消失了。這裡是東門。

因為現在是暑假期間,這座門關閉了。

1994年11月「鮑家街43號」樂隊在中央音樂學院成立,汪峰擔任靈魂主唱。1997年發表第一張專輯《鮑家街43號》。這個鮑家街43號,就是以中央音樂學院的門牌號命名的。

進入大門,就是醇親王府的東跨院。

穿過東跨院的穿堂門,就來到醇親王府的中路建築。

原醇王府建築格局中,中路由南往北依次為府門、宮門、銀安殿、啟門、神殿、遺念殿(後罩樓)。西側花園引太平湖水入園,並建有亭、榭、船塢等建築。

這座建築應該是中路宮門大殿。

大殿東側是「音苑美食樓」,就是食堂了。

中路大院中的宮門大殿,坐北朝南。現在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廳。

宮門大殿後面露出的尖頂,是中路銀安殿被拆除後建成的禮堂。

大殿前的這對石獅原在王府大門外,後被移到院內,放置在大殿前。

石獅採用上品漢白玉石材,雕刻細膩,氣勢非凡,石獅的特別之處是含珠卷耳,捲雲眉間有二圓觸角,四爪的指關節圓大。最下邊的基座石,用浮雕的形式,每個面都是祥雲層層,雲中雙龍飛舞,龍在高山之上雲海之中,周圍滿雕卷葉紋,還有芙蓉花和枝葉穿插在中間。石獅圓厚豐滿,基座圖案繁雜,正是那段時期石獅的特點。

宮門大殿西側。

從西側這個小門進去,裡面是一個小院。

小院東面就是大禮堂。

小院西側還有一個偏殿。

音樂廳演出的海報。

西側還有一個小門,進去是一個狹長的小院,這裡是偏殿的後身,最北頭西側一個小門,寫著「老幹部活動站」。

中路院西側也有一座穿堂門,兩側是游廊。

宮門大殿的南面,就是醇親王府的府門大殿。

從西側的穿堂門過去,應該是原先的西跨院。

但是西跨院現在已經沒有了,眼前就是中央音樂學院的綜合教學大樓。

這是穿堂門的西側。

門邊有一組雕塑,旁邊一個文保石碑。

沿著府門大殿的西側,繞到大殿的前面。

府門大殿的四周,有一圈水渠保護。

中路府門大殿的南門,門前是平房,住著外地民工,開著複印室。

府門大殿前面精緻的八字影壁,這是西側的一面。

府門大殿前面只可單人行走。

大殿東側一面的那半個八字影壁。被居住人掛上衣物,靠著雜物。

影壁的東側,是一個及其狹窄的只有瘦子才可穿越的縫隙。

影壁的東側面。

府門大殿的窗沿晾曬了一排鞋,真不知道這裡怎麼住著這麼多外地民工。看來府門大殿的南側,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棚戶區,貧民窟。

大殿的正面,空隙太過狹窄,即使是廣角鏡頭,也只能拍下這麼大的一塊。

中央音樂學院裡面就只有這麼多醇親王府南府遺存了。醇親王府南府的後半部分遺存,現在被另一個單位佔用。

從中央音樂學院東門出來,沿著學院東牆向北走。忽然看見一座旁門。

大門旁佇立兩座精美的石獅。兩座石獅神態各異。應當是老王府的物件。

再向北行,又有一座大門,旁邊掛著3個牌子。

清政府被推翻後,醇親王府南府開始跟學校結下不解之緣。民國大學曾用王府的房屋做校舍,1950年改為私立新中中學,後又被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第三十四中學使用,再後來北京電子電器職業高中躋身王府,緊接著又是燕京職工大學。

現在,昔日王府,前半部分成為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東路的後半部分和中路的後罩樓,成為金融街少年宮、金融街社區教育學校。

少年宮裡面,已於2006年修葺一新。。

門北側豎有一座石碑,鐫刻著「重修醇親王府南府記」。

我還是把碑文照錄下來,省得我大費唇舌的介紹了。

重修醇親王府南府記

醇親王府南府原為榮親王府。咸豐九年(1859)道光皇帝七子醇親王奕譞在此設府。同治十三年(1875)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嗣位,年號光緒。因光緒皇帝在府內槐蔭齋出生,遂為潛龍邸。民國以來,多所院校在此興學。歷經百年風雨,樓堂荒於修葺而傾頹或因辦學所需而改建。市區兩級政府向以南府為重點文物,於公元二零零五年投巨資經專家考證,仿其舊制,精心營造,將府內東、西兩路及中路後罩樓等建築於二零零六年修葺一新,昔日王府得以重光。樓閣雕甍,竹影花香,古韻悠然。仰古人之遺風,俯今世之盛事。遂將此府闢為金融街社區教育學校暨金融街少年宮。匯聚群賢,培育良材,琴棋書畫得以養性,科技新知用以布德。此乃開社區辦學之先,譽為全國首創。人文之脈不斷,先哲餘韻相承,欣逢盛世意義非凡。故勒碑為記,以垂久遠。

北京市金融街街道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

公元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立

碑文中沒有說的是:此次修繕北京市及西城區共投資1500餘萬元,歷時一年半,共涉及王府的東路三組院落、西路兩組院落,中路的後罩樓和轉角房共24座單體建築,佔地面積4668平方米,修繕總建築面積為2780平方米,拆除的雜建達1200平方米。另據介紹,在後罩樓合龍時,還依據風俗將裝有西城區文委撰寫的《醇親王府南府修繕紀事銘》的「寶匣」放置在後罩樓正脊處,以備後人閱覽。

這就是新修葺的後罩樓。

第二進四合院。該院西屋「槐蔭齋」就是光緒皇帝的出生地。

清德宗光緒皇帝名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於醇親王府南府,在此地生活了近四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為光緒。由於載湉入繼大統,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因此醇親王奕譞按照規矩應當遷出。光緒十四年(1889年),醇親王遷府至後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老醇親王府被稱作南府。奕譞逝世後,醇親王府南府的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龍邸」。

從金融街少年宮出來,沿著醇親王府南府的圍牆,繼續行走。不遠就是醇親王府南府的北牆外。

這條衚衕叫筆管衚衕。

這就是後罩樓。

再繞到醇親王府南府的西面,中央音樂學院的西門就開在這裡。

有關中央音樂學院,以後再介紹。

作者家在北京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2018中國東北首屆滿語文書法大賽
北京衚衕里的拆字為什麼畫個圈?好多人都不知道!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