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只有年輕人才能拯救難吃的月餅

只有年輕人才能拯救難吃的月餅




我有個朋友,88歲,有錢,銀行理財每一筆都是上千萬。前幾天,他興高采烈說:「我把一套房子賣掉了,又賺了420萬!」




他走路已不太穩了,不說是顫顫巍巍,也算步履蹣跚。他賺錢還有意義嗎?當然有,肯定有。我常在旁人議論時,為他辯護。




還有個廣州朋友,也有錢。有錢人往往有收集癖。比如這幾天,他就在熱衷於收集各種月餅,一會兒惋惜,一會兒驚喜,一會兒憤怒:




「淘寶買不到恩平德發的豆沙月餅,唉唉。」




「哇,新會的陳皮豆沙和陳皮冬蓉,啊啊啊!」




「大班冰皮天下第一不接受任何質疑,哼哼!」




就這樣,他還讓太太另做三五十個豆沙月餅,在朋友圈裡狂曬。除此以外,依他的人緣,起碼還會收到個五六個禮盒月餅。




如此多的月餅,吃得完嗎?

這跟質疑開頭那個老爺子一樣,問題表面蠢萌,但還是值得一答。









(01)




節日就像時間的驛站,我們身為旅客,每到一站就得到一種標誌性食品。春節是餃子,清明是糰子,端午是粽子,中秋是月餅。




月餅的古怪在於,全世界沒有哪一種食品像它這樣,在短期內大規模迅速生產而又大量拋棄的。



如果你上網搜一搜「月餅餵豬」,百度的相關結果約為285,000個。「月餅餵豬」多到什麼程度呢?很多養豬網站獸醫網站,都有這種問答:「用月餅餵豬應該注意什麼?」







網路截圖




大規模生產,當然是剛需。天心月圓,桌面沒有月餅,那還叫中秋嗎?




更有意思的在於,它是一種泛社交產品。如果哪家主人,中秋時節沒收個三盒兩盒,他一定會感嘆世態炎涼。如果桌上只孤零零一盒,還是主人自己買的,把他定位為社會邊緣群體,基本不會冤枉。




我有時幻想,

如果能在月餅盒裡安裝上GPS,觀察記錄它的軌跡,可以描出一幅最壯觀的人類社交圖。

同一盒月餅,往往是你送給我,我再轉送給別人,別人再轉送給第三人。在不同的人家,轉手兩三次是常態。







所以,月餅在一定時期內,是具有金融屬性的。它像是人情硬通貨,流動性極大。




前幾天看上海媒體報道說,22家高校食堂製作校徽校訓月餅。有兩位朋友就告訴我,主要不是學生自己吃,好多本地家長都讓孩子多買些,送給長輩朋友。特別是名校月餅,餅皮上印著顯赫校徽,簡直可以光宗耀祖。

作為人情硬通貨,它的面值比較特殊,有金銀紀念幣的作用。




還有媒體報道說,這幾天,上海的大媽爺叔「軋鬧猛」,在老字號月餅鋪外邊,大排長隊買月餅。隊伍有多長?要排10小時以上。有些人甚至帶來硬紙板、涼席等,其中還有些人直接打地鋪睡路上。







新聞圖片:排隊買月餅




排隊購物,當然是因為供應短缺。為什麼會供應短缺呢?不是月餅少,而是好吃的月餅太少。有不少網友在新聞下留言:「吃月餅的人不會去排隊的,排隊的人都不是自己吃的。」送人當然要送好吃的。在這個意義上,要讚揚這些排隊的人,他們送月餅送得比較真誠。




月餅最為人詬病的,是嚴重的高糖高油。每到中秋,就不斷有醫生出來呼籲,每人每天吃月餅,最好不要超過一個。特別是老人和孩子,盡量少吃。打開媒體,觸目皆是「月餅吃多了會怎樣」「怎樣健康吃月餅」。反正,沒人有辦法放開肚皮吃月餅。試問,你可以一天三頓吃麵條,但你敢一天三頓吃月餅嗎?




所以,吃月餅基本是個體力活兒。




有個同事在辦公室里說,他一天能吃4塊月餅,立即收到大面積欽佩的目光,引來無數真誠讚歎。我猜,廣州那個有錢朋友,狂曬他如何大吃月餅,應該是不方便誇耀自己腎好胃好,只好通過表態大吃月餅,暗示自己各方面身體指標好。




每家都有摞得很高的月餅,而且不能多吃。廠家商家的月餅,只要過了中秋這一天,就再也沒人買,那隻好餵豬了。可是豬也無辜啊。有人為豬打抱不平:「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豬。人吃了會致病,豬吃了同樣會致病。在這一點上,豬與人是一樣的啊。」






(02)




月餅是人情硬通貨,可是流通性再強,也會貶值。

在治理月餅「通貨膨脹」上,大家各有高招。最普遍的方式,是在禮盒裡塞進茶葉、名酒,甚至手錶。這就像金融衍生品,它有槓桿效應,能夠最大力度撬動人情與社交。




在運營月餅「金融衍生品」上,全國再沒有任何一個創意,能超過廈門人。




此地有「中秋博餅」的習俗,傳說是鄭成功發明的。早前是這麼玩的:桌子擺放著一盒「會餅」,月餅從大到小,依次有32個。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大家圍著一盒月餅,把六粒骰子擲到大碗里,以骰子點數的大小,決定你搶到月餅的大小。通過博餅,來預測你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博餅習俗雕塑(來自網路)




骰子在大碗里叮叮噹噹,很像一場賭博。專家學者評價,這是科舉文化與博弈文化的優質組合,是有情感寄託的歡樂民俗。




在物質短缺時代,搶個大月餅回家蠻好。1995年我來廈門時,在單位里還博了一個狀元大月餅。




時間飛快,就到了「月餅餵豬」的年代。廈門人的「博餅」習俗,也在慢慢地演變。開頭,是在「博餅」時,添加了牙刷、肥皂之類的日用品,既有月餅也有衍生品。到了後來,所謂「博餅」,桌上完全沒有月餅。就如同金融衍生品,完全看不到鈔票。「博餅」的衍生物,從牙刷、醬油、大米,到化妝品、高壓鍋、羽絨被、電冰箱,應有盡有。最後,「博餅」現場來了最高獎品——汽車。




一把骰子擲下,狀元可以當場開走汽車。




到了此時,「博餅」就成了全民狂歡。這個以月餅為名但不見月餅的活動,從農曆八月初一起延續到農曆九月初。如果是社交達人,一晚上要參加兩三場博餅,一個多月參加個三五十場活動,這是基本常態。商場的日用品銷售之旺,比春節只贏不輸。晚上走進任何一個小區,都能聽到窗口傳來叮叮噹噹的擲骰子之聲。




官方和商家,當然要與民同樂。全市要舉辦博餅大賽,各小區推出狀元,狀元與狀元再PK,逐級比拼運氣,最後比出總狀元。




有那麼幾年,「博餅」的決賽現場,擺放在鼓浪嶼的日光岩頂。巔峰之上,眾人屏聲斂氣。全市十大高手,在天風海濤之中,對著一個巨大的紅色瓷碗,擲下他的運氣。




從月餅出發的活動,最終走至巔峰,廈門人也算是天涯若比鄰,海內無知己了。拔劍四顧,治理「月餅通貨膨脹」,誰能比得過廈門人?




月餅的正途,當然不在衍生品上。廈門「博餅」習俗終於式微。無論怎樣,

月餅的終極指向,仍要回歸味之道。






(03)




作家桑格格說:

「月餅什麼時候能像是肉包子那麼好吃,就算攻克難關了。」




月餅就是「國餅」啊。月餅界舉四海之力,把你能夠想像的所有食材,都往月餅裡面放,麻辣龍蝦、藤椒牛肉、韭菜雞蛋、松露鵝肝、梅菜扣肉、酸菜帶魚……最後,把速食麵、金嗓子喉片,都塞進月餅了。







「五仁」月餅是網友投票選出的最難吃月餅,但是還有人獨愛五仁




月餅界的長期攻關,終有回報。

上天派來了拯救月餅的使者。

今年中秋期間,高檔月餅、新派月餅,全面進入爆髮式增長。




一位廣告界朋友舉例說,一個沒有任何宣傳的冰淇淋新品牌,改做月餅。需在零下18到22度保存的月餅,突然爆銷一時。好幾種低溫月餅,也同樣不需要廣告宣傳,都生產來不及。原來計劃宣傳的,也全都置換檔期,改成節後宣傳其它產品。







冰淇淋月餅




年輕人回到了月餅製造和消費主場。月餅這個社交產品,發生了核聚變。




讓人驚奇的是,所有業者的主產品,原來都不是月餅。大的是和利、星巴克、哈根達斯,小的是甜品店和咖啡館。對於他們來說,月餅就是一種季節限定款甜品。




月餅界忽然變得面目全非。拿冰淇淋做月餅,它還叫月餅嗎,月餅的概念要重新定義嗎?吃著冰激凌月餅,還會遙想唐詩宋詞中的月亮嗎?這種月餅還有沒有原來的文化含量?




月餅起自唐朝的「胡餅」,到宋朝始有「月餅」之稱。中國人中秋吃月餅習俗,是從明朝開始的。唐朝的「胡餅」,跟傳統月餅的差距,應該是大過傳統月餅與冰淇淋月餅的差距。




一位行家說,在做西點的年輕人看來,月餅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糕點。月餅市場的洗牌,一直在進行中。月餅的突變,早有基礎。




難道,月餅不是讓年輕人熱烈喜歡,才更強大更有生命力嗎?




一位中年人說,他今年還是收到了一堆月餅,還是吃不過來。但他把傳統月餅都送出去了,年輕人送的低溫月餅,都保存在冰箱了。年輕人讓月餅輾轉於冰箱之間,正在逐步切斷月餅走向豬圈的道路。




日本的正岡子規改良了俳句,到今天日本人都能自然地用傳統詩歌表達情感。他說,和歌的用詞不需要「擬古」,俳句用現代語、漢語、外來語都可以。中國沒有正岡子規這種人,來改良傳統詩詞,但至少現代詩抒寫月亮,也一樣動人。




赫爾岑說:「反覆的節奏,重現的旋律,人生對此是有所偏愛的。」月亮每日兩次帶來潮水,每29.5天一次盈虧,每年呈現一次大圓滿。而月餅,每年只吃那麼幾口,味道怎麼樣,真的很重要。




世界上,

再無一種食品能像月餅那樣,承載如此多的文化符號。它是詩意,是習俗,是倫常,是人情,是排場,是單位福利,更是民族性格。







感謝年輕人拯救了「國餅」。




原標題:《上天派來了拯救月餅界的使者》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王笛 | 1920年代,貧民強烈反對修建春熙路
王永利 | 作為黛安娜的鐵杆粉絲,說說我給王妃當保安的經歷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