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方增先:把素描作為中國畫學習的造型基礎,其中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方增先:把素描作為中國畫學習的造型基礎,其中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美術中吸取外來的有用因素是完全應該的。但吸收不是代替。歷史上數次明暗技法傳到中國,都是如此。明代一些肖像畫家吸取明暗法作為線描輔助物,變成渲染法,這是值得借鑒的。清初,朗世寧來中國,但是皇帝卻一定要他按中國風格作畫,於是出現了一種有著類似中國化工筆勾勒的用線,而缺少筆墨韻味的特殊畫種。不管皇帝如何賞識,等到朗世寧本人一死,這種特殊畫種,也就不再在中國土地上出現了。不研究中國畫的筆墨技巧,而只作表面勾勒法的模仿,這在藝術技巧走後向失敗是必然的。雖然有著皇帝的支持,但爾後仍然無人去模仿、繼承,這是值得深思的。

中國畫有沒有明暗的運用?當然有,但不是那種有明確光源,嚴整地依照自然光規律的明暗。在線描中表現為渲染法;在沒骨畫的垛筆中,則有局部的濃淡、飛白等的凹凸運用。這就是國畫中的明暗。他的特點,可以說渲染只是一種線描技法的附屬物。沒骨畫中的濃淡,是在按結構用筆而產生立體感的基礎上,因水墨的滲化而出現的一種明暗印象。我說它是明暗的印象,意思是明暗也有一點,但不正規。在沒骨中出現的明暗感,甚至是一種假象,它有時也因留點空白、飛白而近似素描中的高光;有時卻是完全以最凸出為最濃,倒是更像漢代畫像石的拓片。

以前,我也曾經想用沒骨的形式,結合較嚴謹的素描明暗法來畫人物衣服和畫動物。這樣搞,當然也可以畫成一張畫。初畫時,還以此為創新,後來我才發現效果不好。首先是風格太近似水彩畫,在則很難掌握下筆。因為素描中的明暗是按自然光嚴格地塑造的,而水墨技巧是一遇新手塗抹。要在生宣紙上做到既新手塗抹而又有嚴格的素描明暗塑造,那不是為自己出難題嗎?我後來改變了畫法,還是按結構來用筆,以上的矛盾自然就不存在了。

談結構,目的是想說明中國畫技法中造型的因素。這必然地使人聯想起素描問題。因為目前很多畫人物化的人,多少都學習過一點素描。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明、清以來,人物畫每況愈下,這當然有多方面因素形成。就技巧的能力而論,首先是因為造型能力太差。現在我們學一些素描,以補償造型能力之不足,是完全對的。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就學習素描來說,也應該看到,作為中國畫學習的造型基礎,其中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說到素描,目前國內流行的,絕大多數是分面法,就是契斯恰柯夫式的分面法。就契氏本人所作的一些肖像油畫來看,無疑地他的油畫和素描之間,是十分協調的。頭面部以分在的原理,分析得十分合理、精確,我是十分佩服的。有的朋友以為我現在畫得過畫人物中,能把人的形體畫得比較準確,是由於學過這種分面法之故。的確,在我學習國畫的過程中,分面法的素描確實在我的水墨畫中有所流露,但是,分面法所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小。這是我聯想起一個故事。據說法國雕刻家波特兒曾經講過兩個美術學院,但當時學院派的影響,卻久久地妨礙他的創作,並在以後的幾十年工作中,一直與之鬥爭,也無法解脫。

按我的理解,在分面法的學習中,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分面和塗色兩個環節上。把物體的各種圓面和突起,都分析成小的、互相連接的小面,又按體積的各個方向,嚴謹地畫出那些面的透視。然後在這樣分面基礎上作明暗塗色,分出很多層次的明暗調子。由於這種面的分析,必須十分嚴謹,一張石膏素描作業,往往要用數十個小時,所以,整個學習階段的基本聯繫時間,少說也得把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用在上面。把這樣的素描當作中國人物畫的基礎訓練,確實存在不少矛盾。物體的表面,一般都是圓面,面部、手、腳、軀體和衣服穿戴,無不如此。要把各種圓面分析出小的平面的組合,這原理與幾何學上圓線可由無數小段直線或切線構成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在繪畫中的分析面,不能用數學計算,而是憑原理的理解力,臨時去觀察。把它畫在紙上,還有一個掌握透視的經驗問題。所以從初學到掌握它,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問題是一旦學習的人深入到分面的技法中以後,線概念就會在腦子裡打架。按分面原理來看,物體的體積,無不以面組成,世界上不存在線,有的只是一些無形的幾何線。實際上,作為一種基本聯繫的訓練,素描也只是豐富多樣的藝術中的一種形式而已。線描的國畫,作為一種繪畫形式,必然也要有相適應的基本聯繫的方法。

——方增先《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問題》節選

(原刊於《美術叢刊》第七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范曾:對那些醜化中國人形象的作品,我恨之入骨!
曾被扔進垃圾桶的畫賣了幾萬,如今拍出1782.5萬

TAG:美術世界 |